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哲理思辨     
正被人赏识,只是一种有幸;被人需要,才是真的幸福。与其自我陶醉,并因陶醉而迷醉,远不如赞赏他人,并因赞赏而被欣赏。当你还不懂欣赏他人时,就不要轻易奢求他人的喜欢,否则只会自寻烦恼和自讨无趣。喜欢或欣赏一个人,既可以是因为外在,诸如形象和性格,更应该是由于内在,诸如气质和品格。  相似文献   

2.
<正>一、欣赏型探究理论的本质意蕴和现实观照欣赏型探究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大卫·库珀里德提出。其英文是Appreciative Inquiry(AI),appreciative即赏识、鉴赏和珍视,强调我们对于他人和周围世界潜在积极因素的鉴赏与珍视;inquiry即探索、研究和发现,强调我们对于他人和周围世界所拥有的积极因素的整合、设计及其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种彻底背离传统问题诊断方式的积极变革模式,即通过欣赏和珍视组织的优势和潜力,开展成员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3.
认可他人     
认可他人是一种豁达,是一种健康,是一种境界。 生活中,我们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同、欣赏,以此鼓励自己,坚定信心,加紧前行的步履,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对他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表达.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的书体.每位书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这表现在他们进行书法创作时,对独特意境的追求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欣赏时令人耳目清新.  相似文献   

5.
处世的魅力     
德林自打大学毕业独闯社会以来,可谓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他不仅人缘颇佳,而且事业有成。跑推销,业务做得火龙火马,销售量直线上升,深得客户的喜爱和老板的赏识;等到他自己“单挑”做老板,不断地拓展新的业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德林之所以能有如此骄人的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的“利他”情结:关注他人,心系他人,欣赏他人,帮助他人,从而使自己拥有磁石般的人格魅力。  真诚地对他人感兴趣。在德林的眼里,每一个客户、每一个亲友,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值得关注的。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绝招”就…  相似文献   

6.
关怀教育与护理教育的结合已成为培养护理学生关怀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趋势.运用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和护理关怀教育特点,构建以培养学生关怀能力为目标,设置显性和隐性关怀课程为教育内容,使用满足学生关怀个性、关怀体验、与教师关怀关系的需要的关怀教育方法,建立自我评价、欣赏评价、他人评价的关怀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所谓合群性(affiliation),是指个人积极接近他人和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趋向,以及被他人所接受的程度.本文中幼儿的合群性,主要是指幼儿被他人所接受,认同的程度.人是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在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他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发展着他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的.可以说,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起着重要作用.而幼儿时期,是人与人交往、形成各种各样关系的开创时期.  相似文献   

8.
钦佩感是对优秀他人或榜样的一种高度喜欢和尊敬, 是看到他人的优秀行为或品质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 其典型成分是欣赏和鼓舞。他人的优秀能力、美德、积极态度、自我提升动机、相似的价值观等因素影响钦佩感的产生。美德钦佩感会导致后叶催产素分泌, 和能力钦佩感分别激发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脑区。钦佩感具有激励作用, 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并影响其职业意向, 激发个体的亲社会动机与行为。拓展钦佩感的概念与成分、辨析与崇拜的相似与不同、开展钦佩感的应用研究以及跨文化或本土化研究等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下面的测验反映你的真实个性,检查你是不是一位好伙伴,与你在一起的愉快程度如何及你与别人相处得怎么样。只顾回答“是”或“不是” 1 对别人的谈话是否常感到厌烦? 2 是否真正喜欢和欣赏自己的工作? 3 是否有担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视阈中,人的心理痛苦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有:抽象的思虑、不好的性格、担心别人的评价、失去无法替代的东西、报复、愤怒、仇恨和缺乏需要的力量;治疗心理痛苦,需要意识到:痛苦总是以某种形态存在、解脱痛苦的程度是评价幸福的标准、要培养自身的福祉、合理解释孤独、重心放在自身上、获得他人的欣赏.  相似文献   

11.
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一般会话.还要进到更高层次--欣赏英诗.英语诗歌是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艺术世界.欣赏英诗不仅要欣赏其音乐美、语言美等,更要欣赏其意境美,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中驰骋翱翔.  相似文献   

12.
耻感与尊严     
耻感是我在他人面前的一种特殊情感.他人在这里成为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他人面前反观自照.我从他人那里认识我的存在、我现在的样子.因而耻感就其实质来说是我的耻感,它指向了自是,是自我的呈现.我之所以感到羞耻,是我存在的欠缺,耻感则是对这种欠缺的自觉意识.耻感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善心犹存,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存在.耻感的存在是一个人自尊的显现,并通过怨恨、苦恼等心理活动促进一个人尊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香港作家亦舒有篇文章叫《从宽处理》。文章大意是说,她的生活哲学是"宽松处理法"——买衣服不要那么紧身,大一码好了,会觉得很舒服;和人约会,时间不要定在大清早,以免他人紧张;写作时,实在写不出长篇,就写个短篇好了,不要对自己太严格……欣赏这种人生态度:对人、对己、对世间事物都宽松一点,宽  相似文献   

14.
道德提升感,是指个体看到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欣赏他人的美德并感到自己的道德情操被提升,而产生的一种积极道德情绪。道德提升感具有情感、身体、认知和行为等四个成分。道德提升感可采用材料与情境进行诱发,采用标识词与量表进行测量。道德提升感的产生需要积极的内归因与积极的上行社会比较两个关键环节,还会受他人道德行为特点与个体自身特点的影响。道德提升感的产生还引起了脑神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认知和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是道德提升感所拥有的心理效应。未来对道德提升感的研究,可探讨它的神经与生理机制,探索它的扩展与建构效应,开展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并将它应用于道德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王异芳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2):324-327
失言探测与理解是一种融入了人际互动,需要个体体会交往双方心理感受的高级心理理论任务.本研究采用图片-故事法探讨失言情境(他人对自我、自我对他人和他人对他人 )对5~8岁儿童失言探测与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7~8岁儿童基本拥有了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6、7、8岁儿童在所有情境下失言探测和理解能力同步发展,而5岁儿童在他人对自我情境下失言探测与理解的成绩显著好于自我对他人情境下的成绩,提示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朱刚 《哲学动态》2008,3(4):85-90
胡塞尔后期提出的"交互主体性"问题往往被认为是"他人"问题.的确,胡塞尔本人由此出发思考"交互主体性"的"最初引导",也正是从"他人"的含义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羞耻感是道德的根本,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核.在伦理学意义上,知荣明耻是"成为一个人"和"尊敬他人为人"的根据和基础.耻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相似文献   

18.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珍爱生命     
几天前,某校一个中文系大四女生自杀了。人们在震惊、惋惜之余,更多的是觉得生命的意义受到了过轻的估量。二十几岁正是如花的年纪,学了十多年的知识,马上就可以服务社会、回报父母了,怎么就如此轻率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若只是为了博得同情或报复他人,就没想到受伤最深的正是最爱你、最在乎你的人吗?对于那些正在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求索的人们,你是不是太自私了?面对悲痛欲绝的父母,你是不是太残忍了?曾经青春飞扬的生命,就像一阵轻烟飞散在空气中了,留下的是生者今世都无法愈合的伤口。人生在世,是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从出生开始,就同社会…  相似文献   

20.
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眼睛是艺术的父亲".这一论断点出了观察对艺术家和欣赏家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艺术家眼睛更加明亮,手更加灵巧,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他也指出,艺术欣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主张运用心灵之眼进行创造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