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造美女"的生命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造美女"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炒作的概念,其背后隐匿着深刻的生命伦理难题,并直接面对现实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其中,生命价值、技术对生命干涉限度、美容与健康的冲突、医疗商业化等生命伦理学难题格外突出,而医疗伤害、技术滥用等是更为现实的医学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学习、了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命伦理的基本问题,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意识,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今后从事医学事业尤为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阿尔贝托·史韦兹"敬畏生命"伦理学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海波 《哲学动态》2008,(1):101-102
2007年10月12~14日,"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命伦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武汉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  相似文献   

5.
谈际尊 《哲学动态》2004,(12):38-39
2004年10月7~10日,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和江苏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一百多位学者就道德哲学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6.
刘虹先生和孙慕义老师合著的<论准生命--寻找剖析生命疑难问题的"奥卡姆剃刀">[医学与哲学,2003(24)10:24]一文(以下称<论准生命>),在生命的健康、亚健康、疾病这三种状态之外,提出作为第四种状态的所谓"准生命"这一新概念,并试图以此来消解诸如脑死亡、"植物状态"和重残儿的处置、生育控制、干细胞研究、安乐死的实施和克隆人等长期困挠着伦理学界的问题.这种在伦理学基本理论上的大胆创新,是现代国内伦理学研究并不多见的,因而难能可贵,值得大力提倡.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论准生命>一文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的问题,本文想就此方面提出管见,就教于二位先生及其他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守望生命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开"守望生命"专版,意在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世人关注生命健康。编辑同志嘱我写篇短文,权作"发刊"。  相似文献   

8.
2007年9月26 日至28日,由重庆丰都县政府主办的首届重庆丰都佛教论坛在丰都举行,来自北京、上海、西安、成都、贵阳和重庆等地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足"佛教与生命关怀",收到论文20余篇.与会代表围绕鬼神观念与生命关怀两个内容,做了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宗白华先生"散步式"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书法美学问题,且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比如,他对书法艺术本质意义的理解,就超越了"艺术层面"而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照它,将它看作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求心灵敞亮的活动"[1].于是,书法艺术便成了一种"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10.
论准生命--寻找剖析生命伦理疑难问题的"奥卡姆剃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并讨论准生命的基本概念及其正常演进和异常演进;分析生命和准生命的本质区别;认为准生命理论完整地描述了生命的客现过程,提示认识生命问题要分清生命和准生命的界限、分清生命和生命现象的差异、分清正常演进的准生命和异常演进的准生命的区别;说明准生命理论为解决诸如脑死亡、“植物状态”和重残儿的处置、生育控制、干细胞研究、安乐死的实施和克隆人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创建以我国传统生命文化为特征的内在生命伦理学,而不局限于应对生命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外在生命伦理学,需要借鉴中外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并重新定位研究方式。本文倡导的逻辑基于四个维度:自然生命实体系统、生命文化系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尺度与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理论提供的判据,以及对上述两个系统进行内在选择和外在选择的机制。由此将生命伦理从狭义扩展到广义,揭示新视野中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范畴,回答我国生命伦理学如何"本土化"和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难题,为构建生命文化视阈中的我国生命伦理学,提供一种建构论的认识框架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启蒙思潮的影响,中国美学到明代为之一变,散发出浓重的生命意识。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冯梦龙的"三言"、凌初的"二拍",无不以生命为视角,共同叙写出关乎生命的形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原则的美学长卷,显示了明代生命美学的独立性、形象性、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4.
"生命美学"中不同流派对"生命"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些侧重于生命意志的思考,有些侧重于生命灵性的思索,还有些侧重于生命异化的缓解。对其思考问题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美学的思路和局限。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把生命看作杜威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核心观念,尝试用"生命哲学"来解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把杜威解读为"生命哲学家".这一解读体现梁漱溟构思儒家"生命哲学"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杜威的"生命哲学"视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儒家哲学的一个思想资源.梁漱溟批评了杜威对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生命本性缺乏深入的领会.梁漱溟对杜威"生命哲学"的解读可以看作为儒学与实用主义之间的一种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6.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意识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概念在一种宇宙论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因为柏格森哲学有一种宇宙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命尊严在基督教有完整论证,但其证立需借助神性。理性尊严观、德性尊严观、自主尊严观等确立了人的内在尊严,但同时排除了人的生命尊严。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一方面频繁使用"生命尊严";另一方面对"尊严"循理性主义解释,导致"尊严无用论"和"尊重取代论"出现。人的生命尊严亟需哲学论证。人与万物的物质差异是生命尊严的存在论基础;人与人之间对生命之至上性、关键权益性、神圣不可侵犯性的价值互认是生命尊严的价值论根据。我国生命尊严的制度化有长足进步,但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还面临许多威胁,把生命尊严作为一项制度伦理原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生命道德教育要关注"个体"、通过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意识、通过生命叙事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培育生命道德观念、重视生命责任在社会法制中的回应等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话语形态上,类哲学思想所阐述的超"生命"或类"生命"概念是靠通常的"生命"隐喻而成的,这早已有论者阐明。但这一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前提性阐释。从客观的话语形态看,类哲学的超"生命"或"类"生命由通常的"生命"隐喻而成,但通常的"生命"即"种生命"也是隐喻而成的。在话语形态上,类哲学思想的阐述存在不同领域跨越的三种生命隐喻。如果说由生命概念隐喻而成的"宇宙生命"是类哲学的拱顶石,那么隐喻性质的"种生命"则是类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命伦理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初被介绍、引入到中国并开始了发展进步的历程,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理论架构相对粗糙,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话语引导权,学科发展动力不足等困境。作为西方学术思想引进的产物,化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困境,需要回归自己的文化本源,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话。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为生命的形上根据,赋予生命神圣的价值,强调"珍生"、"贵生",鼓励人们通过修炼脱离自然存在的状态,获得精神生命和自由意志,进入生命的意义之境,蕴涵了丰富的生命伦理学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们今天化解困境、实现中国生命伦理学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