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同概念相当的术语是“名”。“名”这个字,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名大体相当于语词和概念。人们对事物有了一定认识,形成一个思想,用语词把它概括、巩固、表达出来,就是概念。在人们的认识和交际领域,概念和语词是密切联系着的一个整体。“名”这个汉字就表示语词和概念的统一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名”作为独立的概念和范畴进行探讨。他把名、言、事联系起来,考察了三者之  相似文献   

2.
一、城空(每空0.5分,共10分) 1.__和__是概念的两个荃本的逻辑特征。具有从属(属种)关系的概念,它们的两个逻辑特征之间存在粉___关系。 2.负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正概念而存在的,它和正概念一起处于一个特定的范围。这个特定的范圈,逻辑上叫做___ 3.二创司(主项)周延、宾词(谓项)也周延的直言判断是s__P,它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s__卜。 4.根据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当“这个单位所有报名者都参加了考试”为假时.“这个单位所有报名者都没有每加考试” 为____,’、这个单位有的报名者参加了考试”为____,”这个单位有的报名者没有参加考试”为_…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集中探讨柏拉图哲学中的Notbeing概念。这个概念在“虚无”和“虚假”这两个语义之间的混淆使得柏拉图的哲学论证在多个场合出现困难。首先,它反映在《国家》第五卷中关于“意见”(doxa)的对象问题上;然后,它出现在《泰阿泰德》中在关于“虚假的意见”之可能性问题上;最后,在《智者》中,柏拉图试图彻底澄清这个问题,并最终以他特有的方式解释了Notbeing的“本性”。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5.
苏联心理学中应用意识这个概念,是和它在哲学上的用法有区別的。在哲学中,意识是一个和物质相对立的概念,合义非常广泛,和一般的观念、精神、心理是同义语。心理学中应用意识这个概念,则是比较狭义的。他们认为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意识。当然人的个体意识是在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人的个体意识时,必须考虑到对它发生有力影响的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本身并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6.
“文化”这个概念,与“劳动”之类的概念~样,正因为它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马克思语)。但是,“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不是纯粹思辨的结果,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从事文化研究时,要注意把文化概念的历史同文化本身的历史区别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历史过程的本质。我们认为,在当前文化研究中,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先分别对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本身发展这几方面的关系作深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将这几方面的关系综…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8.
仲辉 《世界哲学》2006,(5):35-40
本文分析了巴门尼德残篇中出现的Aletheia这个概念,认为通常在与“意见”相对立的“真理”的意义上理解Aletheia是不合适的。这个概念与“是”、“是者”直接相关,甚至可以作为“是者是”这个命题的主词。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Aletheia显示了它的独特性,既是女神话语的一种绝对担保,又在一种典型的古希腊式的论辩气氛中维持着自身的自满自足,为其后的思想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文章借用海德格尔的视野论述了Aletheia这个问题在思想上显示出来的重要性,并试图将“是者是”这个命题所道出的“同一性”摆置到其源出的位置上去。  相似文献   

9.
我刊近期就“物质”概念展开的讨论揭示了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的关于物质的内容和定义的观点(参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载《哲学科学》1989年第12期;1990年第2期)。看来,应当承认,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大相胫庭是合情合理的。思想上的停滞状态(一潭死水)反而是不正常的。什么是“第一性的”:是物质还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物质概念并不给人先验东西,个人的世界观并不是从它开始形成的,而且远不是在每一个个人的世界观中都有这个概念。但是,如果已经有了,那么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认识世界的结果。这就是说,在个人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拜物教和异化的联系 1984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举行多学科的综合会议,讨论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内涵和作用问题。与会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中占居什么地位。这就是说,要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加以理解,并对它的内涵加以规定。十位与会者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其中两位直接了当地反对把“异化”纳入马列主义哲学的“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11.
“无限”(infinity)概念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揭示了他的本体论、伦理学与宗教思想的统一。一、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谈到“无限”概念,就要首先从“存在”(Existence,Being)概念谈起。列维纳斯更愿意使用“有”(there is,Il y a)这个概念来表达“存在”。在他看来,“有”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也是“无”的根据。“有”是一个无人称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坚持一种人称形式,那么,它就是“一般的存在”。他写道:“就像无人称形式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样,它并不是指某个行动的已知的但尚未确定的作者,而是指这个行动本身的特征,它可…  相似文献   

12.
谢林“Potenz”概念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鹏 《世界哲学》2005,(2):63-67
Potenz是谢林哲学的标志性概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大多是从"幂"这个数学含义出发来理解它的.而本文则通过词源和思想史方面的考察,指出这个概念的思想根源更多地是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创造"观念里.也就是说,Potenz概念的基本含义其实是"(创造)力",而不是单纯数学形式意义上的"幂".  相似文献   

13.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14.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亚决定性”是知识论和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一种阐释是把它对应于可靠探索的不可能性。就是说,在一个(经验)问题中,给定一些公设和一些供选择的理论或假说,如果逻辑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理论选择的方法能满足一定的可靠或成功标准,那么相对于这个标准就存在亚决定性。从这个观点看,亚决定性总是相对于一个问题设定,尤其是公设和成功标准而言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对近来的统计因果推理研究作一番梳理。首先,基于数理统计中的一致性概念,我会讨论和分析一系列可应用于因果推理的成功标准。对每一个标准,我会用一个相对简单的条件来刻画它对应的亚决定性。然后我对文献里一部分重要的结果作一个综述,以澄清什么样的公设可以消除什么样的亚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运气与规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气"这个词,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得如此频繁,以致人们很少会仔细思考一下它与那些表面上不相干、甚至相反的日常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哲学》2020,(1):144-150
塔尔斯基在其1933年的论文中基于自己开创的语义学定义了形式化语言中真这个概念。然后,他在发表于1936年的本文中,在真这个概念的定义的基础上,第一次为后承概念提出了一个实质恰当的定义,即“句子X从类K的句子逻辑地得出当且仅当K这个类的每个模型也是句子X的模型”,使得逻辑后承这个现代逻辑核心概念的定义成为标准定义。但是,这个定义也遗留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逻辑词项和非逻辑词项的划分标准问题,后者将由塔尔斯基本人在1966年给出了一个划分标准,从而开辟了一个方兴未衰的逻辑哲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张华夏教授关于一般价值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概念不仅要重视价值客体属性的状态特征,也要关注它的过程特征,从而发展了一般价值概念的结构。经济学中,四种经济价值理论分布在一般价值概念结构的不同位置上,劳动价值理论处于核心位置。是硬核。传统经济理论的危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说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理论这个硬核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同时从我国理论界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艺术形象思维这个词组屡屡在人们语言中媒体中出现,至于它的内涵与外延部分至今也未有一个确切的界定。这是因为这个词组内的三个词(艺术、形象、思维)也难以规定一个确切的定义,同时,艺术、形象、思维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概念。但是,  相似文献   

20.
理智(intelligence)是杜威实践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是这种重要性至今还没有被学界所重视,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和研究。这使得人们在释读杜威哲学的时候,容易把其理智概念想当然地归结于经验的一种功能,或者简单地等同于大写的理性,从而出现许多偏颇和不清晰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厘清杜威理智概念的真实内涵,成为客观地理解杜威哲学的一个关键性环节。而且,笔者认为,杜威在经验世界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理智与经验、冲动、习惯、思虑以及行为选择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进而突出了理智的实践性的德性内蕴,使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理性、智慧以及算计等概念有了一种本质的区别,成为杜威哲学超越传统二元论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