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和双宾语句等都是不同于一般句式的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相互间或者跟一般句式之间,结构上都有某些相似之处,为了分清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辨别。一、根据句子成分辨别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把字短语”和“被字短语(或单独  相似文献   

2.
韩振华 《美与时代》2005,(11):10-11
在对美学史作历时性考察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许多貌似一致或相近的理论提法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应对于各自的问题情境而各有所指.它们之间或者存在着某种影响关系,或者彼此不甚相干,因此需要认真地加以辨别.美学史上的诸种"关系说"("审美关系论")也是这样,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提法加以分析,目的在于从产生它们的语境出发,理清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关系"本身在其理论建构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V成”句式——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成”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充当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而是紧接在其他动词(记作V)之后,组成“V成”结构。“V成”结构组成的句式内部语义关系颇为复杂,通过对“V成”不同句式的深层语义关系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动词与名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形式与意义之间对应或不对应的关系。事实上,“V成”结构是个歧义格式,例如: A 他烧成了一团灰。 B 她培养成了一名歌唱家。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分别为(X为隐含  相似文献   

4.
巳故修辞学家张弓先生有这样的两句诗:“多端选一开生面,变里含常喜适机”(见《修辞学习》创刊号)。这是对修辞原则的概括,自然也适用于作为修辞手段的一种的句式的选择。从句式的选择来看,的确时时涉及到“多”与“一”,“变”与“常”,“开生面”与“喜适机”的问题。可以说,句式选择的成功,是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结果。因此,它们是句式选择的几个原则问题,我们应当充分注意,认真对待。所谓“多”与“一”,就是“多端选一”的问题。汉语里有各种各样的句式,它们各有各的表达功能,这就是“多端”。使用者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中选用一种句式,这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下列句式: (1)、一锅饭吃五个人 (2)、一本书读两个星期 (3)、东屋住五个人、西屋住八个人这类句式的线性序列是NP_1+V+NP_2,但它们都可以变换成“NP_1+供+NP_2+V”这样的句式,因而叫做“供动句”。供动句不象其他特殊句式,它没有明显的外部标志,在语法研究中过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发现“一锅饭吃五个人”这类句式与NP_施+V+NP受”这种线性序列具有明显的对立,这类句式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语法学者都承认汉语供动句的存在,但对  相似文献   

6.
一、对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的不同理解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是指用复句表述的选言判断中的一种,它们的最后一个分句断定了前面分句所表述的选言肢可以同时真。如下面三例: (一)、这份统计表情或者  相似文献   

7.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限制,这通常被认为是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的区别所在。实际上,客观地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名词短语,它虽然也以名词为主体,但其首却有一副词对作为主体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它在组合运用过程中较之于一般的名词短语有条件限制。这类名词短语在语言实践中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且能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一般语法著作对此很少谈到,《中学教学语法  相似文献   

8.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9.
针对温宾利命名的"什么……什么句",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该句式与驴子句和关系结构的不同之处,然后从逻辑语法的角度综合分析了该句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提出其中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不连续的全称量词,该句式是汉语表达充要条件的一种句法手段,充分条件意义和必要条件意义都是其默认含义,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可在特定语境中被撤销。最后运用以不连续兰贝克演算为核心的逻辑范畴语法,推导两类"什么……什么句"。  相似文献   

10.
短时和长时记忆中的句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柏林 《心理学报》1988,21(1):40-4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中是否存在句式效应。实验选用汉语中的三类句式:陈述句、被动句和疑问句。每个句子由七个字组成。两个实验采用STM作业,一个实验采用LTM作业。STM实验表明,三类句式在STM中不仅都能得到贮存和输出,而且它们具有大致相等的短时获得量,并在有限的STM容量里占有大致相等的空间。由此可见,对句子的短时贮存加工很少受甚至几乎不受句子结构型式的影响,即STM中没有显示明显的句式效应。但在LTM中,句式效应有较明显的表现。因为不同句式在长时保持量和遗忘速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陈述句比被动句和疑问句更占优势。此外,在LTM中发生的句法错误上,表现了核心句(即陈述句或主动句)替代非核心句(即疑问句和被动句)的强烈倾向。本研究提出逆转换或还原假说,用以解释与说明陈述句在LTM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科学受到高度尊重。大家广泛持有的一种信念是,科学及其方法是有些“特殊“东西的。称某一论点、推理或研究为“科学的“,是想说明它们包含某种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系统学家拉兹洛在《用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易传》中的“以……也”句为例,探讨句式分析对解读古籍能起的作用。此一句式不见于《周易》经文,只出现在传中,是个多义结构,可作原因句、目的句或凭借名词组,也可以是含有“以”字介词组之状中结构。历代注疏及现代译本除了前述多种解读,还有将之解读为结果句、并列句、顺承句或受修饰句。本文特从句法角度指出此句式作结果句并非常态用法,如此解读需十分慎重,而后三种解读则不妥当。通过本文讨论可看出句式分析能排除一些不合句法之解读,将合理解读缩小到一定范围。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一一位同时是精神病理学家 ,又是德国存在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尔斯 (KarlJaspers 1883 - 196 9)认为 ,人必然是一种处境中的存在 ,处境是不能摆脱的 ,人总是为某种处境所限制 ,除非你从一种处境进入另一个处境之中。所谓处境 ,乃是指人的实存状况的某种现实关系 ,它对人的活动能产生一定的作用。处境有内外两个方面 ,既包括外在的环境 ,也包括人所处的某种特殊的内在精神状况。他又认为 ,有四种边缘处境 :死亡、苦难、斗争和罪过是人不能避免的 ,它们对于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所谓边缘乃是实存的边缘或限界。人…  相似文献   

15.
兼语广例     
兼语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句式,因为几乎每一本讲语法的书都谈到它。许多语法书谈到的兼语句,按前一个动词谓语的意义类型,以及前后两个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大致有两种,即: 1.前一动词有使令、劝阻义,(如“使、请、派、催、逼、劝、让、留、求、托、命令、动员、发动、组织、号召、任命、提升”等)而后一个谓语通常表示前一动作的目的或预期的结果。例如“妈妈让你回家吃饭。” 2.前一动词是表示存在的“有”,而第二个谓语则是对存在的事物的叙述或描写,例如“路边有座房子很漂亮。”实际上,一般语法书谈到的这两种兼语句只是这种句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兼语句还有不少。根据我们对所见到的用例的分析,至少还有以下几类。我们首先就前后两个谓语的语义关系来看,大致可以做如下的划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别用V_1和V_2来代替二者):  相似文献   

16.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既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一般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表述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并常用如下公式  相似文献   

17.
纵观古今中国绘画作品,连环画和漫画都以其自己特殊的功能存在着,这两者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绘画的类型,而不是画科。它们也不属于传统画种的范畴,但是作品却留存丰富,那么它们的艺术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有哪些的异和同呢?  相似文献   

18.
序言量词,诸如‘几个’、‘很多’等是用以修饰数量的词汇。它们的词义具有含混性。其外延是不分明的。因此,人们称之为模糊概念。业已表明,在成人的心理语言词汇表中,量词间有着良好的序关系。这表明对它们的内涵有很好的把握。最近,作者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场合下的量词,人脑的理解显示了动态的特点。然而,要想了解幼儿对模糊量词的掌握,就必需找出一种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检测方法。这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偏正型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的关系,有主次之分,以后一个语素为主。如果是名语素(即名词性语素)修饰、限制形语素或动语素(即形容词性语素或动词性语素),一般从两个方面来修饰、限制,一是表示方式,如“函授”、中心语素是“授”,“函”表示方式,意为用“发函”的方式来“授”,又如“笔谈”,中心语素是“谈”,“笔”表示方式,意为用“笔写”的方式来“谈”。二是表示比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李彦如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对象,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整体。这个对象是最丰富和具体的,它既可以从具体的、完整的形态为人所把握,也可以分化、抽象为许多特殊的形式或侧面为人所认识。本体论就是关于万有之本原或本质的学说,是从本质及其表现这一特殊的方面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而认识论则是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一认识的特殊角度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对世界整体的一定的写照,但又都是不完全的,故而是特殊形式的世界观。完全意义的世界观,就是明确地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为对象,以回答人与自然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却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本体论或认识论或本体论加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世界观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种思维方式。但这三者又不是互相外在的东西,也不简单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中在前的问题的解决为在后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后的问题的解决又是在前问题解决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