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与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以宁静、致远、肃穆、平和为独特风格的宗教音乐,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乐分青庙与黄庙两种。青庙音乐中有伴奏念经的经文音乐和以乐器为主的经外音乐,这里专指青庙音乐中的经外音乐。它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乐、西安古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北方佛乐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古老独特的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我与佛教音乐有缘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顾从1960年起的四十年来,我从事收集民间音乐〈包括佛教音乐〉的前前后后,真是令人欣慰、也心酸。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60年代初,中央文化部提出要以收集民间音乐,70年代初,中央文化部提出要收集民间音乐,70年代末,国家要出版十大集成,其中包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有幸这两次任务,在新乡市都落在了我的肩上,说起来,这是由于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重用。有关佛教音乐的收集,第一次通过摸底调查,并在北站区文化部门的协助下,找到了该区东张门大队的佛教音乐组,他们在六十年前曾师承于…  相似文献   

4.
我与五台山佛教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军 《佛教文化》2009,(1):86-93
五台山佛教音乐古老而独特,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颜新祯 《法音》2021,(8):43-46
佛教音乐在音乐领域的传播人群较有局限性,大多数在佛教界内部传播,但近二十年来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呈现出佛教音乐的多样性。本文试图梳理近二十年来的当代佛教音乐,分析当代佛教音乐发展的主要脉络,挖掘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为促进佛教音乐的健康发展,探索和传承佛教音乐文化,进行学术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6,(3)
本刊讯“中国的佛教音乐很丰富。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佛教文化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班禅大师在祝贺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时说的一番话。一个旨在发掘、整理佛教音乐,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的佛教音乐团,3月30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该团是由北京市佛教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  相似文献   

7.
拙著能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我的心情感受是多样的。首先,由于台湾和大陆睽违已久,加上自己二十年来全副精神几乎都用在修禅、教禅,对于海峡两岸政经文化生活习尚暂时性的差异,也就缺乏专注的研究———这在强调“无法可说,因人说法”的禅宗而言,不免是一项缺撼。其次,我曾于1991年陪同佛教史学家蓝吉富先生赴大陆北京拜会社会科学院多位佛学专家,并有机会造访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和四、五位学佛的知识青年彻夜长谈:这次的北京行引起我无比的惊撼———此地的学者、出家人和学佛朋友,他们的性格生命力、理性思辩力都是我在台湾这二十年几乎…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于今年6月在北京共同主持了一次关于佛教音乐的座谈会,就佛教音乐的渊源、流派、风格等各类问题进行了探讨.出席座谈会的有:天津佛教音乐团、五台山佛教音乐团、常州天宁寺佛乐团、江西能仁寺佛乐团、甘肃拉卜楞寺佛乐团、鞍山千山佛乐团等佛教  相似文献   

9.
也许你50岁了还一事无成,也许你60岁了还不名一文,也许你70岁了还目不识丁,你是不是认为你这辈子完了? 不!我要告诉你,只要你有自己的梦想,只要下定决心,朝着自己的目标,不管它看上去有多远,道路有多曲折,现在就行动。对,就是现在,就是行动,不要再找种种借口苟安干现状,不要认为已经太迟,只要行动起来就不晚,永远不晚。  相似文献   

10.
从1985年到1989年,我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讲授“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两门课程,后来受聘为中国佛学院客座副教授,还曾在北京图书馆及一些大专院校开过佛学讲座。在所有的课堂上,我几乎都要回答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信佛么?”  相似文献   

11.
尹霏 《中国宗教》2022,(10):68-69
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音乐,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历程。从古印度传入的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文化体系。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田青:《中国佛教音乐漫谈》)这些阶段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佛教音乐中国化的特点,其经验足以为今天的佛教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从小就知道这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种人特别幸福。比如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十岁就在作文大赛里获奖,二十岁就出诗集,他读很多书,他说这辈子写出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就是他的梦想。另一种人就是我这样,懵懵懂懂地往前走,哪儿有光就往哪儿去。这种人会辛苦一点,无奈一点,当然,也可能会丰富一点  相似文献   

13.
原以为他信任我的为人,没想到他一直在怀疑我的清白。洁斌抱着我说:“我错了,我是那么爱你,但是一想起你在夜总会待过就难受。我骗你说自己不行,是因为我无法不去想那些摸在你身上的脏手。我打算给你也给自己1年的时间去适应,婚后你那么贤惠,我真是越来越爱你。我没有想到妈那么急着要孙子。洁,原谅我,我是真的很在乎你。”  相似文献   

14.
魏承彦 《法音》2001,(4):3-5
《法音》创刊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辛苦不寻常,创办不易发展难。每当我回忆起《法音》初创期与编辑部同仁共事的情景,总有一种亲切的欣慰之感。  中国佛教协会原办有《现代佛学》杂志,共出版了144期,在国内外佛教界有良好的反映。后因极左思潮干扰,不得不于1964年停刊。十年动乱时期,佛教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更不可能出版佛教刊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期停顿了的佛教活动开始恢复,广大佛教徒希望有自己的刊物,佛协的领导也在酝酿此事。记得1980年9月上旬的一天,赵朴老在他的住所交给我一份有关部门的文件,对我说:"…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然后日本从中国学到了佛教,才有了一千几百年后日本佛教繁荣的今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过去日本留学僧曾经学习过的古刹,或者年久失修,或者只留残堂孤塔。正因有此殊胜因缘,我协助中国复兴这些古老的寺院,而且一干将近二十年。时至今日,已完成三座,今年年底,亦将有座古刹得以修复。(-)初访“澄灵塔”1980年,我是随口中友好临济黄协会访华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日中友好临济黄粱协会成立于1979年,由妙心寺、建长寺等临济宗十四派及黄粱宗万福寺共计十五座本山组成。访华团一行当时参拜了地处河…  相似文献   

16.
黑教堂     
一位外地朋友正与我在电话里聊天,突然他大叫道,我知道你喜欢什么音乐了!我愣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家音响里正放着的音乐从电话中“流”了过去。不久后,这位很爱也很懂音乐的朋友从美国访问回来,送我的礼物是一盒教堂音乐,他说,这肯定是你喜欢的。 又一位朋友即将远行,临别时,他送了我几盒音乐带,说,这些都是我自己拼录的,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回家后,放出来听,发现大多是很美的宗教歌曲。我真想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也喜欢这样的音乐? 我不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今生今世恐怕很难真正信仰一种宗教了。但是,我喜欢教堂音乐。也许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18日,中印(北京)宗教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志远与《佛教文化》杂志执行主编凌海成就“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的有关问题进行对话,现将谈话记录发表于后。凌:感谢你邀请我出席“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这使我受益非浅。举办这个论坛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佛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空谈盛会此起彼伏、大赶时髦之际,佛门外却出了一桩实干的事。企业家曾华灿先生要出至少3000万元人民币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编撰、出版一部大型专业丛书——《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见本期p124)。这是一部集全国佛教音乐专家学者之力,耗时8—11年始能完成的系统文化工程。2008年4月28日,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出席签约仪式并发表了《祝〈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早日面世》的讲话(见本期p95)。  相似文献   

19.
爱,是天主十诚的总纲,是基督福音的核心,是人生处世一切思言行为的最高准则。但往往是:当你泛爱世人或爱与自己无利害冲突的人容易;而爱一个与自己有矛盾有损害的人就难了。我们常会听到如是之说,“任何人我都可以谅解,就是容不了  相似文献   

20.
郑汝榕 《天风》2005,(2):44-45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每个人蒙恩的经历也许不尽相同,但信靠神的人却都是有福了。每个神的儿女都会如数家珍般地将神对他的恩典或说与别人听或珍藏在心中。 十几年前,神以他奇妙的爱拯救了我,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又为自己感到庆幸,主耶稣在我身上显出了他的莫大的能力和慈爱。 以前,我的脾气很急躁,往往片面性地看待问题处理事物,常常使自己和家人都很不愉快。为此,母亲说:"你还是去教堂信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