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同一个体,其在不同阶段,由于觉解程度不同,所呈现的人生境界也不尽一致。对处于不同人生境界的个体而言,其对道德行为的践行则有所不同,由此出现道德冷漠、道德顾虑、道德恐惧以及道德自由诸种道德行为。不同道德行为,多是一种偶在性表现,既不是个体一成不变的定行,亦非某一群体集体行为的表征。每一种道德行为的出现,都有其相应的内因外缘,剖析诸类非正常道德行为出现的缘由,以期提出对治之方,这是学者的使命,亦是社会之所寄。 相似文献
2.
3.
4.
道德需要全民的共识,方能给道德信仰以持续的动力,为道德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全民共识在于拥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共识、强烈的时代共识和广泛的价值共识;从共识到共同行动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率先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需要培养弘扬社会主义完整核心价值观的合理体系、需要培育道德模范、引领社会风气。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得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5.
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是道德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 ,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价值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这个中介才能实现 ;道德价值的生成经历了需要———秩序和要求———应当———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过程 ;道德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揭示人性有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多重维度,但从道德上考究人性即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是主流;道德与人性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性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人性的问题,决定道德的利益不过是人性的体现,而人性的善恶又以利益的取舍为标准,如果我们认同由伦理入道德的分析进路,那么人性就构成道德的\"第二土壤\";但人性又是欲望与情感的总和,利益只不过是人的欲望的现实化,就此而言,人性又构成道德的\"第一土壤\";因此,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应该破除人性要素的二元对立思维,从人性的完整性、客观性出发,为正当与善提供坚实的人性基础,为\"完整的人\"和\"自由的人\"的实现提供道义支撑,真正使道德成为人的道德,而不是道德异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理性人的本质要义,它既是人崇高、善良、美好的象征,又是人抵御各种不良行为诱惑和侵蚀的堤坝,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无穷的魅力。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道德引领既植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历史经验,又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构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的三大维度,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道德引领维度,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道德引领维度,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道德引领维度。 相似文献
9.
10.
11.
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厩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的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的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的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Human rights are claimed to be innate and based on moral principles. Human rights attitudes have been shown to be related to political ideology, but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orality. Using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we examine whether morals can predict human rights attitudes across two studies. The first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to show that human rights are based exclusively on individualizing moral foundations; however, increases in individualizing and decreases in binding foundations predict increases in human rights endorsement. Moral foundations also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human rights. Both individualizing and binding foundations performed a role in explaining the lower endorsement of human rights by conservatives as compared to liberals. The second study used textual analysis of newspaper articles to show that human-rights-related articles contained more moral language than other articles, in particular for the individualizing foundations. Conservative newspapers had a greater use of binding foundations in human rights articles than liberal newspapers. 相似文献
13.
范瑞平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
试从儒家的观点出发评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论证其建议没有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说来,其建议未能贯彻“藏富于民”的精神,没有实行“家庭决策”的方式,未能充分致力于建设一个人性化的公立医院制度和医疗保健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这是道德价值的根本定位。其把道德价值定位于整体利益,就是定位于超越的绝对本位。这与现代伦理道德价值定位于人类个体利益一样,都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伦理道德的逻辑发展,必将从此引申出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和谐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5.
道德生活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叙述和再现,是以不同时期的道德生活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揭示其发生发展线索的集描述性伦理学与规范性伦理学为一体的学科。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因道德生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阈和原则要求。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既是一种实证性的描述研究,同时又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研究,必须超越自然主义和超验主义的研究立场,而将自然主义与超验主义作一有机的整合,必须既联系伦理思想来进行研究但是又不能局限于伦理思想的研究,必须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16.
探讨儒家德育课程思想,不仅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糟粕,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探求其之所以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原因,寻求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我国当前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中 ,思想道德教育对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环节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围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效开展法治、德治教育 ;在方法论上实现由以义务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权利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由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利益赏罚为载体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
德治观念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观念,浸染于其中的法律观念也带上了浓郁的德治特色,先教后刑、“刑期于无刑”、“以伐辅德”均是这一特色的体现。此外,伦理观念与法律的结合及对德、刑的灵活运用,也是先秦法律观念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色最终也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