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可以更好地彰显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助于构建公共空间的艺术景观,还可以提供鲜活的城市视觉文本。文章主要探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建设策略,总结空间构建的基本准则,从城市空间的雕塑应用、交流枢纽建构、旧城区改造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构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新理念,以推动公共空间建构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国著名犹太哲学家鲍曼以其敏锐的目光来审视流动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把当代社会的突出症候概括为全球化下的资本飘逸、个体化下脆弱的人际纽带以及消费主义条件下自我价值实现的幻化.鲍曼运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组合优势,以图重建人们生活的精神家园即新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具体包括为他者负责的伦理观、公共领域的政治观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观等三部分,这是鲍曼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困境所实现的一次理论建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人的发展困境以及探索走出困境的方法,同时也为审度当代人的生存样态提供一种他者维度的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转型是由社会进程(现代化)、质态(现代性)和思想意识(现代主义)组成的三维界面凸现出来的总体转型,说到底是人本身的转型。其中隐含着的伦理意识可作这样的解析。首先,它牵涉到政治—经济制度在一种革命性进程中对合理化、合法化、正当性和正义性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良好的秩序”的不间断的制度设计或安排。它着力寻求一种以“公正”为核心的公共伦理(意识)。其次,它还关涉到国民性在民族根源和全球化的两歧中构造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和文化制度合理质态的那种理性筹划,它构成了日常生活转型的现代性界面,体现了一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茶馆既不单单是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不是带有明显阶级界限的中产阶级场所。因此将茶馆作为一种城市的公共空间来研究,需要跳出西方关于公共领域作为政治话语权建构的概念,并建立在茶馆本身的民族志调查基础上。存在于平民阶层中的生活空间、话语空间构成了成都茶馆顽强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该根据人们的行为心理,创造一个围合的,具有向心力、聚合力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使城市商业中心区景观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可以为人们的购物、休息、驻足停留、交往等活动提供“场所”,提高人们公共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鲍曼论"后现代伦理危机"及"后现代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是国际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重要研究域,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则是此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鉴于对社会学、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1990年,鲍曼被授予雅马尔费奖(Amalfi 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诺奖.当今鲍曼被描述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理论家和世界最重要的以研究现代性闻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是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最早由社会学专家提出并主要应用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近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从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的形成到其社会学、规划学二元概念的发展入手,综合分析近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局限性,并提出基于具体工具与指标开发的研究大方向,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开展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云驰 《学海》2008,(1):190-194
网络对中国民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所营造的公共空间和促成公共观念的生成上,也体现在促使人们一定程度上实现和实践了其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上.因此,网络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具有建构意义.相反,网络却继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继续解构了西方社会原有的民主形式.借助于网络,人们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之,网络为一个更为宽容、多元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技术条件,创造了文化环境,从而凸显了网络技术的文化与道德意义,昭示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更为自由、民主、宽容与和谐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南亚启蒙运动中伊斯兰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剖析其对西方的立场、对穆斯林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以及对宗教的重新解释.探讨在遭遇现代性的过程中,印度穆斯林知识分子建构群体认同的导向,以及政治和宗教交互影响的缘起,以期增加对后发性现代化群体“自我认同”困境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艺术以新媒介为依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介艺术的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城市的一面镜子,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过去城市空间一直扮演着传统媒介的工具身份,现如今新媒介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媒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介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间建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女权理论诉诸契约论,试图以普遍契约消除自然状态和政治国家的区隔,把自然状态人们所具有的权利带入政治国家,将女性从没有政治权利的家庭女仆变成参与政治国家的女公民,以实现男女平权、妇女解放。但契约论者所讲的天赋人权其核心是财产权,其主旨是论证人们对财产占有的不平等。晚年恩格斯以两种生产理论对妇女解放问题做过系统论述,他认为,妇女在政治国家中的无权状态不过是妇女在私人领域、市民社会屈从地位的反映。个体家庭及父权制的真实根基是财产私有制。要实现男女平等,要使妇女真正走向公共空间,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废除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领域"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的艺术设计氛围日趋自由,对公共空间环境和艺术的需求从观念和形式上有了全新的理解。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融入以造型和观念艺术定位的装置艺术形成的视觉和审美冲击,来探讨这种西方纯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实用设计领域产生的关系,及其给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张康之  张乾友 《学海》2008,1(1):73-81
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否定性,以此链接多元的社会主体作为反抗力量。后马克思主义对于多元斗争主体的理论探索为我们把握普遍性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是多元主体和认同政治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以主体化取代主体,弱化了革命性,削弱了实践批判力度。对此,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考察当代革命主体,深化政治斗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其对生活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城市大众提供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开放性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大众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随着城市大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设计领域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思维等要素,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更具有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和谐城市空间的建设和营造,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基于此,文章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个人权利与公共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个人权利的充分张扬,私人利益和公共伦理之间显示出深刻的矛盾。早期经济自由主义者将这一矛盾的解决归于市场过程,黑格尔主义则寄望于国家权力。二者都忽视了公共交往在伦理建构中的作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交往所形成的公共伦理,是市场经济社会在自身发展中产生出来的理性力量。它克服了市场交换原则和政治强制原则的局限性,为这一矛盾不断的解决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7.
郝宇 《美与时代》2020,(2):64-65
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范本,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在乡村的"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松阳县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乡村建设路径:"空间"建构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的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市进一步深入发展革新。经济与科技带来了历史化物质革新,只全力发展城市经济而不顾文化的发展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阶段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和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优势,紧密贴合魅力中国、文明中国的发展方向,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必须通过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将艺术充分融入城市生活,构建兼具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历史人文深厚积淀的城市精神。城市绿道、车站、城市书房、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地方均能够为公共艺术提供良好的生根发展土壤。提升城市文化元素的整体覆盖,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城市从公共艺术中逐步提升文化意识形态、审美生态化文化空间构建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城市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复合式城市更新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抓手,从城市公共空间着手,探索"小尺度介入、渐进式发展、大范围影响"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活化模式,寻求城市小型公共空间的艺术"针灸"活化、历史聚落公共空间的艺术保护活化、消极公共空间的艺术再生活化的策略和路径,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公共空间艺术(public art)公共空间艺术是目前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环节,由于我国城市迅速地扩张,随着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家在制定计划时已经将公共空间艺术列入必然的规划范畴,这在赋予城市空间灵魂的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具有趣味性及同时也有文化内涵的生活以及休闲环境,给予人们休憩放松的外部环境并且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市民与市民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城市除了生活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