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2.
太平道     
道教教派之一。东汉钜鹿(今河北宁晋)张角创于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据《太平经》云:“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乃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宣传《太平经》中“积财亿万,不肯救穷  相似文献   

3.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1)唐代道经《上开经》《内音经》中有关十一曜的记载为后人篡入,补入时间或在南宋及以后。(2)杜光庭著作中只有九曜,没有十一曜。(3)唐末宋初,以《灵台经》为代表,通过对本土天文学“天一星”“太一星”以及孛慧星理论而非术数学“十神太一”和“九宫贵神”思想的采撷,道教进一步完善紫炁与吉事、月孛与凶事相对应的星曜形象。进而借助真宗崇道之机,不仅“紫炁”与“天一”、“月孛”与“太一”合称成为道门仪范定制,而且十一曜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整体而言,道教对域外星曜新思想的回应十分迅速,显示出道教对外来文化的敏锐和包容。  相似文献   

5.
道教法印考举刘绍明道教法印用于召神、通神或辟邪驱鬼。《初学记》卷十三引《录异记》“恨不得印,可以驱策百神”。《洞玄经》云:“法印照处,魅邪灭亡。”《道藏》存有《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收“受持印章法”、“用印诀”、“发印诀”和“法印式”。《太...  相似文献   

6.
题 目一、道, 教十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日本的道教研究展开新的一页道教史 [日]洼德忠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分支学科条目何谓道教 (日)福永光司著 、道教基本理论的几个来源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南北朝道教与“三洞四辅”魏晋前后社会上的巫祝、方士和隐士六朝时期的道教 (法]马伯乐一美国学者的道教观太~信仰与张角的中黄太一道论黄老道天师道名称小议。方仙道”解净明道的理学特色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关于“四御”和“六御”问题的一点意见’道教的传授经戒 一一论正统道教型的受戒关于原始天尊的命名及其确立道教尚…  相似文献   

7.
道和神     
一、“道”生神 中国古代的神。在道教形成以前,中国古代就有神灵。古代最高神就是天帝。《尚书》的《舜典》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说的“上帝”就是“天”,“天帝”。注称“上  相似文献   

8.
道教节日     
三清圣会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为“三清”。道教相信“三清尊神”是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出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出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出神宝君。三清都是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传》说: “元始天王在天地末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大赤天之太清境。亦即元始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灵宝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道德天尊常住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道教书法,同道教的符有密切联系,可以说,道教书法渊源于道教符,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书法。一、符,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符,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形似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道教认为,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自然结成“天书云”而产生的。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象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11.
“元始天尊”是道教所造的最高神,一般认为出现于六朝.有人认为元始天尊来自中国民族固有的“天”和“帝”之信仰,这种说法似乎是可以成立的.但为什么在天尊之前要用“元始”来命名呢?“元始”是两个同义字的重叠,“元者端也,端亦始之义。”道教用“元始”来命名其最高神,首先是它继承老子“道”的“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等思想;同时和汉代形形色色的宇宙本源说亦有关,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元者为万物之本……乃在乎天地之前”,“元者,始也”等论述.一般  相似文献   

12.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13.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中景八  相似文献   

14.
《太一生水》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对简文笺注的基础上所作研究札记,讨论了三个问题:1.指出先秦只作 “大”不作“大”。大、一析言之皆为道体之名,“大一”作为同义复词,郎道之名号。“大一”又与“小一” 相对成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应是老子关尹“太一”学说的重要内容。 2.《太一生水》有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叙述,今存《■冠子》其《泰鸿》等篇所论“神明”,颇与简文 合拍。“神明”作为源于道、生于天地的精气,在万物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通合万类的作用。严遵《老子 指归》对“神明”说有重要发展。3.《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观念。简文之“水”乃大 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津液,为由无而有的过渡准备了环境和条件,战国以来形成了浑天说,与 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以浑天说观之,太一所生之水,当为天表之水。太一隐于其中,以时环周而行, 故能生天成地,变化阴阳万物,终而复始。  相似文献   

15.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  相似文献   

16.
太一教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太一道”。创于金初。因创始人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故名。或称其教“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而得此称。该教派以老子思想为教旨,认为“弱者道之用”。又以符箓法术传世,与正一道相似。但太一教道士须出家,继法嗣者受秘箓法物,宫观始称庵,墓称塔,与佛教相近。因该教始祖姓萧,几嗣教者,皆改姓萧。传说萧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存在有“三清仙境”信仰、“三宝神君”信仰、“三洞真经”信仰与“三清尊神”信仰等几种不同的信仰形态与内容。因其皆与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等名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称为广义的“三清”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形态与内容,在历史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后相续,几经演变,最后才定型成为“三清尊神”信仰,成为宋明以来道教各派奉祀的最高尊神。本文试就道教“三清”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其宗教内涵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道教的法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法剑 ,又称宝剑、神皆佩震灵之剑。” 世有黄金中国道教 2 0 0 2 /3长三尺六寸 ;洞真法师、大洞法师  一粒能延千载寿 ,慢夸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许旌阳作铁柱镇蛟》说 :“晋许真君为旌阳观志序》评价说 :“许君积功江汉曰 :‘吾升天之后 ,留太上所赐宝中国道教 2 0 0 2 / 3许逊以法剑驱邪 ,明张宇初《白鹤师升天于云台山 ,告示天地万神般。” 阁皂山灵宝派元始宗坛的传于京师 ,“数日启棺 ,惟有一剑一物之类出入之处 ,这就是所谓“水中国道教 2 0 0 2 /3道士万振 ,于龙朔元年 (661 )尸解道教以地户为天地之气初生 ,凡卷一百五…  相似文献   

19.
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的楚文字竹简中 ,有一组竹简 ,共十四枚 ,开头是“太一生水”四个字 ,整理者便把这一组竹简题为《太一生水》。竹简中还有一些属于道家的著作 ,即题为《老子》的三篇文字。由此可见 ,道家著作是郭店楚简的重要内容。由于《太一生水》是不见于世传的珍贵文献 ,研究该文献必然有助于推进我们对道家文化和道教的认识。这里仍然按照十四枚竹简原来的顺序排列 ,仅就个别文字略作整合 ,以之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文本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 ,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 ,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地 ,是以成…  相似文献   

20.
蹻,也称“矫”,是古代道士们借以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神物或脚力。东晋葛洪《抱朴子》内十五中说:“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道藏》收有《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对于神蹻性能有更详尽的叙述。关于神蹻的记载最直接充分地反映了道教的升仙观念,因此在道教艺术中也多有表现。如现今成都青羊宫三清殿壁画上描绘的汉种离祖师所乘之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