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898名初中生完成《班级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问卷》,以考察在学校环境中,同伴依恋、班级自尊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初中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随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男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2)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趋势,初二年级水平最低;(3)初中生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同伴依恋中的同伴信任和班级自尊中的成员自尊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4)同伴依恋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又可以通过班级自尊的中介作用来间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11%。研究得出,班级自尊在同伴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伴提名法获得215名早期青少年(5年级、7年级)的同伴地位(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分数,采用关系网络问卷(NRI)获得友谊支持分数,以学生期中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的班内标准分的三科平均分作为个体学业成绩的指标,分析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同伴接纳和友谊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女生的学业成绩高于男生,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友谊支持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同伴拒绝均显著负向预测5、7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7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可以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尽管高同伴接纳并不能补偿高同伴拒绝给学业成绩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它也是个体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必要条件;在5年级和7年级,友谊支持都不能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测量表对453名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除不适宜社交策略这一变量外)儿童同伴接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教师接纳、攻击性及提出适宜的社交策略数,对于儿童同伴接纳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研究选取63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在班级和个体两个层面上,探讨教师期望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并考察师幼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个体层面和班级层面教师期望对师幼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个体层面上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级层面,班级平均教师期望对认真自控有显著预测作用。(3)个体层面上,师幼关系是教师期望影响人格的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的中介变量;班级层面上师幼关系无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连云 《心理科学》2013,36(4):922-927
为考察、检验学业成绩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问卷、依恋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4—6年级438名儿童。结果表明,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亲子依恋、同伴拒绝分别在学业成绩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教师接纳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亲子依恋、同伴拒绝、教师接纳在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时,三种社会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教师接纳、同伴拒绝和亲子依恋是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杨丽珠  沈悦  马世超 《心理科学》2012,35(6):1410-1415
通过对684名3-5岁幼儿进行同伴提名和问卷测量,考察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各维度不同程度地预测幼儿自我控制。(2)气质、同伴接纳、教师期望交互作用于自我控制,其中同伴接纳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其既是气质反应性、专注性和教师对幼儿日常习惯期望影响自我控制的部分中介变量,又同时受到气质情绪性的调节。(3)社会抑制性与教师对幼儿人际互动的期望交互作用于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7.
班级行为范式对个体行为与受欺负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雳  王燕  郭伯良  张雷 《心理学报》2004,36(5):563-567
运用同伴提名法、问卷法对82个班级4654名初中生的个体行为、朋友数量及学业成绩进行了测量,并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水平上,初中生的朋友数量和学业成绩对受欺负状况有明显的负向预测效果,初中生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对受欺负状况有明显的正向预测效果。在班级水平上,班级的攻击行为范式可以减弱攻击行为和受欺负状况间的正向联系,增强退缩行为和受欺负状况间的正向关联;而班级的退缩行为范式则可以强化攻击和受欺负状况间的正向联系,弱化退缩行为与受欺负状况间的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275名初一青少年开展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同伴团体对青少年早期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及感知学校氛围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学校虚拟变量、年龄、性别、同伴团体规模及个体前期学业成就之后,所在班级前期的平均学业成就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2)同伴团体的学业成就能正向预测个体后期的学业成就变化,但班级相对于同伴团体的情境效应不显著。(3)在个体和同伴团体水平,感知学校氛围各维度不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但同伴团体平均学业成就与该团体整体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交互项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学业成就间隔半年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班级为单位选取1-6年级23个班级的小学生,通过最好朋友提名法,得到有互选朋友有效被试700人,采用同伴提名法、小学生友谊质量问卷、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个体和班级两个水平上的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人格的影响,并在两个水平上检验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对人格的影响上的多层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班级水平:班级平均友谊质量对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班级平均同伴接纳对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2)个体水平:同伴接纳对人格5个维度均有直接影响;除情绪稳定性,友谊质量分别在同伴接纳对智能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影响上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郭伯良  王燕  张雷 《心理学报》2005,37(2):233-239
运用同伴提名和问卷法,对82个城市初中班级的465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并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探讨了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和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受和学业成就,儿童的攻击、退缩行为对学业成就和同伴接受有明显的负向预测效果;在班级环境变量方面,老师支持可以减弱退缩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老师训诫不仅可以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间的负向关联,并且对退缩行为与学业成就之间的负向联系也具有削弱效果;同学关系这一变量的班级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明显地增强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而班级秩序纪律对攻击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关联有明显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但是学校氛围对课业负担的多水平调节作用少有研究涉及。在发展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水平的调节模型,同时考察学校氛围中不同水平的变量对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20155名五、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及校长知觉的学生士气、教师士气、学生消极行为、教师负面状态来考察学生和校长对学校氛围的评价。多水平模型分析发现:(1)在控制了年级、性别、城乡后,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仍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随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和校长知觉的学生士气的变好而减弱。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发展系统理论及相互作用的视角理解学校氛围的作用,"减负"不仅要确实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要重视学校中其他环境变量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提出了青少年学校幸福感的概念并进行了理论构建,以此为基础自行编制了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国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背景下,学校幸福感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和在校消极情感三种成分组成;(2)学校满意度是一个由成就感、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和课业学习组成的六维结构,在校积极和消极情感均为单维结构;(3)本研究所编制的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Adolescents’ School Well-Being Scale)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供同类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 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中中介作用显著,而在高二和高三学生中,这种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examined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on rural teachers' attunement to student social dynam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attunement on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s. In intervention schools serving Latino and White rural early adolescents, teachers (N = 14) received training on social dynamics and aspects of early adolescent adjustment; control school teachers (N = 12) received no training. Social cognitive mapping procedures assessed and compared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eer groups; structured observations assessed teachers' management of social dynamics. Students (N = 225) self-reporte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social-affective context.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schools differed on teacher attune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tudents whose teachers were more attuned to peer group affiliations evidenced improved views of the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ttunement as an element of teachers' invisible hand, and for teachers' role in promoting productive contexts for students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8.
赵崇莲  李宏翰  王玲 《心理科学》2003,26(3):430-432
探索了影响中学生成就目标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一个中学生学业活动的简洁模式。(1)中学生的认知参与和能力知觉、成就目标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学业焦虑和认知参与、能力知觉、成就目标之间显著负相关;两成就目标间的相关不显著;(2)能力知觉、认知参与、学业焦虑是学业成绩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