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汤姆·琼斯》中,菲尔丁用自己的小说写作原则生动形象地描写的英国社会十八世纪的生活全景,并将其独创的“散文体喜剧史诗”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从喜剧、史诗、散文形式三个方面研究此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以此采了解《汤姆·琼斯》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原始宗教信仰是彝族的史诗《梅葛》存活的土壤,史诗《梅葛》是原始宗教信仰的表达系统,毕摩则是把二者融合的媒介。毕摩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史诗《梅葛》的主要保存者、传承者、使用者。毕摩、原始宗教信仰、史诗《梅葛》是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信仰是毕摩、史诗《梅葛》存在的核心,史诗《梅葛》是毕摩表达原始宗教信仰观念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帛书《衷》篇"《川》之详说"章,是研究孔子《坤》卦思想的重要文献.从目前对此章的校释研究看,很多疑难辞语未得其解,需要进一步疏通解读.在此章中,孔子以灾异观念释《坤》卦辞"先迷后得主","学人"当训觉人,使人觉悟之义;孔子以周代"保傅"制度释《坤》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以及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非吉石也,亓口口要诚与贤之胃也","吉石"当训告所,言不是告诉方所的,而是讲得贤的;"小事时说","时"当训待,言待时而说;"知勿过数","知"当训交接,指文柔之人与君主交接,不急迫,不促狭;"文人内亓光,外亓龙","龙"训宠,荣光之义,言文柔之人内藏光华,自然外显而有荣光;"隐文且静","静"当训情,言内隐文德,中心笃实.  相似文献   

4.
《马纳斯》史诗──吉尔吉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穆拉特别克·伊玛纳利耶夫吉尔吉斯共和国位于中亚东北部,它的北部、西部、南部与哈萨克斯但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孜别克斯坦共和国连接,东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连。吉尔吉斯共和国是以牧业和农业...  相似文献   

5.
焦循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易传》"利者,义之和"以及《周易》中的"君子""小人"可以互相转化为依据,不仅将其中的"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而且对义与利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作了深入阐释,较日本荻生徂徕《论语征》的解读更为深入,并为后世清儒所接受,为刘宝楠《论语正义》所吸取,而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6.
刘震 《孔子研究》2011,(4):15-23
孔子与《周易》、特别是今本《易传》的形成之间究竟有着何种关系,历来是易学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近代古史辨派对此有所怀疑,甚至完全否定孔子与《周易》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出土文献的面世,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见解。然而,如何回应古史辨派的疑问,依然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解决的命题,故有必要从钱穆先生的疑问入手,就此问题再加探...  相似文献   

7.
直爽:《论语》中的"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论语》译本对"直"的译法并不一致,以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的译本为例,大致游移于"直爽"与"正直"之间。根据《说文解字》"直"的意义为无所隐匿,可以确定"直"的基本义为直爽。由此出发,对《论语》中所有章中的"直"进行疏理发现,"直爽"义可以综贯全《论语》,没有必要引入含有强现代社会正义色彩的"正直"义。特别是根据直爽义对"亲亲互隐"章中的"直"进行解释,对于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间的紧张将呈现另一景象。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种可能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面对三代经礼文化日益衰颓的社会情势时,孔子开始向人之内在情感领域发掘道德实践的理据。这种发掘,一方面使他实现了对传统礼乐的改造,一方面则凿通了经由内在真实情感的抉发而走向儒家性情论伦理思想的义理道路。这种人本主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诉求,渗透于孔子诠释道德要目与道德行为、论《诗》、论乐的诸多言论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是一部未言“情”字(“情感”义)而又处处关“情”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10.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11.
梦海 《现代哲学》2005,1(4):65-72
布洛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他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他对黑格尔的解释、他的宗教哲学观点,他关于遗产的观点,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等都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The inhibitory learning model of exposure therapy posits that clinical anxiety is most effectively treated when clinicians employ strategies that maximize the (a) violation of negative expectancies and (b) generalization of nonthreat associations. Translation of basic learning research to exposure therapy via this explanatory model underscores two keys to optimizing inhibitory learning during exposure: dropping safety aids and maximizing retrieval cues. Although topographically similar, safety aids and retrieval cues are functionally distinct as well as therapeutically incompatible.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delineate safety aids and retrieval cues in the context of exposure therapy from an inhibitory learning perspective, providing illustrative case examples of how clinicians may address the two 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x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