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飞 《宗教学研究》2023,(4):211-214
抄本是宗教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安神科范》抄本是清代贵州贵阳民间宗教科仪文本,它记录了清代贵州信众安放、开光和神像处置等宗教仪式,是清代贵州民间宗教活动的鲜活反映。《安神科范》记录的神灵以道教为多,亦有民间宗教、儒家和佛教的神灵;抄本中的五个咒与道教有很深的关系;抄本使用的语言通俗贴近世俗生活,祈求的内容多是民众朴实愿望的表达,表现出一定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人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道教的神灵崇拜与古代和少数民族的神灵崇拜,道教的神灵崇拜与传统神学理论,以及道教神灵崇拜中的中华宗教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道教神灵崇拜是中华民族多神崇拜融合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宗教的象征;从而肯定了道教神灵崇拜在中华文化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中的许多神仙形象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道教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神仙形象也正是道教世俗化的产物,是“神仙”由单纯的宗教象征进入到世俗领域和普通人生活时的一种变化。本文在这一宗教背景下,探讨了明清小说中神仙形象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文学现象与道教世俗化过程中道教神仙体系对民间神灵的吸收及改造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昌神是道教神灵之一,然而在安多藏区也普遍信仰文昌神,形成了佛道整合、多元文化并行不悖的宗教文化体系,颇具特色。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及民间口述资料,对安多藏区的文昌神信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神的崇奉和敬仰,应该说是所有宗教的共性。道教在对神的崇奉中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点,就在于道教的多神崇奉。在道教的信仰中究竟有多少位神灵?这很难精确统计出来。本文  相似文献   

8.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9.
身处城镇化进程中的苏州道教,面临着神灵信仰体系、斋醮科仪等信仰结构发生变化;道教教职人员在量和质上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宫观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宫观的宗教氛围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挑战。同时,面对城镇化进程,道教在发挥宗教固有的功能之外,还能在整合民间信仰,安置农村拆迁小庙;帮助拆迁民众获得归属感和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道教只有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做好宫观布局和人才培养,才能适应挑战,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0.
正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和民间宗教的关系,对道教自身来说同样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道教的基础在民间、在民间信仰、在民间宗教,如果这个部分缺失了,道教就会被孤立,路也会越走越窄。在长期学术研究中,牟钟鉴先生对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多有涉猎,并且在他的很多文章和专著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开辟了近年来对民间宗教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1.
进入台湾地区以后,从北部的台北,到南部的高雄,随处可见规模不等、造形各异的寺庙或宫观。其数量之多,香火之盛,实属大陆内地罕见,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说,台湾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民众信仰笃诚的地区。在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它在该地区的民众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一、道教对台湾民众生活的影响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在其开发的和复杂的神真体系中,不仅包括为数众多的神灵与仙真,而且也包括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神以及著名历史人物。台湾地区的道教神灵信仰主要来源于福建、广东等地的民间信仰,例如,…  相似文献   

12.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官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灵,本文通过对其职司和封号进行分析,剖解其宗教象征意义。在辨析"三官大帝"所包含的宗教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以微观考察的方式理解宏观意义上的道教历史,从而揭示道教发展过程中普遍的宗教现象与特殊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概述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灵世界体系,并对两者的宗教意蕴展开了详细的阐释。以"三界诸天、十方净土","洞天福地、三十六天"等佛、道教空间概念为研究对象,对两者神灵世界体系的宗教义理和修行观念进行了比较,进而探讨了此研究对当代中国宗教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依据对古典文献及考古资料的认真考察研究,确认道教才是接续原始宗教的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宗教。它的成长历史要比此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的上限时间要久远得多,至少要上溯到东周的春秋时代。道教在其漫长的生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道教阶段、民间道教阶段和正统道教阶段。文章扼要系统地阐述了道教这三个阶段的情况,期望对道教源流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17.
道教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道教徒听从事的主要的宗教活动。它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在祭祷过程中,有其复杂的程式。其内容亦涉及许多方面。讽诵、音乐、符咒、服饰等同时具备,构成一个斋醮的整体。斋醮活动的目的,在于调和心性,整洁身、心、目三业,使与神灵相通,得福施消灾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祭坛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坛场设置不同程度受到道教坛仪的影响,道教神灵在少数民族傩坛占据主导地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坛的道教意蕴,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将道教仪式视为由身体-行为-符号-信仰构成的具有完整文化表意的舞蹈身体语言系统,是具有宗教和艺术双重价值的"神圣舞仪"。道教仪式舞蹈起源于巫舞,主要功能在于沟通神灵、驱邪祈禳、内炼内修和演法宣教,因宫观和民间的差异、道派的不同而呈现多元舞蹈风格。在动作上以跪拜祈祷、步  相似文献   

20.
木版年画以“驱凶辟邪”“祈福迎祥”为重要题材,其神像画也多取材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灵,因此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作为非遗的木版年画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年画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在宋代,逢到岁时,以张贴印刷的神灵像来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称为“纸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