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寻找出路A.描述的合法性质我们企图了解艺术世界。理解艺术文明,这就是美学的根本困惑。对艺术世界或者艺术文明的理解表现为一种客观的描述。判明这种描述的合法性质至少应该考察:(1) 艺术世界是否是一种美学研究的逻辑主语。艺术世界既然是美学的对象,那么,它就必须是美学中最终被描述的东西。它必须是美学描述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我看美学"三国" 问:20世纪50-60年代,在国内展开了一场美学大讨论.那么,这场讨论主要是在哪几派中进行的?它们各自所持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美学史上最引人注目、能够留下重重一笔的学术活动,是进行了一场了全国性美学大辩论.这是在中国政治批判接连不断、政治几乎掩盖一切的特殊环境中,在诸如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反右派、反右倾机会主义等等各种火药味甚浓的政治运动夹缝中,少有的基本属于学术本身的自由辩论活动.大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蔡仪先生(1906-1992,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学于北京大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哲学教育系和九州帝国大学日本文学系,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朱光潜先生(1897-1986,北京大学教授,曾就学于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和后起的李泽厚先生(193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湖南宁乡人).他们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演出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美学"三国演义",在激烈的学术交战中迸发火花,各自申说、阐发、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美学主张,形成各具特色、三足鼎立的美学学派,共同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向义 《哲学动态》2004,(10):36-3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在"走出传统实践美学的困境"中产生的.传统实践美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到了80年代,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中,认为美学无用和否定美学学科合法性的观点有一定市场.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实用与功利的眼光看待人生,认为美学家讲的那套理论既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又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所以是无用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来源于美学学科自身.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艺术则是美学主要的阐释对象.美学发展的事实是,它没有提供一种为人们普遍所接受的哲学理论,同时,危机下的当代艺术需要美学知识予以合理的解释,而美学本身却没有及时提供很有力的阐释,所以一种否定与怀疑美学的思潮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我国日趋活跃的美学论坛上出现一些专门探讨美感问题的文章,有些美学论著在阐述美学的对象、美的本质、形象思维等问题时,也涉及审美心理学或使用一些心理学概念。它们各自表达了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继续,但也使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美学工作者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现分別从几个方面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召开第五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文艺美学既可作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作历史上的研究。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家,或就文艺某个门类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或干脆称美学应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把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王国维,也用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古典诗词和戏曲;朱光潜在这方面的力作是《诗论》。总结研究中西美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美这一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贯穿于整部美学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的观点形成了四大美学流派,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格局。但是美这个概念主观性非常强,人必须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对客观存在赋予的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尽管有些观点能得到许多共鸣,获得多数人的赞许,但也只能从经验上而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合理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就不会有心思去追求美、创造美。因此,审美更可能来自于人们探寻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需求导致了审美的两种趋向:可掌控的审美和不可掌控的审美。  相似文献   

8.
苏联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对象展开最热烈的探讨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迄今为止,在说明这门学科对象的过程中出现和形成了两种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一是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纳入对象范围;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研究的社会最一般规律加以区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学的中心转向艺术,研究和探索艺术美和艺术创造问题成了主题。第9届国际美学会议(1980)就是以“艺术创造”作为中心问题的。我国近几年美学研究也开始注重艺术问题,出版了不少有关艺术美和艺术心理的专著和译著。《门类艺术探美》一书正是适应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宗明义地以各门艺术的审美特性作为探索的重点,把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结合起来,融科学探索与审美鉴赏于一体。书中表明,无论在研究的重点上还是在表述的形式上,作者能以深刻新颖的观点取胜,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诱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学研究的中心刚转到艺术,虽然有从整体上的、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专著,如《艺术哲学》、《艺  相似文献   

10.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11.
论H.吕采列尔的美学和艺术学观点吕采列尔(生于1902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国外都享有盛名。他是波恩大学艺术史教授,写过许多艺术学著作,如《艺术通史》(1959)、《艺术与人》(1962)、《论幽默》(1966)、《艺术之路》(1967)、《艺术、文学、音乐——时代和创作》(1975)和《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1975)等。他的主要著作《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是一部长达一千五百页的三卷巨著,解释艺术和艺术批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并附有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说明某种方法论的文章,以增强该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谈科学美——三议所谓科学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在 1997年 12月号的《哲学研究》上发表文章对科学美这个概念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以来 ,尽管有几位专家陆续著文为我释疑解惑 ,但是 ,说老实话 ,我心中的疑云仍未消散。我愿进一步申述我的质疑的理由 ,以求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导。一、是新葩还是怪物科学是不是美 ?自美学创立以来 ,不时有人触及这个问题。其中有美学家 ,也有科学家。康德旗帜鲜明地持否定的观点 ,他说 :“没有美的科学 ,只有美的艺术。”“一个科学 ,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是美的话 ,它将是一怪物。” (第 39页 )长期以来康德的这个观点未曾受到过怀疑。大约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对象和分期问题聂振斌对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般对象与方法,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史是研究审美意识淡展史的。审美意识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抽象的理论形态;二是具体的感性形态。广义的美学史把以上两种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而狭义的美学史则仅研究抽象的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第二种意见反对把美学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美学史的对象范围只能是审美意识中已经形成为理论形态的那一部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美学史应当研究中国的艺术美和体现这些艺术美的理论。我认为美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除了专门的美学家的思想、著述外,还要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艺家、文艺批评家等思想体系中的审美观点、文艺观点包括在内。至于审美对象(艺术、社会、自然)史只能作为历史背景材料和某些理论观点的具体印证而被吸收到美学史的撰写范围之内。关干中国近代美学的历史分期习惯套用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分期,即以"五四"为界.把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住质不同的社会阶段,并作为美学史的划界依据,我认为应该依据美学思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不应该机械地套用一般历史学的分期  相似文献   

14.
王守仁(1472-1528)是明代重要的哲学家,他集宋明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建立了心学。他的思想不仅在我国明清时代有深刻影响,而且在日本广为流传。解放以后,我国广大哲学史工作者用马列主义观点对王守仁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讨论了王守仁的政治思想、哲学体系的核心和教育思想等问题。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从范畴和命题的逻辑关系上进一步探讨了王守仁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內在矛盾,并采用了中外行学比较的方法探讨了王守仁的泛神论、知行观和教育思想。现将哲学思想方面的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访谈对象:高宣扬(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从事德法哲学美学研究) 访问者:林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启蒙哲学与现代西方艺术研究) 问:高教授,您近来连续出版《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和《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等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著作.在您的学术作品中,我们发现,您不只是在研究哲学,而且,还关注艺术,尤其是对生存美学进行集中研究.而且,您近几年在国内外连续策展有关“生命艺术现象学”这一主题的画展.您能不能谈谈什么是“生命艺术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19.
这本论文集,从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955年)到对劳丹的《进步及其种种问题》的抨击(1981年),概括了费耶阿本德二十五年来的哲学研究生涯。这个两卷集(卷1: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卷2: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第一卷主要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但作者对这两卷  相似文献   

20.
杨春时 《学海》2001,25(2):161-163
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已经进行几年了 ,这场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刘纲纪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当代美学问题》① 以及其他几位美学同行的文章的发表 ,使这场讨论又有所深入。刘先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章具有权威性。这篇文章对“后实践美学”进行了反批评 ,其中主要篇幅是针对我的观点 (超越论美学 )。我认为有必要继续与刘先生商榷 ,以求得刘先生及同行们的指教。首先是审美的超实践性问题。我对实践美学的批评首先是它把实践与审美同一起来 ,从实践活动中寻找审美的本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