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尔默在其《伦理学与对话——康德和对话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要素》一书中基于康德道德哲学之困难,考察对话伦理学为克服其困难所做的尝试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他把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解为一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检验准则确立法则的程序,并认为这只有在预设人类可能的"共同意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种对绝对命令的颇具经验主义色彩的解读因忽视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基调和道德普遍主义立场而难免误读之嫌。作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绝对命令并非程序性原则,而是表达"理性地行动"这一自主道德的要求。由此引出的论证和应用的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也是其困难所在。就对话伦理学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关联性而言,相比于韦尔默重点分析的哈贝马斯版本的对话伦理学,阿佩尔先验语用学路向的对话伦理学更好地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精神,紧扣康德道德哲学的问题并尝试对之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
康德道德哲学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近年来美德伦理复兴引起的对于规范伦理的反思热潮,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围绕"尊严"、"爱"、"德性"等核心概念对康德道德哲学目的论维度、德性论维度的考察展现了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新重心。托马斯·希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康德研究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在寻求康德道德哲学的新解释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他的访谈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本人甚至本领域当前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对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这也就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上升之路与下降之路.  相似文献   

4.
康德研究是汉语圈哲学领域的显学,仅康德研究专著就有数十种之多。但今天在大陆地区出版康德研究专著却非易事,因此,陈嘉明的《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以下简称《建构》)一书的  相似文献   

5.
王钰 《现代哲学》2017,(1):91-97
叔本华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论文《道德的基础》当中,大多国内研究者仅仅立足于叔本华的文本来考察评价他的观点,这一做法其实很难达及公允地评论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的思想。或许我们应当转换视角,从康德是如何构建其道德哲学的先验基础,即从考察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入手来看叔本华针对性展开的相关批判,最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将道德基础从康德的先验世界拉回经验世界的叔本华,为何也与康德一样认为道德需要形而上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6.
日本《唯物论研究》杂志1963年夏季号刊载了题为《苏联的康德研究现状》的文章,作者是泽村武生。摘录如下: 关于苏联研究康德的书,暂且不提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们只见过阿·德波林的《康德的辩证法》(1924年)和维·阿斯姆斯的《康德的辩证法》(1929年)两书。此外,戈·维·普列汉诺夫在与康拉德·斯密特进行争  相似文献   

7.
康德既没有在他的道德哲学中,也没有在他的《人本学》中,“提出过一种详细的理性的行为哲学”,这是近现代有关康德的文献一向感到遗憾的事情。放在我们面前的F.考尔巴赫的这本全面解释康德的书的标题,却一下子就使我们感到不胜惊讶,因为它谈的竟完全是康德哲学中的“行为原则”问题。多年来他发表了一大批论康德哲学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不但证明了他是最杰出的康德解释者之一,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最坚持己见的人。当然他也知道,康德本人“并没有很明显地使行动的概念成为他的哲学的论题”。然而康德哲学的“论述”却贯穿着“能交织出一种行为理论的线索”;他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8.
康德道德哲学中"意志的规定根据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黑格尔、胡塞尔、舍勒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这些批评是否一定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无法得到合理的回应,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结合康德的文本对他们批判的回应,意志的规定根据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胡塞尔和舍勒提出的价值秩序及其法则也仍然处于不完备状态之中。与康德提出的价值法则相对照,也许康德的观点对一门现象学的价值哲学也会有所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对康德的批判也许能够促成对康德的道德原则的形式部分和质料部分的重新思考,以便更新为一门更为严格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8.道德哲学一本高水平的最新伦理学入门书是J.L.麦基(Mackie)著《伦理学:虚构正确与错误》(Ethics: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霍斯波斯的《人的行为》(Human Conduct)是一本特别好的教科书。G.J.沃诺克的《当代道德哲学》(ComtemporaryMoral Philosophy)是20世纪中以英文撰写的一本简短而易懂的道德哲学历史著作。该作者的《道德的对象》(The Object of Morality)试图分离出那些确实是道德的道德判断的内容。P.H.诺埃尔-史密斯(Nowell-Smith)的《伦理学》(Ethics)是一本语言分析者的入门书。厄姆森(Urmson)的《伦理学中的情感理论》(The Emotive Theory of Ethics)不但是对被逻辑实证主义所抛弃的道德哲学的论  相似文献   

10.
康德道德哲学被称为自律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律道德哲学通过理性意志自我立法的学说,对道德哲学的几个关键问题: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德义务的绝对性、道德行动的动力等作出了系统而有创意的回答。然而,康德自律的道德哲学并非凭空提出,而是要回答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某些学者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也说成是康德意义的自律道德哲学,这种以西释中的结论忽视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问题语境和切问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康德自律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之后,将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对照,证明将传统中国哲学说成是康德式的自律道德哲学是郢书燕说,不能成立的。以西方现代性哲学来包装中国传统哲学,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有创见和有普遍意义的贡献被遮蔽和歪曲。  相似文献   

11.
王咏诗 《哲学研究》2023,(10):106-117
施莱尔马赫对《实用人类学》提出一个经典批评:康德的道德哲学与人类学在批判体系内无法兼具,否则与批判哲学的原则冲突。学界称之为“施莱尔马赫两难”。康德将实用命令式称为假言命令式,与作为道德命令式的定言命令式相对。这使得“从实用观点来看”的人类学能否与康德式道德学说相容成为争议焦点。细致辨析康德的建筑术则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替代方案:实用命令式是选言而不是假言的。这个方案通过解决“实用的”之归属难题,将《实用人类学》的批判性基础更清晰地定位于判断力,指明了实用人类学既相关于道德又相关于经验,并且不会在康德批判体系中产生矛盾,因此是回应“施莱尔马赫两难”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康德道德哲学的原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年他把道德情感看作道德 的最高原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则从自律中证实意志自由,却陷入自我循环;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对道德法则的意识是“理性的事实”,主张从道德法则中引申出自 由;在其最后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中,最终认为意志与自由无关,而只有任性才有自由 。任性直接与行为有关;准则也来自任性,从而从任性的外在行为自由能够并存的条件中开 出《法权的形而上学》,从道德法则对任性的准则的决定中开出《德性的形而上学》,二者 合在一起,完成了其《道德形而上学》。这是康德关于道德哲学原则的晚年定论。  相似文献   

13.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曾指出,人们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普遍性的强调是错误的,康德观点的真正力量在于其更具经验性规定的合理性观念。但在康德这里,只要我们能够寻找并确立存在着不来自于经验、纯粹先天的道德法则,那么这些道德法则在经验应用中的普遍有效性就是必然之事。因此,康德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特征实际上是由其纯粹性所必然蕴含的。通过有理性存在者的设定,康德最终阐明的确存在纯粹先天性的道德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致力构建起此种纯粹的道德哲学,这也是其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根本保证。但罗尔斯基于其正义理论的论证需要,过于强调了康德道德法则的经验应用而有意弱化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规定,如此对康德经验性误读无疑使得康德道德哲学的先验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马利坦最近倾向于研究道德哲学。1960年出版了他的《道德哲学》。他说,这一卷仅仅是对历代各哲学流派的道德学说的一般性论述,而真正的研究将留在第二卷。第一卷共588页,十五章。本书谈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噶、伊璧鸠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孔德、克尔凯郭尔、萨特尔、社威和柏格森等人的道德学说。本文译自该书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十二到第十四节。他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行了种种歪曲与伪造。  相似文献   

16.
康德道德哲学一般被视作形式主义的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的特征可以从《实践理性批判》中对想象的态度得到辨明。通过考察想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位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虽然康德明确地要求在实践理性领域中排除想象,但他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把想象从他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排除出去。据此,康德伦理学不完全是形式主义的,舍勒对他的指责只有在一般和不严格的意义上才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形式主义伦理学自身有其必要性,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特征一方面是他最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因压抑和束缚了想象力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而误解了实际道德行为,否定了实践智慧。通过这一例证式的分析,我们能够表明:任何一种伦理学,若不懂得想象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就都意味着致命的缺陷。而想象的这种作用又包含先验想象力的作用和经验想象力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终其一生的人类学讲授过程中,始终把道德哲学的问题作为其思考的重点。他通过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两种方式探讨了道德哲学的人类学根基和运用。这一理论建构是对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极大补充,指明了人类走在向善的途中需要面对的种种道德困境,从而为其设立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康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以三大批判所建构的主体性哲学体系中,道德自由的主体性是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环节: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中,对之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戴兆国 《世界哲学》2009,(4):118-127
马克斯·舍勒建构的质料伦理学从多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舍勒的价值序列理论、现象学方法、人类学理论带有非常鲜明的现代特色,是富有现代性内涵的道德哲学。由于舍勒的批判更多地将人的神性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所以在人性的某些层面又不可能颠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阿佩尔对话伦理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预设了对后者的两个基本判断,即康德的道德哲学受限于主体性哲学,并且是一种严格的原则伦理或意向伦理。但从阿佩尔的视角反观康德则不难发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的努力,以及他所强调的对话伦理学的责任伦理之维,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很多思想环节中都已有所体现。康德有关目的王国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例。康德的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的理想交往共同体概念在内涵上非常相似,目的王国的法则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规范性前提以及目的王国的首领和理想对话的共识之间也存在对应性。这种比较最终得出,康德的定言命令式和阿佩尔对话伦理学的对话原则之间具有同构性,两者既包含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检验具体规范的程序性原则。这些都表明了康德与阿佩尔相似的思想洞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