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它的一体化,这个问题在哲学界是有争议的。何畏同志在《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到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3.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无论是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究竟是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论,抑或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论争,都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理解都与马克思哲学在面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这样一个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理论难题时的理论态度相关。本文回溯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偶然性概念的厘清与改造,指出马克思哲学与一种非决定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并指明这一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柯木火同志的两篇文章:《试论马克思的哲学及对它的背离现象》(《暨南学报》1989年第3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认识》(《现代哲学》1989年第1期)。两篇论文大同小异,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马克思的哲学及其背离现象。柯木火同志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存在着马克思哲学的背离现象,然而过去的马哲史研究一概否认这种事实,“似乎形成一种公式,只能有不断的前进,不能有危机和倒退,只能讲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不能讲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确实  相似文献   

6.
唐正东同志《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徐亦让同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张奎良同志《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张奎良同志又以《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作了针锋相对的驳辩,形成了去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讨论的一个小小的高潮,颇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康正东指出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期”和“晚期”的区分,误导读者以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正确的。但是,唐文以“面向现实”、“面向理想…  相似文献   

7.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8.
4月25日,北京市哲学学会举办历史唯物主义体系问题讨论会。到会同志一致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应该联系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起来考虑,摆正历史唯物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有些同志针对“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社会学”的观点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究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什么位置,这一直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孙正聿先生所发表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的思想主旨,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当“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不是研究对象时,才具有“新世界观”意义,在此之外并不存在“某种抽象的另一个世界观”。孙先生试图通过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的突破而走出哲学发展的新路径,笔者在多次拜读深受启发与教益之余,感到有一些疑点,在此提出来向孙先生请教。1.怎样…  相似文献   

10.
1984年3月下旬,上海哲学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叶敦平、李成蹊、张天飞、徐顺教、夏禹龙五位同志分别作了《学习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推动哲学教学和科研健康发展》、《“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技术革命向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报告人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11.
景天魁同志的《论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兼与熊复同志商榷》一文(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及其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读后很受启发。但我认为景文的基本观点未能准确揭示劳动的本质属性,它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逻辑要求。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资本逻辑批判与作为“现代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戈 《哲学动态》2012,(2):20-27
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变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应当历史性地提出和解答。同时,对于这一问题,不应在纯粹逻辑的层面上抽象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理解,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诸如"实践唯物主义"、"人学"、"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生存论"、"生活哲学",等等。笔者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揭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真实关  相似文献   

14.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而他们自己则是这一科学的真正继承和发展者。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全崭新的学术结构”。(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第36页)的确,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  相似文献   

16.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和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学者160余人与会。本届论坛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这一主题,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有两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值得重视:一种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实证科学;一种把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阶级意识基础之上。这两种解释中,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无法统一的。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真实联系没有被揭示出来,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类生活总体性精神没有受到重视。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及其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特别通过政治哲学上的根据和时代变迁,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社会功能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想在过去几十年所发表的“官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去查阅马克思有关异化概念的话,那将是徒劳的。在许许多多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个中心范畴连一次都没有被提到过。可是这类教科书的宗旨还是为总结马克思历史哲学体系而撰写的。为了使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认为就这个范畴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应占有的地位来谈谈我们的看法,实在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我们还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分析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时候,这个范畴是否能用上呢?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在有些地方还要涉及到马克思的几份手稿(《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39),在这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马克思的无神论宗教观形成的时期。宗教和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针对从宗教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