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现在感觉无聊、空虚,什么都没有意思,为什么?为什么要辛苦地学习、工作?人为什么要活着?大学生S一口气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我当时没有做任何回答。后来,我了解到S来自农村,中小学成绩优异,并顺利地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之前,S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学生种种锻炼机会的圣地。进入大学后,S担心考试通不过,于是学习刻苦努力。然而,一年的亲自体验,S发觉要通过大学考试简直太容易了。S认为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临阵磨枪的结果没有任何区别。渐渐地,S有这样感觉:大学校园中学习成绩优差不能说明什么。进入二年级,S的这种感觉愈加强烈,开始只是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不想听课,后来S发现绝大多数课程都没意思,上课经常睡觉,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丝毫兴趣。经过自己努力寻找原  相似文献   

2.
每每高考结束以后,都会有好多的媒体采访状元。从状元们的话语中感觉他们的高中生活。高三生活好像都很丰富多彩,不像一般人所说得那么恐怖。为什么他们能够用最短的学习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考出最高的分数。而我却不能呢?他们都是怎么学的呀?  相似文献   

3.
送走了几届学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了、机灵了。但总觉得他们身上少了些什么,少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原来他们身上少了些“人情味”。他们自私、唯我独尊,觉得别人对他们的照顾、关心、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有些事情一不合心意,就感觉不舒服,感觉不幸福,却不从自身找原因……当然其中的责任在我们大人,现在每个家庭孩子少,家庭条件又好,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而缺少对孩子的情感培养,以至于他们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而不能与人合谐相处,不能够互相谦让。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职业关系,许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性咨询意见。问题不外乎是上哪个学校最好,是出国读书好还是在国内读书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去最好,等等。可以看出,每个家长都竭尽全力想为孩子设计出一条最好的教育路线。其隐含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等于未来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但我反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令他们难以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中国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越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  相似文献   

5.
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耶稣基督的福音作出回应呢——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6.
<正>我班四十五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的语、数、英成绩均是"红灯高挂",这名同学叫"林芬"。我翻看了林芬四年级的心理测试档案,测试报告显示:1、学习热情——常认为学习没意思。2、学习计划——常因看电视或玩没有时间学习,常因看电视睡眠不足。3、学校环境——常因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他的课,在学习中不和同学相互鼓励和竞争。4、独立性——没人看见时常不遵守纪律。5、烦恼的事——学习和学校生活。无疑林芬在学习生活中套着许多心理枷锁: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  相似文献   

7.
初夏     
正初夏是一个让人很容易忘记不快的季节。整个世界一片葱茏,绿深得像海,人被浸在里面,似乎只剩下了呼吸的本能。所以,这个季节,不容易悲伤,不容易彷徨,不容易回想,如此一来,它的好处就是让人很容易忘记一些东西。但是,总有什么,引领着你让你不由得去深思。蛙。只不过一场小雨,它们就不知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大肆宣扬着自己的歌喉,全不在意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鼓掌。  相似文献   

8.
有一条鱼每日在海里不停地游,仿佛在找寻着什么。有一天它去问鱼王:“人们所说的大海究竟在哪里呢?”鱼王说:“我的孩子,海既在你身外,又在你身内,你无时不在海中啊!”它又问:“那么,尊敬的鱼王,为什么我感觉不到海的美丽呢?”鱼王说:“我的孩子,那是因为你离海太近了,反而感觉不到它的恩惠。从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总是落后于别的同学呢?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慢慢发现孩子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有时不是能力问题,而多数是因为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所致。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把他们的耳朵唤醒呢?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将无聊确立为现代生活基本情绪,但是无聊情绪在什么意义上支配着现代生活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主题。本文试图将海德格尔无聊现象学放回到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处境,阐释无聊与以计算、加速为特征的技术主义运作机制的内在关联,并论证无聊就是当今时代的时间图像。由此,海德格尔的无聊现象学上承帕斯卡、克尔凯郭尔等对现代世界历史命运的判断,下启阿甘本等对机器文化和加速社会的批判。最后本文将简要探讨深度无聊如何可能开启一条克服技术主义危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巨星,每个人都爱着我,有钱又有名。所以每当生活让我想死的时候,对自己说巨星只是在扮演平民。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巨星,年轻貌美,才华用也用不尽……长得有点"衰"的毛不易火了,校园里很多孩子为他疯狂打call,我的班级也不例外。很多老师认为痴迷偶像歌星,模仿其发型、衣着、言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要绝对禁止。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为何这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置身大学校园,时常听到学生们这样的一些诉苦:“我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活得没劲透了!”“我老感觉心烦、空虚、无聊!” “有勤奋学习的必要吗?” “考研吗?考上又怎样?”如此等等。囿于这些困惑,难以走出迷惘,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灰色,他们的心情总处在烦躁不安、空虚无聊、干什么都觉得厌倦的状态之中。 大学生为何这样?为弄清缘由,我们有必要借  相似文献   

13.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有美丽、纯洁、敏感的心灵,儿童时期的心理烙印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因此,在育儿方法中,也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具体说来要淡化以下四个方面的异常心理, 相貌心理对于那些相貌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有时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些议论。在被他们提示后,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会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心理。这种过早的自我浅层表面的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全面健康发育的。因此,对于特美,特丑的孩子,家长都应努力去淡化他们的"与众不同感"。  相似文献   

14.
付献祭 《天风》1995,(11):32-33
有一天,我买了两本关于木工的书,适逢吃饭,就放在食堂的餐桌上。有不少同学似乎都带着诧异的神情问我为什么买这种书,于是我就向他们讲述了关于三个木匠事奉的故事: 在我的家乡教会有这样的三位义工,是我熟悉的,他们的名字是王克俊、丁辉、付保俊。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年龄相仿,孩子都不大,  相似文献   

15.
你是不是常常感觉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你知道吗?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烦心的事情也会感觉不快乐?为什么有的人会为某些事情感到非常快乐,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就会毫无快乐的感觉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一直在学习"接纳"与"放下",虽然愈学愈好,但有时候还是觉得不到位。因为,我还是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为什么事情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不能如我所愿?我发现,当我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怀着一种受害者心态,想要讨回公道的。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先生不到四十岁。有一天,先生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时,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就这么走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在谈话中,她隐约地问到"为什么"。我看着她充满泪  相似文献   

18.
业与轮回     
观世界之流转,想世人之运命,似乎大多数人认为这世界事事不公平。他们或许会问:为什么有人富贵尊荣,有人贫贱屈辱?有人一生健康壮实,有人生来虚弱多病?有人聪明漂亮、诸根灵敏;有人呆傻木讷、聋哑残疾?为什么有的孩子生于丰饶富足之家,得品格高尚之父母,得悉心...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校的孩子大都害怕即将来临的考试,甚至对于做习题也有畏难情绪,一旦他们再也经受不住压力时,就会有种种异常的表现。"《花季雨季》杂志社记者余雪松最近于《生命在心灵扭曲中挣扎》一文中报道了少年阿强因学习心理压力过重而导致"儿童分裂样精神障碍"。前不久,北京某中学一位女生的经历及发病过程与阿强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朋友说,感觉日子越过越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无趣,日复一日尽是重复;吃饭无趣,一天三顿味同嚼蜡;周末无趣,看书或娱乐都没精神;他甚至没办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我不得其解,问他为什么。他满脸无奈地回答,因为觉得没意思啊。他问我,是不是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激活一下人生。据我所知,他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在二十天以前。他旅行回来之后,倒头睡了一天。睡醒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