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本文基于无意义词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跨模态映射效应,来研究社会知觉中人名发音与脸型的关系。本研究控制了人名发音的唇形和人物面孔的轮廓,通过简单匹配范式来考察人名发音与面孔之间是否存在跨模态映射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将圆唇人名与圆面孔匹配、扁唇人名与尖面孔匹配的概率,均显著大于随机水平。该结果说明了人名发音和脸型之间存在跨模态映射效应,这不仅拓宽了声音-形状跨模态映射的研究范围,对于人们取名字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词—面孔Stroop任务,以76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对情绪冲突Stro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冲突的Stroop效应显著,即,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中,当词和面孔的情绪效价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2)认知方式对情绪冲突Stroop任务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无论是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下,场独立者比场依存者的反应时都更短。(3)场依存者的情绪冲突Stroop效应更大,表现为其在词—面孔情绪效价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3.
青春期被喻为“狂风骤雨期”,青少年可能比年幼的儿童和年长的成年人有更大的情绪抑制和控制的需求。情绪抑制控制能力与冒险行为、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关。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情绪冲突控制的差异。31名早期青少年(男生19名;M年龄=12.66岁)和33名成年人(男生16名;M年龄=20.15岁)完成了面孔-词Stroop任务。在该任务中,情绪词叠加在情绪面孔上构成一致和不一致条件,被试被要求判断面孔的效价(面孔任务)或词语的效价(词语任务)。分析两组被试在行为表现和与情绪信息加工相关的ERP成分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面孔判断任务中存在Stroop效应(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比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短),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在面孔和词语判断任务中均发现了Stroop效应;(2)在青少年中,不一致条件诱发的N450波幅显著大于一致条件;(3)N450成分的Stroop效应仅在词语判断任务中出现,而SP成分的Stroop效应仅在面孔判断任务中出现。研究结果提供了神经证据表明,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处理情绪冲突的能力较差,这可能与其情绪控制相关的前额叶...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情绪面孔系统和现代汉语情感词系统中分别选取两种情绪效价的表情面孔(愉快、悲伤)和情绪词(积极、消极),运用词—面孔范式,以6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情绪效价冲突效应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面孔的情绪类型主效应显著,悲伤面孔反应时长于愉快面孔;(2)词和面孔的情绪效价冲突性主效应显著,情绪效价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情绪效价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3)表情面孔的情绪类型、词和面孔情绪效价的冲突性、被试性别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性在词和面孔情绪效价不一致条件下对悲伤表情的判别反应时短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75%的"一致"实验试次)与非预期实验条件(50%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冠  周霈  张凯莉  王沛 《心理学报》2018,50(3):270-282
为了考察知觉负荷理论对于面孔多重社会范畴加工机制解释的可能性, 我们采用两个反应时实验探讨了姓名判断是否会在不同的知觉负荷条件下受到面孔性别与种族信息的影响。实验1通过侧抑制范式考察姓名判断中面孔种族引发的干扰效应是否会受到知觉负荷水平的调节。结果发现, 姓名判断的反应时间会随着负荷水平的提高显著延长, 即面孔种族引发的干扰效应不会随着负荷水平的提高而消失。实验2继续通过侧抑制范式考察了姓名判断中面孔性别引发的干扰效应是否会在不同知觉负荷水平下出现差异。结果发现, 在低负荷水平下, 个体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并且被试会倾向于将中性名字的性别判断为与面孔的性别一致。在高负荷水平下, 个体的反应时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 并且被试对中性名字的性别判断属于随机猜测水平。上述结果表明, 种族加工具有自下而上的强制性加工的特点; 性别加工是受到注意资源调节的自上而下加工,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面孔情绪探测任务, 通过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性焦虑被试, 考察场景对不同情绪效价以及不同情绪强度的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 并探讨特质性焦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情绪效价的面部表情, 场景对其情绪探测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快乐面部表情, 在100%、80%和20%三个情绪层级上, 在场景与面孔情绪性一致情况下, 被试对面孔情绪探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情况; 对于恐惧面部表情, 在80%、60%、40%和20%四个情绪层级上, 均发现一致条件比不一致条件有着更高的情绪探测正确率。(2)对于高特质性焦虑组, 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中的面孔情绪探测正确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即高特质性焦虑组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场景效应; 而低特质性焦虑组则差异显著, 即出现显著的场景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情绪强度较低的面部表情, 快乐与恐惧面孔情绪探测都更容易受到场景的影响。(2)相比于中等强度快乐面孔, 场景更容易影响中等强度恐惧面孔情绪的探测。(3)特质性焦虑的个体因素在场景对面孔情绪探测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 高特质性焦虑者在情绪识别中较少受到场景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勇  张伟娜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10,42(9):929-93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分为高、低两个水平。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面部特征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研究一选取大学生被试150名采用评定法比较不同面部特征(眼睛和嘴唇)卡通面孔的吸引力;研究二选取44名大学生,采用实验法,通过点探测的实验范式,探讨被试对不同面部特征(眼睛和嘴唇)卡通面孔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对于女性卡通面孔,大眼睛-厚嘴唇的面孔吸引力的得分显著高于小眼睛-厚嘴唇的评分,大眼睛-厚嘴唇线索面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被试,都偏爱大眼睛-厚嘴唇的女性卡通面孔。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了歌词对音乐情绪加工的影响。实验1使用情感启动范式,带有歌词与无歌词音乐片段为启动刺激,与音乐情绪一致或不一致的面孔图片为目标刺激,被试任务是既快又准确地判断目标面孔的情绪。结果显示,无论音乐是否带有歌词,听者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都比不一致条件更快更准确,这表明听者能加工音乐传达的情绪信息。实验2进一步通过电生理手段探讨歌词影响音乐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听者对带有歌词和无歌词音乐情绪的加工都产生了启动效应,但是无歌词音乐条件在250~450ms时间窗口产生了N400效应,而带有歌词音乐条件在500~700 ms时间窗口诱发了LPC效应,该结果表明,歌词影响了大脑加工音乐情绪的时间进程。本研究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为音乐与语言关系的探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生的自我面孔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滢  戚健俐  张剑 《心理学报》2004,36(4):442-447
已有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具有自我面孔再认的优势。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观点,该研究使用面孔识别任务,以13名右利手的中国大学生为被试,测量被试对morphing面孔的左右手反应差异。给被试呈现第一张面孔向第二张面孔的morphing过程,当被试看到morphing的面孔更像第二张面孔时报告停止。研究有两个morphing过程:一个为由自我面孔向名人面孔morphing,另一个为好朋友面孔(熟悉的)向名人面孔morphing。结果表明当用左手反应时,被试倾向于把morphing的面孔识别为自己,研究中自我面孔再认的左手优势与已有的发现一致。另外,研究还发现在一定trials条件下,熟悉面孔再认也具有左手优势,这一结果与西方被试的结果不一致,但东西方被试对熟悉面孔再认的差异与独立型自我和互倚型自我的观点一致。该文认为神经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可能需要考虑文化和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类比数量表征的线索:离散量还是连续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Stroop研究范式,对30名成人被试的类比数量表征线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类比数量的小数和大数段上,不存在表征线索的分化;在个数任务中不出现Stroop效应,但被试在强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强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在累积面积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且在弱不一致、强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都显著高于强一致、弱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以上结果表明被试在进行类比数量表征时,可以同时提取离散量线索和连续量线索,但是对离散量线索的抑制要难于对连续量线索的抑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记录了16名被试在完成有整体结构变化和局部特征变化的面孔/房屋图片的一致性判断时的脑内时程变化,以期对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本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N170波幅和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面孔/房屋所诱发的N170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上均不存在加工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晚期成分(300~700ms)上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表明:面孔与房屋(非面孔)的加工在早期和晚期成分上都有差异性,体现出面孔的加工在早期视觉刺激的加工和晚期识别的加工上都具有特异性;晚期识别加工的脑电结果不支持"面孔识别是整体的,结构的,而非面孔客体的识别是局部的,基于特征的"加工观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典的视觉观点采择范式,本研究探讨人们如何采择群组视角观点。研究创设了自我视角信息与群组视角信息一致与不一致条件,比较两种条件下被试对自我视角信息判断的反应时。若被试在视角信息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在一致条件下时,提示被试在判断自我视角信息时受到了群组视角信息的干扰,即自动加工了群组视角的观点。结果显示,相比视角信息一致条件,被试在视角信息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更长。当虚拟人物群组被箭头替代后,被试自动加工群组视角信息效应消失。该结果揭示,人们会自动地加工社会群组的视觉信息,且该效应不能由物理层面的指向所解释。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和恋人概念威胁启动范式探讨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的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发现: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相比,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时的兴趣区个数和搜索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比差异变得不显著;恋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在兴趣区内总注视时间上的差异变得不显著。结果表明,自我与恋人面孔存在注意的优先捕获和维持优势,恋人概念的威胁启动会减少对恋人的关注,证明了建立恋人的积极概念是恋人面孔优势效应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P200、N200与“DM”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 即对异族面孔编码不充分是本族效应产生的部分原因; “新旧”效应主要从提取角度解释本族效应, 认为提取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困难。与本族效应有关的主要脑区有梭状回、扣带回与杏仁核等。此外, 丰富的本族面孔知觉经验也会造成本族面孔的右半球优势比异族面孔大。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本族效应的某些脑电成分、关注本族效应消失的神经机制以外, 从整合观点探讨本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考查自我相似面孔这一亲缘线索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结果,面孔自我相似水平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对男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显著,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对女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不显著。对上述性别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对"性印刻"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