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表明,安全的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亲子依恋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在发展系统理论及依恋理论指导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不良同伴交往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资本问卷、不良同伴交往问卷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对737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后,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不良同伴交往调节了"亲子依恋→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即当初中生的不良同伴交往偏多时,亲子依恋对心理资本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但是,较高的不良同伴交往会阻碍亲子依恋积极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亲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探讨了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关系,但它们在父母控制的操作定义、独特效应检验、函数形式分析等方面不够完善,且较少对中介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行为控制 vs. 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的直接联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选取703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人口学问卷、父母控制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青少年PIU量表。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PIU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2)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越轨同伴交往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和促进效应,进而作用于青少年PIU。因此,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具有密切的联系,且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和同伴影响抵抗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量表对吉林省某中学的1029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于外化问题,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具有更大的影响。(2)同伴影响抵抗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均具有中介作用;但相对于内化问题,安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的保护作用可通过个体的同伴影响抵抗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3)心理韧性与同伴影响抵抗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均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703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0岁)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后, 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压力对抑郁的正向预测关系中, 歧视知觉起中介作用;(3)家庭经济压力通过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亲子依恋的调节, 相对于亲子依恋水平较高的青少年, 中介效应仅在亲子依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显著。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370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考察情绪智力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亲子依恋和情绪智力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均具有保护作用,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同时又通过情绪智力对其产生间接影响。(2)情绪智力对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亲子依恋的保护作用在高情绪智力的个体中比在低情绪智力的个体中更明显,支持了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简表以及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恋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它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依恋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责任性、神经质和宜人性是亲子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而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同伴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均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且同伴依恋的预测效力更强;在不同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总体中介效应不同,而在同一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亲子依恋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283名高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亲子依恋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同伴依恋和时间洞察力在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时间洞察力与生命意义感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与时间洞察力在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亲子依恋既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也可以通过时间洞察力和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本研究揭示了亲子依恋与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为高中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041名初一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交越轨同伴在社区暴力暴露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母子关系和/或父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亲子关系、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后,社区暴力暴露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区暴力暴露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结交越轨同伴而间接预测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3)母子关系显著调节社区暴力暴露对结交越轨同伴的影响,而父子关系显著调节结交越轨同伴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心理控制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路径,以及这些路径是否受到性别的调节。以四所初级中学660名青少年为被试,要求其报告母亲的心理控制、非适应性网络认知以及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情况。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后,母亲心理控制对青少年PIU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非适应性认知在母亲心理控制与PIU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心理控制与PIU的直接关系(包括总效应和残余效应)以及间接关系(包括心理控制与非适应性认知的关系和非适应性认知与PIU的关系)均未受到性别的调节。研究结果说明母亲心理控制既直接影响青少年PIU,同时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直接和间接路径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重点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职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普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是预测孤独感水平的主要因素,父母依恋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均得到验证,但模型的适用性因学校类型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的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的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的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旭  陈世民  郑雪 《心理科学》2015,(3):721-727
为探讨成人依恋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内在机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了483名大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了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成人依恋与PIU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2)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成人依恋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影响PIU,且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的中介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