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儿童规则发现的类比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庆林  徐展 《心理科学》2000,23(2):207-210
本研究以小学儿童为被试,证实了在策略提示条件下解决规则发现(合取规则和析取规则)的类比问题时,任务难度和表面相似性是影响策略的迁移的重要因素,并且发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在问题解决时主要使用单维检验策略,多数小学儿童缺乏较强的元认知监控.  相似文献   

2.
任务难度预见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元记忆发展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务难度的预见是元记忆中记忆监测的基本环节。本研究采用3×3×2(年龄、材料、性别)因素实验设计,在小二、初二、大二年级中,按学习成绩好、中、差分层随机选取男、女被试各9名,共计54位被试。采用反义词对表、动宾词对表及人为组合词对表作为研究材料,用轮组法,考察了被试任务难度预见能力的发展情况。得到结论如下:(1)年龄越大,任务难度的预见能力越强;(2)材料性质不同,任务难度预见的准确性有所不同;(3)任务难度预见能力的发展性别差异不显着;(4)任务难度的预见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中学化学实验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采用活动任务分析、心理模拟、现场实验活动观测、学生自我反思问卷调查,以及定量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2名高三优秀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查,对了解我国高中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特点,以及如何改革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对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特别是仔细分析最近十年里的类比迁移研究,该文总结出了儿童问题解决中类比迁移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从探讨迁移是否存在到验证迁移是一种早期能力、从关注迁移的年龄差异到关注促进迁移的有关因素、从关注迁移是否是基本能力到关注迁移的加工机制、从描述迁移技能到领域概化、从关注近迁移到关注远迁移。最后,该文对未来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选取120名大一学生,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处理,研究表征对解决三门问题及其迁移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门问题困难原因有害怕后悔、控制错觉和错误表征问题空间等,其中错误表征问题空间是主要原因。(2)清晰表征选手行为和主持人行为的逻辑关系显著地促进了三门问题的解决,而只有在逻辑关系基础上的频率表征才能够更进一步地促进三门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概率形式的信息表征没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3)在逻辑关系分解基础上的频率表征无论对结构相似还是内容相似的迁移问题的解决都有最好的正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表征层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廖伯琴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7,20(6):494-498
设计了两个实验,探讨优、差生物理问题表征层次的特点。结果表明,优、差生物理问题表征层次有差异。优生侧重于科学理论表征,表现为以物理原理分类,在科学理论表征层次上多为正向推理:差生则受初始表征的影响,以表面特征分类,在科学理论表征层次上多为逆向推理。  相似文献   

7.
选取两种规则难度的人工语法字母串.采用强分离的实验程序,探索了材料规则难度对内隐学习、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 (1)规则难度较大的限定状态人工语法学习中,内隐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外显学习;而在难度较小的双条件语法学习中,外显学习显著好于内隐学习. (2)在两种规则难度的材料学习中,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成绩均好于单独的内隐或者外显学习,具有优势效应. (3)内隐学习获得的规则知识具有可迁移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构因素对问题解决迁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阅读过程中文章结构因素对问题解决迁移效果的影响。实验1是在两篇源文章问题解决原理相同条件下探讨其结构类似与否对目标文章的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源文章间结构越不类似,越能促进目标作业问题解决的迁移。实验2是探讨实验1中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两种文章结构在问题解决中是否存在偏性,从而考察实验1的结论是否得以成立。结果证明,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两种文章的组织结构不存在偏性。因而结果可初步表明,文章信息的不同的组织结构方式能促进相同原理条件下的问题解决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影响概念难度的两个基本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将影响概念难度的众多因素概括为特征的显著性和特征频度这两个基本因素,即:关键特征越显著,概念越容易形成;关键特征在正例上出现的频度越高,概念越容易形成;无关特征显著性较强或频度较高时,就将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个较奇异的现象:至少在特征数较少的情况下,关键特征数的增减对概念难度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新林  张梅玲 《心理学报》2003,35(2):195-200
过去人们基于语言复杂性探讨加减文字题的难度成因,本研究将探讨情境复杂性对问题难度的影响。被试为北京市一城区小学二年级共108名学生(男52,女56),平均年龄8岁4个月。采用2(问题类型:“给”问题和“拿”问题)×2(事件类型:增多事件和减少事件)混合设计。对于“给”问题,增多题中各语句的主语不一致,减少题中一致,对于“拿”问题则相反。根据语言复杂性解释,因为各语句的主语一致有利于加工,“给”问题有减少题加工优势,“拿”问题有增多题加工优势;根据情境复杂性解释,因为减少情境有利于加工,两类问题均有减少题加工优势。实验表明不论“给”问题还是“拿”问题,均有减少题的加工优势,支持情境复杂性解释  相似文献   

11.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participated in two studies that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roblem difficulty and reinforcer quality upon time allocated to two sets of arithmetic problems reinforced according to a concurrent variable-interval 30-s variable-interval 120-s schedule. In Study 1, high- and low-difficulty arithmetic problems were systematically combined with rich and lean concurrent schedules (nickels used as reinforcers) across conditions using a single-subject design. The pairing of the high-difficulty problems with the richer schedule failed to offset time allocated to that alternative. Study 2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roblem difficulty and reinforcer quality (nickels vs. program money) upon time allocation to arithmetic problems maintained by the concurrent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Unlike problem difficulty, the pairing of the lesser quality reinforcer (program money) with the richer schedule reduced the time allocated to that alternative. The magnitude of this effect was greatest when combined with the low-difficulty problems. These studi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a matching law analysis of asymmetrical reinforcement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ime allocation.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风格为依据,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场依存同质组、场独立同质组以及异质组。通过小组对开放问题以及逻辑问题的解决,考察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考察问题解决过程对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在解决不同类型问题时的过程体验不同。(2)问题解决过程在个体的认知风格和逻辑问题解决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3)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不同。(4)合作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心理表征对正投影问题解决及轴测投影图再认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旭群 《心理科学》1997,20(4):329-332
借鉴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采用平面、分离的正投影问题解决及其相应轴测投影图的再认任务,探讨问题表征的结构特征性对空间问题解决和再认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般在正投影问题获得正确解决时,对其相应的、先前从未见到过的轴测投影图往往也可获得正确再认,而且基于正投影问题获得正确解决条件下的再认水平(PCC)显著地高于那些问题未得获得解决下的再认水平(PCI)。在结合被试口语记录的基础上,研究结果证明:基于正投影图上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受到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特性而非正投影图中二维特性心理表征的调节;并且,正是这一具有三维结构特性心理表征的建构,使得对具有相同结构特性的轴测投影图获得了更为有效的再认。  相似文献   

14.
任务难度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时间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玉改 《心理科学》1999,22(3):205-208
在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下,采用线索一靶子模式进行了视觉字母觉察实验、实验发现,返回抑制在线索与靶子之间的时间间隔(SOA)为700ms时出现,且在900ms时消退。这与先前许多实验发现的返回抑制在SOA为300ms左右时出现的结果不一致。作者认为,实验任务的难度是影响返回抑制时间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教师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策略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人期个体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有关认知加工理论为框架,运用多因素设计的方法,对90名不同年龄的教师在解决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常见的三种冲突情景下使用策略的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教师在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时,从总体上说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等较为复杂的冲突问题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趋向于使用元认知和认识论认知策略。该研究对教师培训中如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来进行教育机智训练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任务难度对于返回抑制出现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王均  王玉改  王甦 《心理科学》2000,23(3):319-323
在返回抑制的范式下,以大学生为被斌,采用线索一靶子模式进行了两项实验.实施一发现,在觉察任务中,返回抑制在线索和靶子的时间间隔(SOA)为300ms时出现;在辨别任务中,返回抑制在SOA为700ms时出现.实验二发现在选择任务中,返回抑制在SOA为1300ms时出现.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实验任务的难度逐渐增大,返回抑制出现越来越晚.实验任务的难度是影响返回抑制出现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In two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received various training methods designed to relax constraints present in the Four-Tree problem (deBono, 1967 deBono, E. 1967. The use of lateral thinking, London: Jonathan Cape.  [Google Scholar]), a difficult insight problem. Geometry misconceptions were corrected via direct instruction. Participants’ difficulty with developing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was addressed via spontaneous analogical transfer (Experiment 1) or via cued analogical transfer (Experiment 2). We found that, while both training methods were effective, alleviating multiple constraints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alleviation of single constraints via training programmes (c.f. Kershaw & Ohlsson, 2004 Kershaw, T. C. and Ohlsson, S. 2004. Multiple causes of difficulty in insight: The case of the nine-dot probl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0: 313. doi: 10.1037/0278-7393.30.1.3[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Providing single difficulty hints was ineffective in promoting s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paths to transfer (Nokes, 2009 Nokes, T. J. 2009.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inking & Reasoning, 15: 136. doi: 10.1080/13546780802490186[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Nokes & Ohlsson, 2005 Nokes, T. J. and Ohlsson, S. 2005. Comparing multiple paths to mastery: What is learned?. Cognitive Science, 29: 769796. doi: 10.1207/s15516709cog0000_32[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and multiple constrain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假设检验思维过程中的启发式策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自编的一个关于规则发现的计算机程序研究了大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实施检验三个阶段上的“假设———检验”的思维过程。结果发现,规则差别对规则发现有显著影响,反馈方式在本实验条件下没有主效应,启发式是假设检验过程中的重要思维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实验通过人—机界面,对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策略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对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和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的差异比较后显示: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尤其在问题解决的思考推理方向上没有类似专家和新手之间的显著差异;学习成绩的优、差对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具有直接的影响;问题解决规则的选择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规则的掌握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