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壁画即人们直接画于墙壁上的艺术,它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并且有一定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寺院壁画主要表现的是佛教的故事,用壁画庄严佛堂。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试对泰云寺壁画的年代、壁画题材、绘画风格和技法以及相关佛教史内容等进行初步研究。泰云寺壁画对研究唐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耀县城东1.5公里的药王山(又名五台山),因唐代道教名士、医学家孙思邈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今有太玄洞、孙真人祠和现代所建“孙思邈纪念馆”,为道教信徒朝拜“药王”的胜地。药王山从北魏始迄于隋,先后凿造了为数众多的道教造像碑,这些造像碑除个别解放前被外国人劫去之外,现大部分尚可见载于史籍方志中,有些碑为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从考察道教石刻造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  相似文献   

3.
西安东岳庙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东岳大帝的总祠,该庙主殿壁画是陕西省内已知道教宫观壁画中单幅面积最大的,该壁画是陕西境内不可多得的道教壁画之一,是研究陕西地区宋代至清代东岳信仰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丰富中国道教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壁画的绘制时间和内容题材入手,对壁画的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医学家,被尊为"药王"。孙思邈不但在道学、医学方面成就卓著,其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在医学史和道教上亦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现实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医学家,被尊为"药王"。孙思邈不但在道学、医学方面成就卓著,其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在医学史和道教史上亦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现实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医道同源思想"医道同源"是孙思邈医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6.
<正>举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承办单位: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湖北组委会协办单位: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主题道通天地,德贯古今。道,无处不在,无所不通。"道通天地",体现了道教的圆通、包容精神。道无形,由德以显。"德贯古今",体现了道教尊道贵德、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正>10月17日,第四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张金涛,秘书长王哲一,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嘉宾应邀出席。本次论坛是由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和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联合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及台湾各市县道教团体、知名道教宫观等协办,主题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同根同源,服务和谐社会",简称"同源、传承、和谐"。  相似文献   

8.
作为本土宗教文化的道教音乐是学界涉足不多的冷门。自20世纪50年代末,部分学者零星地做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更多学者参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理论研究,以及将道教音乐引入剧院舞台作艺术性表演展示,这一学术冷门逐步形成研究热点。文章以过往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实践之综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对当代道教音乐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道教尊奉武夷山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承基础,秦汉以来,武夷山是历代方士羽客隐遁之所,山中各个峰、岩、景点,都融入了道教文化不同程度的印记,至今山中仍存武夷宫、止止庵等道教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4.
15.
两汉皇帝自武帝起有 1 7人在诏书中征引经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经学发展的轨迹。这一现象展示了政治与经学互动的规律 :经学政治化与政治经学化。此后 ,引经据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历千年而不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导面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most theorists agree, high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by all employees in an organization is required.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re underway in some countries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across al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is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analytical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nsive group analysis for an un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 group is able to help the analyst make therapeutic use of inevitable difficulties in countertransference processes. Also,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are likely to creat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Incohesion: Aggregation/Massification, and to personify the rol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se processes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patients with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ttention involving both containment and 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tensive clinical data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group analysi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is clinical approac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Incohesion.  相似文献   

18.
19.
荒野是基督教一个恒久主题与发展动力。《旧约》中荒野有多重指向:魔鬼与死亡之域、上帝与人立约之地、冥想与神启之地、避难与净化之所等。荒野意义多重,既可以是道德的荒漠,又有成为乐园的可能;既有考验、甚至惩戒的意义,又具有精神提升和灵魂净化的价值。荒野作为庇护和净化场所的传统得以在《新约》中延续。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移民而言,美国荒野在延续旧大陆荒野意义的基础上,又负载了新的涵义。清教徒希冀在荒野中建立一座花园。荒野既是考验清教徒意志与信仰之地,同时也是希望、自由的象征。尽管"可怕的荒野"令人厌恶,却包孕对荒野欣赏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