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宗教,无论作为一种观念实体抑或组织实体,其生存与发展都取决于如何与现代处境对话;无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还是作为现代文化载体,其作用与影响也都取决于怎样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纵观当下,中国宗教现代化还存在若干问题,本文以中国基督教为例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要达到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适应,宗教自身有必要树立鲜明的、独具特色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形象。例如,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有现存宗教都面临着自身的更新问题。现代化的发展势头使杜会历史变动更为明显,这样,中国人从传统文化意义上所理解的宗教也遇到了挑战。无论宗教作为一种观念实体或组织实体,其生存和发展都取决于它如何与现代社会对话,怎样既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又作为现代文化内容来参与现代社会生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发挥其现实作用和影响。 就一般文化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3.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伦理作为宗教世俗化的产物,在动员社会力量,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宗教伦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能间接地、潜在地影响社会发展,而体现现代性的社会制度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宗教伦理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其现代转换水平自々高低,与宗教世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从西道堂看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问题高占福发展与对话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实现国家或地区或民族的现代化,则是人类世界不分国界、地域、种族、信仰等差别而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今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领域,无论...  相似文献   

5.
原生性宗教作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的、与民族的社会文化浑然一体的宗教系统,历来就是中国宗教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系统还是组织实体,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在治理视角下,本文提出民族的原生性宗教首先是由于理解与定位的问题带来了治理实践中的难题与困境,从而带来了民族的原生性宗教是否应该治理,该如何治理,何种活动符合法律与政策等种种问题。通过问题反思对原生性宗教的价值做出多维的分析,给原生性宗教更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复兴与奔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别等多个方面,较之其他民族或地区的现代化显得更为艰巨。因此,解决好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而又非常迫切的。本文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基础教育与人才基础和政治基础等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复兴与奔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别等多个方面,较之其他民族或地区的现代化显得更为艰巨。因此,解决好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而又非常迫切的。本文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基础教育与人才基础和政治基础等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 的转折。这一转折对各种宗教都是严峻的考验,传统宗教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调整和改善自身,否则很难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急速转型的时代中发展和立足。2002年11月5日至7日,“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举行,传统道教的现代转型,成为与会的道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道教作为我国本土产生的源远流长的古老宗教,其教义思想有很多合理、积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于维系民族精神,稳定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9.
作者的研究始于切身的困惑,即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沈毅 《中国宗教》2021,(3):68-69
宗教本土化作为宗教文化发展的普遍历史现象是宗教得以存续绵延的基本途径,外来宗教自进入中国起其本土化的进程便已存在,这一进程涵盖面广泛,但基本议题始终是如何与主流社会接洽、相处和融通。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同样面临着如何融入中华社会、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12.
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这段历史,为其他外来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一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某些改变和带有地域性的特征。一种宗教在传播到其他地域时,必然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会受到来自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只有通过自我改革才能得以适应和传播。任何宗教,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这段历史,为其他外来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一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某些改变和带有地域性的特征。一种宗教在传播到其他地域时,必然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会受到来自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只有通过自我改革才能得以适应和传播。任何宗教,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宗教作为一种拥有社会组织、宗教设施、宗教活动、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社会实体,在城镇中必然产生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如何在每一细节中都融入使信教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用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理念来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提高城镇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成为中国宗教界最关注的课题。我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在不断进步,作为中国宗教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考虑同社会适应的问题。中国天主教,从历史来讲,是外来的宗教,更要考虑同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认为首先要了解的是自己宗教所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痊置,及与社会主义社会政府的关系。概括一句话讲,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如何处理好政教的关系,从而达到政教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在…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要求宗教媒体肩负起传播正确的宗教知识、宣传宗教政策与宗教法规、开展宗教学术交流、审视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引导宗教健康发展等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要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应该具备批判、尊重、审慎、守法、服务、求实、创新、正知、民本、倡善等十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然与应然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盛聪 《学海》2005,1(2):99-106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中国要走向现代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宗教在中国还要长期存在,也有其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依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引起宗教的深刻变化。宗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将起到应起的社会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能深化当代中国宗教的研究,在现实意义方面也有利于调动一亿多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投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曹泳鑫 《现代哲学》2006,4(1):16-23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有自身的先进文化启动与文化自觉,新中国实现过文化的大众化动员,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促进了社会生活模式和精神文化的巨大变迁,然而文化变革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先进文化和新道德、新风尚的全面形成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既取决于新的先进的领航文化的自觉程度,又取决于新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新旧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必然需要相应的社会宏观调控,制定出有效的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