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黄希庭  胡维芳 《心理科学》1998,21(1):1-4,16
408名大学生被试用秒、分、小时、日、星期、年和月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40个不定的过去时间修饰词作经验赋值,结果显示:(1)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在心理结构上是对称的,分为三个心理时间段,即以秒和分为计时单位的“较近的过去”和“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和月为计时单位的“近的过去”和“近的未来”,和以年为计时单位的“远的过去”和“远的未来”。(2)随着时间修饰词的词义离现在由近至远,其词义地  相似文献   

2.
时间词义赋值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用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9个时间修饰词作了经验赋值工作。被试260名本科大学生和160名高中生。结果表明,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都是模糊概念,其中“此刻”的模糊度最小,“将来”和“过去”的模糊度最大,“不久”的模糊度较大。对大学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刚才”、“现在”、“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对高中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现在”、“刚才”、“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词义的模糊度与评量的把握度呈负相关。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在心理量表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相似文献   

3.
教师评分用语词义赋值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教师的六组定性的评分用语词 (符号 )进行了经验赋值。参加赋值的是 2 66名小学教师。结果表明 ,六组评分用语词 (符号 )都是模糊概念 ,其中每种评分方式中处于最高等级的词 (符号 )的模糊度最小 ,处于中间等级的词 (符号 )的模糊度居中 ,处于最低等级的词 (符号 )的模糊度最大。词 (符号 )义的模糊度与评价的把握度呈现负相关 ,即词 (符号 )义越具体 ,模糊度越小 ,赋值的把握度就越大 ;反之 ,词义越含混 ,模糊度越大 ,赋值的把握度就越小。教师对各种评分用语词 (符号 )的赋值受百分制的“及格—不及格”的划分的影响 ,受评分方式中等级数目的影响 ,即增加评分等级会减少评分用语词 (符号 )的模糊度 ,增加赋值的把握度 ,还受评分用语词 (符号 )本身数量特征的影响。在各种评分方式中 ,评语词 (符号 )在心理量表上的距离是不等的。本研究的结果对教育评价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建春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2,25(4):395-397,390
用词汇线索联想的内隐记忆实验范型,对48个时间修饰词进行概念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时间修饰词内隐记忆的特点和内隐时间表征存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学过的词和末学过的词之间词汇线索联想的启动值有显著差异;词汇线索联想和词汇线索回忆两种作业平均击中率的差异效应显著;被试完成两种作业依据的判定标准依次为:词的意义、词的时间属性(长度、时间单位)、过去生活经验等。对时间修饰词的内隐表征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3,36(3):743-747
为了探讨数秒内不同层级时间加工的特性,研究者分别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计时特性”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Münsterberg (1889)、Michon(1985) 、Lewis 和 Miall(2003) 及Vierodt(1868)从前一角度,分别指出1/3秒、1/2秒、1秒及3秒可能是数秒以内时距加工机制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P?ppel(1997, 2009)则从后一角度指出限制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类时间窗,一类时间窗是以20-60毫秒振荡周期运行的高频系统,属于初级整合单元;另一类时间窗主要是处理2-3秒以内事件系列的低频系统,属于高级整合单元。前一类时间窗可以为信息加工整合基本的心理事件,后一类时间窗则是把2-3秒内的心理事件整合为基本知觉单元。基于以往研究的剖析,我们认为1/3秒、1/2秒及1秒等分界点的真伪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并进一步假设40毫秒以内时间不能觉察为时距;40毫秒至3秒之间,随着长度增加,自动化加工减弱,控制性加工增强;3秒以上主要为控制性加工,涉及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模糊统计试验的方法对五组日常时间用语词进行了经验赋值 ,被试是 3 1 2名大学生。结果表明 :(1 )被试对日常时间用语词词义的理解是模糊的 ,其赋值指向较大的区间 ;(2 )被试对日常时间用语词的赋值受词自身具有的数值的影响 ,受词的下属时间单位数量的影响 ;(3 )词义相近的词赋值亦接近 ;(4)对表示人的年龄的词的赋值因对象的性别、词的熟悉性和赋值区间的封闭性的不同而不同 ;(5 )“几”在表示时间的数量时对应的赋值区间是3~ 5  相似文献   

7.
善待时间     
成功被时间左右我们通常都不曾注意到,在数十秒至数秒的时间里,会产生很大的成功。不论你再忙,一天内至少你会浪费30分钟,而这个时间,一周下来就有3.5个小时,一个月有15个小时,一年就有180个小时。也就等于7.5天。当然什么也不做,就在那里抽着香烟,这样也不能说在浪费时间。可是如果一天中每一分一秒你能把握得住的话,那么,你就能够储蓄一个月、一年甚至五年这种令人惊讶的时间,你应该注意这一点。成功不是偶然的,要把不可能的问题变成可能,需要很多时间,而机会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当你抓住了良机将之付诸实现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绩效评价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绩效的内涵、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评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多样性评量指标的整合意义与方法等四个绩效评价的最基本问题进行反思 ,提出如下观点 :(1 )对绩效进行考量时必须同时考虑时间、方式和结果三个维度。 (2 )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先于具体评量指标的选择 ,且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不可随意增删 ;(3 )评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本着贵精不贵多、贵明确不贵模糊、贵敏感不贵迟钝 ,贵关键不贵空泛的原则进行 ;(4)多样性评量指标是否整合需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 ,整合时要考虑评量指标本身的权重差异以及不同评价者由于对标准尺度掌握的松紧不一和评判角度不同所带来的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线索起点模糊水平和注视时间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高斯模糊技术处理的汉字,以辨认为任务,实验一考察了线索起点模糊水平和注视时间、实验二考察了线索注视时间和刺激辨认时间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线索起点模糊水平的增加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存在显著的影响;2.超越激活水平的最低阈值之后,线索注视时间的延长(1、2、4、6秒)不再影响知觉干扰效应;3.刺激辨认时间的延长(2、4、6秒)对知觉干扰效应影响不大.这些结果都倾向于支持失匹配假说.  相似文献   

10.
时间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珍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6):1506-1509
当前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探讨有三个模型: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模型和定域计时模型。在这些模型的框架下,时间认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集中探讨了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叶在时间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和大脑两半球在时间认知中的不对称性。小脑作为内部计时系统对时间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周期性动作任务中,小脑对不连续动作计时具有特异性。基底神经节在时间加工任务中与小脑存在明显的作用分离,其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前额叶的计时功能可能与注意和工作记忆对时间信息的获得、维持和组织有关。此外,还发现大脑右半球与时问信息的加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未来取向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 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未来取向心理结构的代表性观点有要素观、过程观和动机认知行为观。主要测量方式包括问卷法、投射法、圆环测验、讲故事技术和完成故事技术。个体的年龄、性别、人格和情绪等是未来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取向在健康行为、物质滥用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明确未来取向的功能机制、完善测量工具、采用精巧的实验设计并进一步探讨未来取向的脑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吕厚超  杨莲莲 《心理科学》2016,39(3):637-643
情节式未来思考是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某事件的能力。本文探讨情节式未来思考的年龄差异及其脑机制,重点阐述情节式未来思考的个体发生发展及其现象学特征的年龄差异,探究其年龄差异的脑机制主要涉及颞叶及楔前叶、海马以及额叶等脑区。未来研究应扩大正常人与特殊群体的年龄范围,关注情节式未来思考年龄差异的研究角度及纵向交叉方法,同时需结合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在认知老化中有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感知会影响其社会动机、社会目标追求、情绪管理以及认知过程, 研究者对此提出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认为对未来生命中所剩时间的感知是个体动机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社会目标的优先性选择。当知觉到未来时间非常有限时, 优先选择以情绪调节为目标; 反之, 则偏向选择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概述介绍了相关的基本假设和理论要点, 对其主要研究领域进行述评, 并指出未来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集体未来思考是指想象一个尚未发生的群体事件,其与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目前对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发现它的记忆基础更多为语义记忆。而有关集体未来思考的脑机制研究则相对较少,但在遗忘症患者中发现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是可分离的,并且非海马依赖的未来场景构建与集体未来思考可能存在重要联系。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集体未来思考,探讨其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加强在正常人群中神经机制的研究,以更好地揭示集体未来思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论时间洞察力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时间洞察力既是能力特质也是动力特质,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人格特质,它可以区分为过去时间洞察力、现在时间洞察力、未来时间洞察力,也可以区分为特质时间洞察力和状态时间洞察力。时间洞察力是决定个人事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已开始用多维度-多方法对时间洞察力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monitoring and participant's gender, and future time orient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TORR) and tested the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FTORR scale in this respect. One hundred seventy-thre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were given M. Snyder's (1974) self-monitoring scale and B. Öner's (2000b) FTORR scale. Low self-monitoring participants had a more extended future time orientation (FTO) than high self-monitoring participants in terms of romantic associations.  相似文献   

17.
自我相关未来思考是个体产生自我相关未来想法的心理加工,它包括未来情景思考和未来个人语义思考两种基本类型。两类思考都需记忆、自我和主观时间三种主要心理成分参与,但参与的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未来情景思考可能主要依赖于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自我知识和语义自我知识、经验时间;未来个人语义思考可能主要依赖于语义记忆、语义自我知识和知道时间。三种主要心理成分在两种思考类型中的作用可能是相同的,其中,记忆是原材料,自我起引导作用,主观时间是先决条件。将来可以参照思考未来公众抽象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自我和记忆在未来个人语义思考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探究不同心理成分内部及成分间的交互作用进而了解各成分在自我相关未来思考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个体反馈寻求的基础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进 《心理科学》2006,29(2):490-492,475
目标定向作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主要内容,其反馈寻求的结构已引起人格心理学家的重视。感知到的代价和价值构成了反馈寻求的基础,而反馈寻求的频率、方法、类型、时机、来源和征兆等构成了个体反馈寻求的主体成分。对这些成分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反馈寻求与目标获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is investigation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presenting non-target stimuli in th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events on the future learning of responses to those stimuli. A 4-s constant time delay procedure was implemented to teach stud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disabilities to read sight words. Future target stimuli (i.e., stimuli that were presented during instructional sessions of initial target stimuli, but were not directly instructed or targeted) were presented in one of two conditions; (a) in the antecedent event, or (b) in the consequent event portion of each instructional trial. Future target stimuli consisted of sight words that were unrelated to the target stimuli. An adapted alternating treatments design was used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two instructional conditions. Also, after students achieved criterion for reading target sight words, constant time delay was implemented to teach the future target stimuli. The number of sessions and th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errors through criterion for teaching target and future target stimuli were assessed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conditions. All students reached criterion on the target stimuli and then acquired the future target stimuli when taught. Students required fewer sessions to achieve criterion on future target stimuli compared to initial target stimuli. There were minim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i.e., antecedent versus consequent).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研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范式, 检验了在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中延迟时间知觉起到的中介作用。两个实验分别操纵了情景预见中未来事件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和未来事件的情绪特征, 结果均发现情景预见通过改变个体对延迟等待时间的时距知觉影响了跨期决策。想象与自己、与母亲有关的未来事件, 想象积极、中性情绪效价的未来事件都使得被试将延迟等待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段, 更倾向于选择延迟奖励。想象消极情绪效价的未来事件使得被试将延迟等待时间知觉为较长的时间段, 更加偏好即时奖励。本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