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2.
正小强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从小,父母为了生活就把他寄养在姥姥家。姥姥是个乡下老太太,不识字,他就在贫瘠的乡下慢慢长大。上小学时回到父母身边,小强仍然得不到更多的照顾。好在穷人家的孩子天照应,小强虽不特别优秀,但长得一表人才,他一路磕磕绊绊读完了高中、大学,毕业后很幸运地进了机关做了公务员。刚到机关的时候,大家一律被称为"小孩",倒水扫地取报纸送文件……"小孩"做的多是工作  相似文献   

3.
向福证 《天风》2004,(7):52-53
"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3:11-12) 通常,责备总是双向的。一方是"责备的人"--发出指责的父母;另一方是"被责备的人"--需要接受指责的孩子。我们在读箴言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双方所应有的正确心态。 被责备的人--儿女通常会厌烦被人管教。箴言教导做儿女的,不要有抵触的倾向。事实上儿女这种负面的情绪是真实的。这里没有贬低或轻视儿女的意味。而是提醒做儿女的,不可  相似文献   

4.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孩子有了进步时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孩子犯了错误时也需要及时管教前段时间,有个孩子因玩手机被父亲教训,愤怒的父亲把孩子的手机从窗口扔下后,孩子也随之跳楼;一个孩子因学习成绩下滑被父亲责打,孩子一气之下喝了农药……这些不幸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令我在伤痛之余不禁沉思——作为父母,我们当如何教养孩子?一、管教儿女需从小抓起"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19:18)圣经很注重对孩子的教导,所罗门王在《箴言》这卷书中再三地告诉我们父母当如何管教儿女以及管教儿女的重要性。以上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管教儿女要趁早。"趁有指望"就是趁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年连遭打击。一份可以给家人带来微薄收入的工作,被老板辞掉。父母又相继病重,将仅存的一点余款,全部交给了医院。而妻子却又在此时,怀上了孩子。他一个人,在困顿的夹击中,几乎无力继续支撑。  相似文献   

7.
牵手     
张艳 《天风》2008,(22):24-25
经文:太14:22-33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散了众人之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手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肢体之一,我们用手可以做许多事情。婴儿学会拍手表示欢乐;圣经中的洗手表示无辜。小孩子过马路时,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最好是牵着孩子的手;孩子也不要松开父母的手,这样才能安全过马路。通过刚才所读的经文,我们一起来思考"牵手"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8.
正莱斯·布朗是个智障儿,出生不久就被父母狠心地遗弃了。他在孤儿院里长到7岁时,经过智力测试,被归为"尚可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被送去特殊教育学校上学读书。在学校里,布朗没有因为自己的智力缺陷就自暴自弃,经过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顺利考上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中学里,同学们对憨态可掬的他非常不屑,经常冷嘲热讽地说:"一个傻子,再怎么努力,  相似文献   

9.
别指责男人     
那是在文革期间,我的一位恩师,因为他的堂叔在美国,而莫名被戴上里通外国的特务帽子,被批斗游街。一天,他读初中的女儿哭着回来,告诉父母,因为爸爸是个特务,她被取消了去北京接受检阅的资格。目睹女儿痛哭流涕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多么幸运的一个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地,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了父  相似文献   

11.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12.
正威廉·亨利·布拉格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珍藏着一双破旧的皮鞋,这双鞋来自他的父亲老布拉格,是鼓舞他拼搏奋斗的力量源泉。1862年,威廉出生于威格顿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母都未上过学,但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希望儿子因为没有文化,一辈子只能受苦受累。老两口起早贪黑地劳动,省吃俭用将布拉格送进学校,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懂事的布拉格见父母累得疲惫不堪,便在课余时间,  相似文献   

13.
和婴儿聊天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和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好聊的?岂不知,和婴儿聊天大有学问。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初生婴儿喜欢听父母的声音。虽然他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从父母的声音中,他能明白父母的存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与他交谈,不仅仅是观察和扶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且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个儿童多动症的连续个案。目前是在第七次咨询后接受的督导。来访者的父母和父亲缺位咨询师说:“这已经是我第七次和孩子、家长一起工作。我觉得咨访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们用的是游戏疗法,氛围非常轻松,而且是由孩子来主导玩什么、怎么玩、制订怎样的规则、怎么分配时间。上次和父母讨论孩子有什么变化。妈妈说没有什么变化,爸爸说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在建立规则方面,他不再像以前那么独断专行了。上次他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16.
伟伟从小就特别好动,静不下来,整天到处乱跑,乱翻东西。只有看动画片时他才能安静下来,可一旦动画片结束,他又是“大闹天宫”。父母说:他就像那个孙猴子,一刻也静不下来,整个家被他闹得乌烟瘴气的。朋友说:这孩子如此好动,会不会是患上了小儿多动症?你们还是好好带他到医院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17.
正7岁那年,我父母离婚了,我跟着妈妈。单亲家庭的孩子小时候都有一项必修课——听父母说对方的坏话。我是听着爸爸的坏话长大的。离婚之后,妈妈、外公、外婆每天轮番上阵,在我耳边念叨一件事——你爸是个人渣。其实他们一点都没冤枉我爸,爸爸是个瘾君子,败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我和妈妈最后是被他逼走的,因为他卖了房子,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爸爸卖了房子之后,准备去海南做生意翻身,结果赔得血本无归。爸爸  相似文献   

18.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19.
正[钱江晚报]近日,一则令人惋惜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小健(化名)今年才16岁,父母对他百依百顺,他想吃什么都尽力满足,直到3年前小健被查出患上了Ⅰ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每天注射胰岛素。然而任性的小健不肯控制饮食、拒绝注射胰岛素,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竞然一再忍让妥协,最终停止注射。今年春节,小健突感难受送医,却已病入膏肓,半个月后终因多器官衰竭离世。他的父母悲痛欲绝,一遍遍低声絮叨:"假如可以重来,爸妈不会再忍让了。"  相似文献   

20.
小A是一名初三男孩,最近陷入深深的烦恼。因为近期学习成绩滑坡,父母对他开始严厉要求,首先不允许他晚上上网,又没收了他的手机,还给他规定了严格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这令他非常不满,在与父母发生多次冲突后,他给父母写了一份"最后通牒",在上学前偷偷放在爸爸每天放手机的茶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