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与人交往中,认识他人是很重要的,而我们要认识一个人,除了观察其言行和外表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其表情。表情是一个人內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它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作用。 一个人的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可分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体态表情。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能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增强,反之则会降低,引发疾病。如何进行心理养生?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培养乐天的愉快性格,以快乐为自己的基本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化解心理压力。在与人交往中,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与人为善,宽厚待人,多看别人长处。凡事拿得起,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你与别人为某事发生争执,明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可就是不能说服别人。自己生闷气,别人不服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你会发现。要争取别人赞成自己的意见,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艺术,提高自己的说服能力。根据自己在交往中的经验,以下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1、创设情境,占据心理优势 情境能引起和抑制人的某种情绪,人在心情愉悦时,比较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人在烦闷时,心理具有闭锁性。因而,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打开对方心灵的窗口。同时,心理学研究还发  相似文献   

4.
躯体和面孔是个体情绪表达与识别的重要线索。与面部表情相比,躯体表情加工的显著特点是补偿情绪信息,感知运动与行为信息,及产生适应性行为。情绪躯体与面孔加工的神经基础可能相邻或部分重合,但也存在分离;EBA、FBA、SPL、IPL等是与躯体表情加工相关的特异性脑区。今后应系统研究面孔、躯体及语音情绪线索加工潜在的神经基础,探讨躯体情绪加工的跨文化差异,考察情绪障碍患者的躯体表情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5.
白鹭  毛伟宾  王蕊  张文海 《心理学报》2017,(9):1172-1183
本研究以消极情绪间感知相似性较低的厌恶、恐惧面孔表情为材料,提供5个情绪性语言标签减少文字背景对面孔识别的促进作用,通过2个实验对自然场景以及身体动作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考察面孔表情与自然场景间的情绪一致性对情绪面孔识别和自然场景加工的影响,以及加入与自然场景情绪相冲突的身体动作对面孔表情识别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增加了情绪性语言标签选项数量,自然场景的情绪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依旧显著;(2)当面孔表情与自然场景情绪不一致时,面孔识别需要更多依赖对自然场景的加工,因此对自然场景的加工程度更高;(3)身体动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自然场景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但自然场景依然对情绪面孔的表情识别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歇斯底里人格也称为表演型人格或癔病型人格。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诊断歇斯底里人格需符合下述项目中的3项:①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②暗示性强,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③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和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④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受伤害。⑤寻求刺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⑥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异性。⑦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情感判断好坏。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能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必须与人交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表现自己,体现出迷人的品格,使他人钦佩呢?圆满的个性、迷人的品质表现在以下十四个方面。 1.积极心态。所谓积极心态,即由信心、正直、希望、乐观、勇气等诸多“正面”性格因素所构成的心态的总和。与人交往,保持积极心态是非常关键的,积极心态影响一个人说话时的语气、姿势和表情,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尤其影响一个人的思想。 积极心态给人的感受是充满自信和活力,能够振奋他人的精神,使他人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感染,也变得自信和乐观起来。 相反,消…  相似文献   

8.
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丽珠  蒋重清  刘颖 《心理科学》2005,28(4):784-787
采用同一批正常成人被试,在相同的情绪刺激启动下,进行颜色判断和对模糊刺激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效率和认知偏向的影响差异。结果未见显著的情绪Stroop效应,但发现消极情绪刺激启动使被试对模糊刺激的判断发生显著的情绪一致性偏向。讨论将该结果归因于被试面对颜色判断任务采取直接进入策略而对于模糊刺激则采取启发式策略所致。分析认为对情绪一认知关系进行发展性研究会富有成效,另外也指出在我们注重效率的今天可能忽视隐性环境扭曲我们认知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社交焦虑者在情绪加工和社会意图理解方面均可能存在异常,以负向认知偏差为代表,但目前尚缺乏针对社交焦虑的情绪与社会意图理解共性机制的研究和临床预测模型。本项目计划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计算建模,基于情绪识别与社会意图推理的生物运动范式,并结合面部表情识别任务,系统考察社交焦虑者在情绪加工和社会意图加工中的负向认知偏差机制,并构建社交焦虑症状的预测模型,检验精神疾病背后的多维数据关联,以及多维数据对社交焦虑临床症状的客观分类和预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虽然知道是我的投射,但是别人的有些行为真的让我很难受。虽然知道与我无关,但是别人的言语真的触痛了我。虽然知道我不该这样想,但我还是一直逃避着去面对它。虽然知道愤怒、悲伤没有用,但我还是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我们是如此地身不由己,主要还是因为惯性的情绪在操控。深沉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就像计算机里的程序一样在操控我们。我们之所以会让情绪操控,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情绪后面代表的痛苦。也许是因为不被尊重  相似文献   

12.
成人面部表情及其判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垒  孟昭兰 《心理学报》1986,19(4):10-161
本实验就Izard提出的十种基本情绪采集了成人的面部表情照片,并进行了辨认评定以及同婴儿相应面部表情的比较工作。本实验结果支持了Izard的观点,认为面部表情的发生和辨认有着客观的生物基础,同时证明成人与婴儿的面部表情之间有很大连续性,从而验证了情绪表情具有先天程序化的内在本质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个人情绪而言。生气是免不了的;从维护自身的权益。赢得别人的敬重。戒防别人犯错方面来说,生气也是必要的。我们大多数人想把生气表达出来,就是想使自己的生气产生效应。使得自己的生气对他人有所震慑,或是使别人更加敬重自己。“给别人一点颜色看看。”这是每一个收到别人伤害的人的内心的想法。你把生气表达了出来,别人就会有所畏惧。有所收敛,但是也会对你产生不同程度的愤恨。那如何正确地表达生气。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比较了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的表情加工,探讨迟滞个体表情加工的特点及可能原因,还验证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采用Morph情绪面孔实验发现:除恐惧情绪外,基本表情的强度越大被试对表情的识别越好;但迟滞个体的表情加工速度比正常个体慢,对愤怒的识别也更差;他们辨别混合表情中悲伤、愤怒的类别界线都发生偏移。迟滞个体的表情加工能力不如正常个体,并且对悲伤具有反应偏向,对愤怒存在加工缺陷。  相似文献   

15.
嫉妒是指对在才能、品质、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感。持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怨恨别人的成就和成功,甚至有破坏性的情绪,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是对别人才能的一种烦恼。嫉妒是在利己主义思想支配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名利和虚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尊与名誉意识的偏差是产生嫉妒心理的温床。被嫉妒者一般是在年龄、职业、能力等方面与自己相近的人,甚至还不如自己。一旦对方在各方面优于自己,对这种位置变化就会缺乏正确认识,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语言常常伴随表情出现,情绪知觉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建构的,语言对情绪表情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但情绪词对短暂呈现的面部表情(即人工微表情)的识别是否也有影响并不清楚。采用短暂呈现的情绪词和面部表情,使用类Stroop干扰任务与情感启动任务,考察背景情绪词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词效价与面部表情效价的匹配关系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背景情绪词影响短暂呈现的面部表情的识别。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微表情识别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以103名大学生为对象,在正性、负性两种情绪状态下,用句子整理任务引发被试抑制情绪或表达情绪两种情绪调节方式,采用信号检测论测得正、负性表情的表情知觉敏感性。结果表明:(1)表情知觉敏感性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对负性表情更敏感,差异显著(p=0.002);在正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对正性表情更敏感,虽然只是边缘显著(p=0.700)。(2)自动抑制情绪会降低人们的情绪体验,并且会影响表情知觉敏感性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自动抑制启动的状态下,人们对正、负性表情都不太敏感。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对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研究,讨论了这种损伤的性质,以及对这种损伤性质的解释,比如它属于一般性还是特异性的损伤,与临床症状以及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比较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知觉损伤,可能兼有面部信息加工障碍和情绪信息知觉困难的特性。另外,介绍了国外关于针对精神分裂症面部表情再认和识别的康复训练研究以及近年来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9.
情绪加工老龄化已经成为老龄化研究的新热点, 但其内在机制仍然缺乏统一的解释。本研究以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为切入点, 综合行为实验、ERP和fMRI实验技术, 开展表情加工的老龄化研究, 从情绪与认知交互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情绪加工老龄化的内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表情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年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 表情自动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 以及个体差异在情绪加工老龄化中的作用等。本研究将加深对情绪加工老龄化的理解, 为相关理论模型的验证、修正和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是以面部肌肉活动的变化表达人的情绪和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曾列出一个公式:整个信息传递=7%的言语 38%的语气 55%的面部表情。 人的表情大部分是先天的,早在19世纪,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就指出:原始人的表情具有生存价值。例如,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表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