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教大藏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最能反映藏族文化的特性。代表本教理论体系的经典集成世称《本教大藏经》,《本教大藏经》包括《甘》与《甘丹》两大部分,其形成历史可以上溯到11世纪初叶。现存的《本教大藏经》《甘》部有阿拥版、温伦版、瓦琼版、石刻版、电子版等若干版本,其中瓦琼版178函,88692页。《甘丹》部第三版有322函,191254页。本文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应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本教大藏经》的价值,以法律为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国内资源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搞好《本教大藏经》的抢救、保护、开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从印度和祖国内地传入藏族地区以来,经过长期融合、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藏传佛教。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步入青藏高原。经过历代藏族高增和佛教艺术家们的潜心研究和创作,并同藏族本土艺术相结合,也形成具有特色的佛教艺术。藏族的壁画、唐卡、雕塑,以及建筑艺术、酥油花等造型艺术,都是独树一帜的佛教艺术。《画法论》亦称《梵天宝书》,是一部以转轮王为例,讲述佛和诸天金刚力士等,以及各类世俗人物画像的理论著作。载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经流》部第318卷《方技区恭》部第1…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5)
四、经录的演变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为经录的演变阶段。由于大藏经的刊刻,出现了许多部刻本大藏经目录;又由于大藏经部帙繁重,阅读匪易,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指导阅藏的解题目录。再则自唐代佛教传入西藏地区,翻译佛经的事业随之而兴,后来又刊刻藏文大藏,成为藏族文化宝库的重  相似文献   

4.
乌力吉 《法音》2004,(5):31-34
在浩瀚的藏文典籍中,有两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类是以大型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为主的从梵文和汉文翻译编纂而成的佛教典籍;另一类是藏族学者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这一文化宝库中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也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分别翻译为蒙文,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蒙古族信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出自藏族学者手笔的佛教论著,历史上被翻译成蒙文的也有不少。这些译著内容丰富,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5.
任杰先生自1976年至1997年,陆续将藏文大藏经中九部古印度论师及两部古代藏族高僧的中观学论著译为汉文,结集为《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印行。其内容有: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百字论颂》、《大乘二十颂论》、《转有论颂》、《未觉能觉论》,提婆菩萨《中观破迷执论》,月称论师《中观入智论颂》,清辩论师《中观略义颂》,黑论师《中观缘起论颂》,以及古代藏族高僧甲曹杰《二谛建立及正见文大宝鬘》和章嘉若比多吉《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相似文献   

6.
乌日切夫 《世界宗教研究》2022,(1):117-120+129-130
<正>一、万历版《甘珠尔》的版本概述据载,藏译古印度佛教经论大约从7世纪中叶开始,历时一千多年,从吐蕃王朝的第33代国王松赞干布(604-650)在位期间开始。北传《大藏经》一般以写本和刊印两种形式传播。从出土的单刻经卷和佛画残片来看,刊印藏文文献至少从西夏时期已经开始,据记载藏文刊印《大藏经》从元朝开始,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明确记载的单刻藏文刊印文献和插图,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遗存下来的刊印藏文《大藏经》实物。  相似文献   

7.
果洛石经文化,是指近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发现的石刻藏文大藏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号称藏传佛教大百科全书的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也可俗称石头书。这种形式在金石学上一般都被称为“石经”。果洛石经是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两面镌刻佛经后,按一定规则或顺序重叠而成,远处望去,犹如一堵城墙,当地藏族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多卡”(R do K ha)或“多让”(R do R ing),意为“石经墙”。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主要受制于人的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因素。果洛地区…  相似文献   

8.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汇。我国是世界上收藏大藏经最宏富的国家,拥有汉、藏、傣、蒙、满等多种文本。80年代以后,我国的大藏经出版事业进入了近代以来最活跃、最有建设性的时期,核勘、整理、出版有汉、藏文大藏经多种,包括《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房山石经)、《乾隆版大藏经》、《丹珠尔》等。这些藏经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佛教文化事业正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同时,除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之外,这几部藏经也是我们接触较多的藏经。兹依次介绍如下。一、《中华大藏经》简称《中华藏》,由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辑,中…  相似文献   

9.
藏族传记文学历史悠久、数目庞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整个藏族文学宝库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体当初因为佛教的传入,特别是随着《佛本生传》及《譬喻经》的译介而产生,所以早期的传记从内容到形式、结构各方面带有明显的印度文化特点,但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诸多藏族独有的特点。本论文主要以各类藏文文献为例,对藏族传记文学的溯源、发展历程以及分类和文体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旨在探寻整个藏族文学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开拓藏学研究新领域和新渠道,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汇。我国是世界上收藏大藏经最为宏富的国家,拥有汉、藏、傣、蒙、满等多种文本。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藏经出版事业进入了近代以来最为活跃、最富建设性的时期,校勘、整理、出版了汉、藏文大藏经多种,包括《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房山石经》、《乾隆版大藏经》、《丹珠尔》、《南传大藏经》等。这些藏经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佛教文化事业正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兹依次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藏文版大藏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命大臣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以来,藏族就开始了梵、汉、于阗等文的佛经翻译。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热巴巾执政时,吐蕃的佛经翻译、整理、编目达到了高潮。吐蕃王朝不仅在王宫和桑耶寺专门设立译场,礼聘译师350多人,译出佛典4400多部;同时还编辑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秦浦》、《庞塘》和《登迦》三大佛经目录。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以手抄本为主,有的写在桦树皮上,有的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但大多数是书写在特制的藏纸上。这一时期还没有编纂出相对完整的藏文大藏经。大约在十三世纪中期夏鲁派高僧布顿大…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2)
今天,有机会参加重印《乾隆版大藏经》的首批发行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刚才朴老讲得很好。《大藏经》是我们佛教的三宝之一,它不仅是佛教的典籍,而且其中包含了哲学、历史、文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世界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它的重印和发行不仅是佛教界的大喜事,也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  相似文献   

13.
藏文大藏经简介见心十四世纪时布顿大师将藏文大藏经,总分《甘珠尔》、《丹珠尔》两大类。这是藏传佛教对佛教典籍的独特的分类法,此后便成为定式。《甘珠尔》收显乘、密乘两大部分的经、律。其中显乘收佛陀“三转法轮”所说经典,即初转法轮于鹿野苑所说的四谛法及戒律...  相似文献   

14.
拉毛才让 《法音》2021,(1):34-38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佛学经典,被称为阐释经典的方轨之论。目前,《释轨论》的梵汉本俱缺,唯存其藏译本。其梵文名为Vyākhyāyukti,藏文名译为rnam par bshad pa'i rigs pa,通常被简称为rnam bshad rigs pa。其汉文名有多种译法,如在郭和卿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为《论议正理释论》[1],蒲文成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作《梳理论》[2],《藏文〈大藏经〉总目录》中译成《如理解说》[3]。  相似文献   

15.
《赵城金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本文作者依据多年来积累的有关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赵城金藏》发起、刻印、补雕、抄补、发现、保护、修复以及以《赵城金藏》为影印底本的《中华大藏经》的出版等八百年的历史踪迹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莉 《法音》2004,(7):49-49
人民日报讯(记者张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经律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重印出版。《大藏经》收佛典1675部,共7240册,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可达40层大厦之高,堪称佛教百科全书。作为宫廷版佛典,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或《清藏》,其雕版工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刻完。刻板完成次年即印制了100部,但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的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20,(4)
正藏传佛教所用乐器种类众多,传统意义上将其归纳为击奏乐器、摇奏乐器[1]和吹奏乐器三种,其中犍稚隶属于击奏类乐器,也即打击类乐器。对于犍稚,作为局内人的佛教信徒或是僧侣,以及作为局外人的非佛教人士一般对其知之甚少,但纵观藏族古籍文献关于犍稚的著述颇多,包括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犍稚经》《犍稚时经》和收录于《丹珠尔》的《犍稚偈赞》,以及由藏族著名学僧所著《犍稚论述正言·绽放慧者意中荷花之七马君主》(以下  相似文献   

18.
重印本《满文大藏经》于2002年11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本《满文大藏经》共108函(夹),收佛教经典699种,计2535卷,刻版48211块,96422页,约1780万满文字。贝叶夹装,双面朱印,每页长73、宽24.5厘米。当时共印12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存世的《满文大藏经》仅有二部。一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76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32函);另一部存于西藏布达拉宫(107函)。清代满文印刷品中工程最大的是《满文大藏经》,始译刻于乾隆…  相似文献   

19.
《思溪藏》是宋代湖州王永从家族出资镌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思溪藏》继承了《崇宁藏》和《毗卢藏》,又对后来的《天海藏》《碛砂藏》《普宁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又因其为第一部在湖州刊刻的藏经,故又称“湖州藏”,所以《思溪藏》还是湖州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藏文史料证明,在明永乐帝以前西藏还没有出现印刷出版业.至元武宗海山帝时,其国师大德加央刻印出版了卫巴·洛赛也西等翻译的《大藏经》,存于那唐寺.卫巴·洛赛也西、译师索南卫色和加戎·降曲崩等人整理编辑了西藏各地的《大藏经》.从此,西藏《大藏经》日趋完善.萨迦、贡唐、采贡唐和大隆等地流传的《大藏经》只是手抄而成,未能印刷.此后布顿大师编纂了《大藏经》.舍去了重复的部分,重编次序,增加了不少有关佛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