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s)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群体区别正确反映的类属信仰.类属性思维比我们一般假想的更为复杂.首先,我们在本论文中探讨了在立体性的类属性思维EPA理论框架之下的多维度,即类属性思维的三维度:评估、激活和准确度.同时还特别讨论了类属性思维与具体集体共识的表征特点的图腾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对于作为人类信仰一部分的类属性思维准确性莫衷一是的研究,我们进行了全面综述,并且本文还仔细考查文化类属性思维,个体类属性思维,个体与群体的判断,准确性评判的标准,和原分析的数据等等,同时进一步表明类属性思维和客观现实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我们指出类属性思维对解释群体和民族的区别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的感知的实质性寓于实在的客观群体本身(“感知的同一性”).我们认为,类属性思维的过程,对于高度的实体性和感知的实质性的群体来说,具有深刻影响,况且群体或部落(民族)的图腾也是其群体或民族的实体性的外在表现.尽管我们不可能解决同类属性思维的过程有关的所有争论,但我们所强调的观点是:类属性思维是人类相互影响和生存的有效类属性识别.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诚、信观建基于四书中的相关思想,他的诚意味着人从肉体的欲望中超拔出来,获得了合于天道的超越境界;他的信主要指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表里如一,言行相顾。朱熹的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分别立足于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的研究范式,审视朱熹对诚、信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思考当前诚信建设的问题:第一,义务的道德提示我们应以公共法规进行诚信制度的建设,确保人们达到朱熹所谓凡事都著信之境;第二,愿望的道德提示我们回味朱熹‘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借助信仰力量夯实个体的诚信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卫民 《天风》1995,(5):3-4
经文:撒上16:1—13 在整部圣经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卫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凡提到大卫的宝座都与君王有联系(赛9:7),主耶酥基督也称为“大卫的后裔”(耶33:14 15、亚6:12-13、太1:1)。  相似文献   

4.
金素银 《天风》1996,(9):39-39
雨下得淅淅沥沥,我们撑着雨伞伫立雨中,望着汽车远去,轻轻地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临别前,他怀着对母校的无限依恋,对母校弟兄姊妹的依依深情。他的眼睛湿润了,但他努力地抑制自己的感情,紧紧握住我的手,声音颤抖地道一声:“再见。”便进了汽车。他没有再回头看我们一眼,也没有伸出头来或挥一挥手。他在哭。 他叫杨海涛。他是他们班年龄最小的,身材也很瘦小,但他很精练能干,他的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他在和我们交通的时候常常说:“回忆主恩的滋味,便觉美善。”另外他总是嘱咐我们“少说话,多做事”。他这样说,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一年来。  相似文献   

5.
残灯 《天风》1995,(2):9-11
不信神的人往往会说:我没有看见神怎么能相信有神呢? 我们基督徒却往往会说:神并没有隐藏,他爱我们,向我们显明他自己,使我们能相信他,接受他的爱。  相似文献   

6.
追寻智慧     
在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基的问题上,我们至今未能有必要的基本共识,要建立这一基本共识的基本途径只能是:追寻智慧.所谓追寻智慧,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件事情,但是“问题”却有功能性的勾连、生存性的勾连和本体性的勾连之不同,并且分别敞开了不同的意义—认知境域:常识、知识和智慧.由于我们还是在“知识”的层面上来理解“哲学”,所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成为了一个梦魇般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是靠在故纸堆里爬梳考辨、援证推理所能解决的,只有面向生活世界,在世界历史的水平上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图景以获得确证.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宣言,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景和理想旗帜,一个没有自己哲学的民族不可能得到世界的敬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中国哲学,并且最终是由中国哲学所取得的成就来标识出对人类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推基古     
黄朝章 《天风》1995,(3):5-6
经文:西4:7—8,弗6:21—22 一、默默无闻 推基古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他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我们都无法知晓。从圣经中我们知道他是小亚西亚人(徒20:4)。出现在圣经中一共有五次(西4:7—8,弗6:21—22。徒20:4,提后4:12,多3:12),在这五次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他做了什么大事,或者在教会中担任什么要职,而总是作为一个陪伴保罗、为保罗送信。  相似文献   

8.
陈鼎亮 《天风》2008,(5):24-24
耶稣基督提醒我们,我们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盐.我们在这个世界有更高的使命,基督徒应有的追求目标--荣耀上帝. 圣经<马太福音>6章25-34节清楚地告诉我们两种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三大构成之一。本文论述了色彩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对色彩给人带来的主观感觉进行了详细说明。在实际的设计中,如果能把我们对色彩的这些主观因素考虑进去,我们的设计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一次国际会议上的报告及发表论文的综述,涉及三个问题:(1)关于那些有实际意义的气质危险因素,我们有何了解?根据“良好适应”原则,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社会行为,甚或学习能力。(2)由于这些发现,我们已经做些什么或者可能做些什么?一些心理学者已经将这些发现用于儿科学、精神病学和预防性指导的实践中。气质测定理论可能更多地运用于诊断和处理行为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对普通人群进行常规行筛查。(3)将来我们应采取什么行动?会上讨论了一系列问题、但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运用我们现已了解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1.
洛克的自由学说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代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大致说来有三种 主要解释:第一,洛克是一个霍布斯式的相容论者;第二,洛克的自由学说是内在不一致的 ;第三,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洛克对自由的理解是中立于必然论者和意志自由论者之间的争 论的,因为他只是尝试对自由提出一个定义,而不是阐明自由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只要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洛克对自由的来源和价值的论述及其动机学说上 ,他的自由学说就是连贯的,我们不需要在这三种解释之间做出选择,尽管我们可以表明 第二种解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神圣的距离     
郭峰 《天风》2002,(1):55-55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一个旧时的学生回到学校来,走进我的房间,出奇不意地对我说:“这次我没有困难,也没有问题要请教你了。我不需要辅导或指示,我只要和你一同庆祝,共同消磨一点时间。”我们面对面盘膝坐在地上,漫谈过去一年来的生活、工作、我们都认识的朋友和我们纷扰不安的心。然后,渐渐地,我们都静了下来,不是那种令人尴尬的静,而是比过去一年来所发生的大小事件更能把我们拉近的静默。我们可以听到车子经过的声音,远处有人倒垃圾的声音。但我们  相似文献   

13.
从孔子“生平的开端”看其“仁学”思想的实践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从孔子所言“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出发 ,来看孔子卑贱的身世和自学“六艺”的艰辛 ,我们就能从这隐藏着伟大思想家思想秘密的“生平的开端”里 ,得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必然与他生命的遭遇相一致的结论。“仁学”思想的实践本质表现为 :仁者必有勇 ,仁者定无忧 ,仁者践履成 ,仁者从先进 ,仁者非天纵 ,仁者无成名 ,仁者显全德  相似文献   

14.
高建国 《天风》1997,(10):6-6
林前2章9节告诉我人:“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我们看到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那就是一个将要生产小婴孩的母亲,她的心中在记挂着一件事。  相似文献   

15.
白上主讴歌     
SARS忽然肆虐世界,让我们大家翻然醒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今天?谁能保证我的未来和明天,想往着“征服自然”的人们,却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奈。科学家努力赶制抗SARS的药物;可已失去的生命却无从找回。  相似文献   

16.
康德试图调和两种明显不一致的人性图景:一是人类作为自然系统之一部分的"机械论"图景;二是人类作为自由、自觉和理性的行为者的传统形上学图景.康德认为,由于这两种图景都有说服力,我们的理性便被引导进了一种"辩证法"或一种思维过程,其中,为一种立场提供理由的资源又引出相反立场的理由.康德处理这种"辩证法"的策略是证明实在中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他相信,区分显现给我们的事物和真实所是的事物,便可化解在设想我们的行为既是被决定的又是自由的时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倪光道 《天风》1997,(10):27-28
在教会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希奇的现象:不少弟兄妹妹常常为自己的亏欠深深叹息,甚至很灰心,而这些深感亏欠的人又都是比较爱主,比较追求的人。正因为这样,一般的信徒听到他们所叹息的话,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们还说自己太亏欠,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有人干脆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论社会关系、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一种接受与给予的关系中 ,我们从谁那里接受和给予谁往往是不对称的。这是我们参与到这个网络中不得不懂得的。在这个接受与给予的关系中 ,有我们的共同利益和我们个人的利益。同时 ,处在这样一种关系中 ,也需要我们遵守相应的德性规则。  相似文献   

19.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节向我们叙述了税吏匝凯为看耶稣而爬树的故事。其中几个情节不仅使人感动,而且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匝凯之所以爬上树的原因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身材矮小,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在众多的“竞争者”拥挤下,他肯定看不见耶稣,因此急中生智,跃然上树,借以弥补自己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发展伦理研究中关于"发展"的伦理涵义的考察,有三条进路:对经验的事实的归纳性表述;从某一或某些具体问题的反思出发而达到伦理上的突破;一种广义视角的综合.它们都无法保证"发展"的伦理涵义的普遍必然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概念本身来阐明它的伦理涵义,这是发展伦理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论证.我们会发现,必须给"发展"加上一些限定条件,它才具有伦理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