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以斯拉、尼希米禁止与外邦人通婚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振华 《学海》2006,2(1):20-26
本文在希伯来圣经经文和历史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批评的方法重新探讨了《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禁止犹大人与外邦人通婚的规定,揭示出当时回归团体与外邦人“离绝”不仅有传统理解的宗教原因,也有相当多的世俗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回归团体的犹大人在信仰上与非回归团体的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也反映出他们在现实层面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雪峰 《天风》2013,(3):42-43
读《尼希米记》时,一段经文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见利未人所当得的份,无人供给他们,甚至供职的利未人与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我就斥责官长说:‘为何离弃上帝的殿呢?我便招聚利未人,使他们照旧供职。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库房。  相似文献   

3.
信德与谦德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段福音,其中主要讲了外邦人百夫长的信德与谦逊的问题,现针对此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互敌对仇视的。外邦人认为犹太人是肮脏的民族,犹太教是野蛮迷信,敬拜驴头等等;而犹太人又认为外邦人是不洁的,可憎恨的,只有他们自己是圣洁的,是天主所特选的民族,也只有他们才能得救,这是犹太人对自身的看法和认识。 我们从福音中知道,百夫长是个外邦人,具有良善美好的品格,对犹太人宽宏大量,虽然从来没有见过耶稣,只是由别人听过他的事,所以,我们从福音中看到,…  相似文献   

4.
<老子>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老子>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老子>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老子>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已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特瑞尔·卡弗(Terrell Carver)是国际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MEGA2)编委会委员.他改变传统考察顺序,独树一帜地提出"恩格斯一马克思问题",将恩格斯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第一位,主张通过解读恩格斯来理解马克思.他声称反对"一致论"和"对立论",确立了自己的"差异论"立场,即在承认马克思与恩格斯有一致之处的同时努力寻找并指出他们的具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道德经>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道德经>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道德经>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亦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舍子之爱     
周志治 《天风》2008,(7):8-10
正如<雅歌>被称为"歌中之歌",<诗篇>第23篇被称为"诗中之诗",<约翰福音>3章16节也被称为"圣经中的圣经",意指本节经文乃整本圣经的中心钥节.  相似文献   

9.
周兵 《现代哲学》2008,(2):67-75
一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在十年"文革"期间被广泛宣传,曾写入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还写入了四届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宪法,影响十分巨大.它在提出时被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而历经十余年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却对它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认为它是"左倾"错误论点.应该"坚决纠正".本文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共"九大"、华国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为坐标,对其历史命运进行追踪和考察.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一书引"子曰"处甚多,"道不远人"章[1]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己非"忠恕"所能范围.深入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明清之际儒生天主教徒论及"十诫"的著述为基础,探讨他们对"十诫"不同于耶稣会士的的诠释.文本诠释活动是建构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关注儒生天主教徒如何通过对"十诫"的诠释而建构他们的身份,从而呈现本土文化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植根所作的回应与贡献.  相似文献   

12.
帛书<周易>中,"小"与"少"的用法存在非常明确的区分,据此,本文对<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多处出现的"亨小利"的断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读法应为"亨小,利……",而不是过去多数人所认为的"亨,小利".  相似文献   

13.
论旬子与《周易》的关系兼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称荀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的传系中没有荀子.本文对荀子易学的渊源、荀子引<易>说<易>的特点、荀子与<易传>的关系以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徒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中受圣灵启发而发起的。三自有其圣经依据,而且从初期教会的实践也得到证明。《使徒行传》记载使徒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怎样三自。教会成立之初,还没有从犹太教里分出来,第一批基督徒同时都是犹太教徒。当外邦人也成为基督徒时,出现了要不要让他们也成为犹太教徒的问题。一派认为应该,另一派以保罗、彼得、巴拿巴为代表的提出“人因信称义,不在乎遵行律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简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 ",汉石经则作" 寋 ";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相似文献   

16.
"欲"是否应当得到满足,满足至何种程度,这是人们一直讨论的问题.<老子>提出"无欲"的思想,并且认为"无欲"是人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无欲",则需要采用"应"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田兆耀 《美与时代》2008,14(1):22-25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和海德格尔{1889.9-1976.5)虽然相隔两千余年,相距万里之遥,但是从<天运>、<艺术作品的本源>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思维主要特征的认识存在互证互释的可能.他们分别借助于"咸池至乐"和"希腊神庙"等艺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们二人各自的观点,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感"·"象"·"数"--《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哲学人类学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周易研究》2005,(3):10-18
象数观念是<周易>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周易>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相似文献   

20.
张载是宋儒中讲"和"最多、有着关于"和"的丰富思想的理学家之一.其"和"论具体体现在"太和"、"心和"、"中和"以及"仇必和而解"、"民胞物与"等概念或命题中.从宇宙论层面的"太和",到道德心性论层面的"心和"、"中和",再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民胞物与",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天人合一"和"论体系.此论上承<易>、<孟>、<庸>等"和"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以"和"为取向的心性修养论.张载"和"论对其体系的"天人合一"特征、道德心性论特质的彰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