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节俭消费是人类消费伦理的基本准则。与传统节俭消费伦理基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一味强调人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同,现代节俭消费伦理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消费观,它是现代人基于生态文明时代对资源合理使用的客观需要和对人的生理需求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代社会消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的理性的适度的文明消费观。在现时代,倡导节俭消费伦理观,积极探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主义固然有可能创造一时的经济"神话",但也必然带来生态失衡、显失公平、人的异化等严峻问题.从人的存在论视角、以弘扬人之生命本质为目的,透视与重构"消费合宜性"的现代内涵是走出消费主义伦理困境的不二法门.消费合宜性这棵思想之树在消费领域所结成的智慧之果是"和谐消费观",其主旨在于调协现代消费维度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达致和谐状态,进而实现可持续消费、公平消费以及人本消费.消费合宜性观念之实践魅力的充分发挥,必须有赖于将和谐消费观现实化、具体化为节俭这一现代美德,并内化为消费者的品性、外化为消费者的合宜性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3.
消费的人本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玲 《学海》2002,2(3):49-53
消费是人的消费 ,其全部内容应在于把人类作为发展主体 ,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依据 ,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实现条件 ,以人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发挥为最终目的。在人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不足与过度消费都是对人性的扭曲 ,难以生成人的合理存在方式。因此 ,人的合理的消费就应当是可持续的消费、适度的消费、公平的消费与健康的消费。为了能够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提倡节俭精神  相似文献   

4.
《管子》的消费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节俭又消费。以节俭为主表现为统治者平时消费应节俭,以抵制生活奢侈、政治腐败之风的出现;适时消费是指:富商大贾在平时可以侈靡,以繁荣经济、刺激生产;在灾荒之时,国家可以通过兴修宫殿的方式,刺激消费,以提供给贫苦百姓更多的活命手段。而无论是节俭还是侈靡都应以礼、法为度。《管子》的这种消费观念对于即将迎来消费时代的中国建立合理的消费观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得知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奢侈消费、攀比消费、过度超前消费等现象。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因此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学校要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社会要重视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6.
对消费的伦理追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消费作为人再生产自身的方式,不过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式和特定的满足方式。而需要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摄取状态,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对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的关系的分析、及其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考察表明,消费的必要性和适度性应当从人的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状况来确定;而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则应当看其是否真正符合人的本性和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体现了相应的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消费方式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对消费方式的要求,其价值诉求是要实现消费的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为此,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8.
“侈靡”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巫宝三同志说:“侈靡就是奢侈,就是剥削阶级用豪华方式消费社会产品”(《〈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姜旭朝同志进一步认为“侈靡”是中国消费思想史上的一种消费观,“从先秦时代起,侈靡消费观第一次在《管子》中得到阐述后,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观——崇俭观的‘异端’而存在着”(《〈管子〉侈靡观: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管子学刊》1988年,  相似文献   

9.
《管子》侈靡观: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消费观——“崇俭”论与“侈靡”论。从先秦时代起,侈靡消费观第一次在《管子》中得到阐述后,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观——崇俭观的“异端”而存在着,直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消费观的兴起取而代之。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中,侈靡消费观是很特殊的消费思想,甚至在17世纪以前的世界经济思想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它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说,侈靡消费观多少触到了消费与生产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方式正趋于多维度。作为当今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消费文化场域中,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从多个层面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反思,从德育重建的角度给出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坤瑜  王琦  王霞  邢采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6):1111-1121
体验型消费是指以获得一种体验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而实物型消费为以获得某种实质物品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以往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消费类型在消费者心理以及行为的多个维度上的影响都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往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整理为如下三类:对消费类型的操纵方法、消费类型偏好的测量方法以及非实验研究方法。并从心理与行为两个角度, 梳理了体验型消费和实物型消费影响的差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影响不同消费类型的前因变量, 充分利用新兴数据获取方式、关注不同消费类型的模型建构和内部维度, 以及体验型消费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2.
Marketing managers currently face an explosion of subjectivity. A glance at the business world reveals new solutions developed to offer customised products. Mass customisation is stressed by academicians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relationship marketing emphasises the ro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vendor and its custome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involvement and trust. Reading such phenomena as manifesting an explosion of subjectivity in consumption suggests an enhanced opportunity for applying the experiential view of consumer behaviour. This paper invites marketing managers, as well as marketing and consumer researchers, to recognise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more proactively and to embrace the increasingly well‐established conceptions of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more enthusiastically. Copyright © 2001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阮学云  胡坤 《心理科学》2011,34(5):1247-1251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构建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实现其目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基础。系统阐述了熵概念、熵增原理及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心理系统作为一种耗散结构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心理系统进行熵分析,初步探讨了构建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并在森田疗法的实际案例中进行剖析,为研究和谐心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In seeking to expand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ump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us consumption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heore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us consumption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problematic and, therefore,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eparation of consumers' status consumption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Data were gathered via a survey of individuals aged between 18 and 25.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atus consumption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re distinct constructs. Differences in status consumption tendenci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ere not found; however, in relation to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Status consumption was affected by self‐monitoring and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but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was affected only by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The brands examined also clearly differed in terms of status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perceptions. Copyright © 2004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Ltd.  相似文献   

15.
静息态脑活动的研究关注个体在清醒、静卧、闭眼时脑的活动情况,大量实验证明静息状态下大脑仍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信息加工活动,并且消耗大量能量。本文在阐述无意识活动特性以及总结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无意识活动解释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的观点,强调在研究无意识活动的心理意义的同时,还要研究无意识活动的神经机制及其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16.
伦理消费(Ethical consumption,EC)是指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考虑到个人消费行为对社会、环境或动物福祉的影响。虽然伦理消费日渐流行,但在金钱支付时伦理消费的态度却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即言行不一。本文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出发,以"心理距离→解释水平→个体反应"为分析框架展开。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在态度评价阶段和产品选择阶段两个时间点上,消费者与伦理产品的心理距离远近不同,分别激活了高低解释水平表征;高低解释水平下个体在动机和认知上又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个阶段的反应不同,继而出现伦理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分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有效提高伦理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一股消费“清流”——极简主义消费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极简主义消费是人们出于社会意识或个人理念而自发采取的一种“从简”式消费行为, 覆盖个人、社会和自然各个层面。受人口变量、心理特质、情境线索和宗教文化等因素驱动, 极简主义消费对个体心理健康与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基本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认识和理解极简主义消费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极简主义消费的构念与维度内涵, 采用科学流程开发测量工具, 深化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从多元理论视角, 综合运用不同实证方法, 深入探索其前因后效、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
拍照是消费者对体验进行视觉记录的手段。虽然拍照“打卡”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未发现有文章系统介绍拍照行为对消费体验的影响。拍照行为通过调整注意资源和认知参与对消费体验产生双刃剑效应。具体而言,拍照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以“视觉体验红利”为主的红利效应;还会因缺失其他感官(嗅觉、味觉、听觉或触觉)的真实体验产生“匮乏效应”。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是拍照行为影响消费体验的重要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可以从比较不同拍照内容的效应差异、研究环境变量在拍照效应中的影响、拓展拍照的双刃剑效应在企业营销层面的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从进化心理学生命史理论视角探究童年环境和典型消费行为的关系。通过专项问卷调查收集1028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证实童年环境的核心变量——童年社会经济地位显著影响成年后的绿色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行为,生命史策略和"团结和谐"的传统价值观维度在其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有助于理解炫耀攀比、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的深层原因,并从生命史和价值观角度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为大众培养健康理性消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alyses the choice of product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the circular economy model () has offered strategies as possible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ction on climate justice. The success of a business model depends on 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s role. The power of individual consumer actions is vital for minimizing the advers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lthough the effectiveness of in the business sector has be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has ignored the role of consumers i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practices through. Thus, using a survey technique, this quantitative study analyzed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Mostaghel and Chirumalla to analyze how awareness and consumer attitude significantly impact purchase intention and ethical purchasing behavior. The data analyzed through PLS-SEM reflected several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forms of consumer behavior, a topic that has not been addresse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