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伟民 《美与时代》2006,(10):18-19
易健先生的《美学》从人类整个生命活动、生存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分析、阐释审美活动的。在作者看来,审美是指向人生的,美学自然是对人的生命活动作诗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的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美学的宗旨就是将人们引向诗意化的境界,让人们“栖居在诗意中”,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人自身。在美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上,本书另一个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彻底摒弃了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中主、客二分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审美活动是主体、客体的一种双向活动。在易先生看来,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不能游离于审美活动之外,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潜在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翻译审美是指译者以原文文本为主要审美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而在翻译审美活动中翻译主体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成为整个翻译活动的前提及基础。马建忠先生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善译”论中找到答案。本文将从语言感应能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解读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3.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美学与审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游戏。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分裂?身体美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身体是"主体-客体"二分法结束之处,也是感性与理性的联结点。通过引入身体范畴,美学可以克服其面临的困境:(1)先谈存在于自然空间中审美活动的"身体",这是解决自然美难题的正解;(2)关于在日用品使用中人的"身体感"与生活美学;(3)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身体美感问题;(4)谈谈在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中的"身体感觉"。通过研究这四个层面的审美感受,美学会回到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深层审美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深层心理(无意识,潜意识)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以及审美显意识的深层根据。它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深层结构、深层机制、深层功能以及它们在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之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一、审美教育的必要性1、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着从感觉——知觉——情感——分析——判断——表现全方位的审美的教育,是提高人认识美、辨别美、表现美的基本途径,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审美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展现出不同形态,消费文化的影响、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审美迅速地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而审美意识的倾入与普及形成了当下审美的泛化现象,而美术馆作为面对大众的不可或缺的审美活动场所发挥着积极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助推下,网络游戏在20世纪末以其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它既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推手,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现,并展现出五大审美特征: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媒介数字化、审美主体间互动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网络游戏的这五大审美特征可以归为三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其呈现出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等特征;从审美客体的媒介的角度来说,审美媒介数字化特征明显;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审美主体间互动性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1.
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美学(史)则随着审美活动的转换形成不同的研究主题.这种汤因比式的挑战一应战文化模式形成了一种时代--审美活动--美学理论的互动关系.应该说,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全球化、官方/精英/大众等的相互并峙、交织、冲突、对话和整合的拼贴状态之中.对时代主题和审美活动的不同侧重点,就形成了当今美学界的实践美学、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谐美学、修辞论美学、生态美学和文化研究美学等美学理论构架.所以,要言说当代美学理论,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从哪个参照系去定位这个时代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抽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审美抽象”的立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有没有抽象的思维形式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样态它与逻辑思维的抽象有什么不同它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我看来,审美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抽象的思维方式的,但它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抽象,而是一种有着特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我国美学研究的重点由美转向了审美,即由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感受活动的研究.美学走向“过程”性美学,即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美学.这种研究趋势的出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是西方哲学研究对象由宇宙本体转向人类本体,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二是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由“自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对审美经验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研究,必然波及我国;三是新时期我国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和重视,必然在美学上突出对美感的研究.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在美的本质研究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把美学研究的重点由美转入审美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4.
审美偏爱(又称“审美偏好”)是个体审美活动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就是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配着个体的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和审美创作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我国日趋活跃的美学论坛上出现一些专门探讨美感问题的文章,有些美学论著在阐述美学的对象、美的本质、形象思维等问题时,也涉及审美心理学或使用一些心理学概念。它们各自表达了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继续,但也使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美学工作者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现分別从几个方面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美与时代》2007,(12):104-106
审美感觉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脑对当时作用于自身的艺术作品的心理反应,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关系的第一个条件,是个体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人在审美和娱乐时,都可以获得愉悦,但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在内涵与呈现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根源于审美活动是一种欣赏活动,而娱乐活动却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活动,前者寻求的是美感,后者寻求的却是快感。  相似文献   

19.
郑建启  何丽华 《学海》2002,(1):158-160
本文试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美学思潮出发 ,探讨设计美学中的审美问题。指出“美”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审美”应是能动的 ,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