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创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图形图像软件的发展不仅为电脑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数字化得以介入传统绘画的创作。如今,艺术家们已能通过数字手段生动逼真地实现各种传统绘画的艺术效果。尽管数字化的传统绘画创作与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绘画作品有着相似的视觉效果,但作为数字模拟的产物,它们仍在绘画的创意思维方式、创作手法以及传播形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向欢 《美与时代》2023,(1):27-29
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是破界的探索,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二维画面的局限性,其多样化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打破了传统绘画与立体艺术之间的界限。多元媒介的介入为综合材料绘画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增强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艺术情感,丰富作品的内涵。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推动着各行各业更新迭代,也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因此,从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创作在媒介材料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性变化,并分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近十年来综合材料绘画案例,将其发展特点进行归纳解析,以此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与思考,探索综合绘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中包含较多的优秀人文精神,因此其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要想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应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将此作为欣赏传统绘画作品的立足点,感受画家的品性与精神。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并基于中华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梳理西方绘画的表现,来分析西方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方式。从西方传统绘画图式发展的形式,可以很明显看到西方传统绘画是在描摹客观的自然之物的认知下不断地发展起来的。由于对自然空间的感受和对绘画空间的表现都是在一种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尊重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所以西方传统绘画就一直在模仿说的理论下不断地发展着。西方的哲学理念是以数的绝对性及实证思想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西方绘画的方法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绘画的必然特征就是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媒介之一的影像与传统绘画既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又以各自鲜明的特色共存于这个时代。素以视觉创造为己任的艺术家们借助传播媒介中的影像元素,通过对社会焦点事件或个人生活片段的绘画表现来表达对社会现实或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态度,秉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绘画观照当下社会现实、观照历史的传统,推动着绘画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发展,成为既有公共图像的集体记忆,又具有绘画的独立性和深刻性,更兼艺术家个性绘画语言拓展的新型图式。影像绘画是媒介时代视觉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它的历史观正是在对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关注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观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作品创作中,使传统的绘画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传统绘画作为我国典型的视觉艺术形式,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能有效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从现实层面来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数字化的表现手段介入到传统绘画的创作中能让传统绘画表现出全新的特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指标。而在数字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艺术创作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催生数字绘画技术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作在我国社会生产发展中的运用,然而在这结合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艺术创作及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数字绘画技术,与传统绘画技术的对比研究,得出数字技术发展对绘画创作的积极及消极影响,并给出主观以及客观方面的简要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线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视觉语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从最初的描摹自然,到后期的写意、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审美与发展展开研究,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特点,并从线的观物取象和写形、线的写意、线的写神和形神兼备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线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肖玺 《美与时代》2023,(5):109-111
新文科背景下,综合性、融通性已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大势所趋。对此,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路径,将传统的美术专业与数字化结合是关键所在,也是推动高校绘画专业教学向应用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数字绘画课程实践教学,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本科绘画专业的数字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哲 《美与时代》2023,(6):84-86
中国传统绘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沉淀,将美学和文化都囊括其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在教化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流派与思潮。一批青年画家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所呈现的种种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传统绘画各自从属于截然不同的视觉节选系统。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本能视觉节选自我超越的方向,从而确立起各自的绘画形式语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源于西方的综合材料绘画进入国人视野。综合材料绘画打破了传统绘画流派之间的界限,成为许多艺术家更新创作观念、探索新的形式语言的重要载体。对综合材料绘画的概念进行概述,梳理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成与发展背景,总结绘画走向综合材料表现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介绍综合材料绘画的实践运用。其中,主要通过安东尼·塔皮埃斯和让·杜布菲的案例对综合材料绘画的实践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超现实主义突破了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用夸张、变形、扭曲的具体意象创造一种超现实的独特意境,来表达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出现为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推动了绘画艺术创新发展,使画家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当代绘画创作带来启发。基于此,阐述弗洛伊德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关系,对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探究,并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希望促进当代绘画艺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绘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两大审美体系:西方绘画以再现、摹仿、写实取胜.中国绘画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两者都对人类艺术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王威 《美与时代》2014,(2):84-84
本文从流行图像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形势来分析,结合其对当代艺术绘画的表现形式的影响,指明了流行图像语言的存在,不仅不会造成艺术绘画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消亡,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当代艺术绘画的多元化图像表现形式,丰富了当代艺术绘画的题材创作,从而开创了新的艺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彭纲 《美与时代》2005,(11):39-40
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意味着艺术世界数码时代的到来.数码影像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三维动画、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商业插画等领域中数字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反观传统绘画,如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诸领域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萌芽状态,其作用尚未明显体现,数字技术在绘画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笔者尝试在绘画专业中开设了数字绘画课.  相似文献   

19.
赵威 《美与时代》2014,(10):87-87
相比于西方绘画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绘画之上通常伴随着一些诗词,诗词的好坏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绘画的艺术性,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和绘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词和绘画之间的共通点和相异处,得到了诗词和绘画既有各自的局限性,又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规律,最终通过历代文人不竭探索实现了形式内容上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苏洋 《美与时代》2014,(10):84-84
儒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典范例,在绘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存在形态及儒学精神,对我国绘画作品有着潜在的审美意识,文章从儒家美学思想的视角探究在我国绘画中的审美韵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