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思维方式与决策风格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68名;实验二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2(决策风格:直觉型、分析型)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93名。研究结果:(1)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2)直觉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之间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3)直觉型决策风格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分析型;(4)关系密切程度与思维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显著,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采用分析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不显著。结论:直觉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更密切。面对关系亲密的被救援者,决策者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的风险偏好较高。  相似文献   

2.
吴波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1098-1109
婚姻期待指在婚姻关系中, 个体对配偶和关系本身所期望达到、并认为可以达到的标准。婚姻期待的满足程度影响婚姻质量评价和婚姻满意度, 但受到期待弹性、夫妻沟通及归因风格等因素的调节。个体应对婚姻期待受挫的方式包括改变对方以及对现实进行理想化歪曲等。未来可从开发适用于中国文化的测量工具、深化影响婚姻期待的家庭因素研究、探索婚姻期待受挫的其它应对方式及开展婚姻期待的夫妻匹配研究等方向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反映了个体在关系中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虽然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依恋风格与关系质量存在紧密关联,但自我和他人两个工作模型是否在预测关系质量上存在差异性尚未得到明确回答。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直接考察自我模型与他人模型分别以怎样的方式预测婚姻满意度。研究使用问卷法对112对老年夫妻的内部工作模型、夫妻依恋取向、婚姻满意度等进行了测量,采用中介模型、交叉互倚模型以及方差分析分别从被试个体、夫妻主客体效应、以及夫妻匹配模式三个分析视角考察了依恋的两种内部工作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性。结果发现,相比他人模型,老年人自我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更为密切,且可以通过夫妻依恋双维度对其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发现,老年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受到夫妻角色差异的影响:对于丈夫而言,自我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主导地位有关;而对于妻子而言,他人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互动中更倾向于关系导向有关,也可能是传统文化中的“夫为妻纲”对老年女性的影响使然。  相似文献   

4.
组织与个人面临的许多决策, 既无纯粹获益, 也无纯粹损失, 往往需要同时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加以权衡, 这类损益兼具的决策称为混合跨期决策。过往研究通常沿用纯粹获益或损失跨期决策的理论框架, 缺乏与混合跨期决策相匹配的理论建构和决策过程探索。基于此, 本研究从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出发, 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研究1拟探讨混合跨期决策中动机冲突特点, 及其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则计划分别操纵影响动机冲突程度的内源性因素(得失金额的相对差异程度)和外源性因素(资源有限程度), 试图揭示动机冲突程度与混合跨期决策之间的因果链条。研究3拟采用鼠标追踪技术, 基于决策过程指标进一步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动机冲突视角揭示并建构混合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 同时也将为涉及混合跨期情境的企业管理和个体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1年对陕西省杨凌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的宗教与婚姻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的婚姻质量要高于非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如果夫妻双方个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越高、个人宗教参与的频率越高,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宗教参与越频繁,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相信上帝在其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的程度越深,其婚姻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7.
时间限制和成就动机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芳  陈霞 《应用心理学》2008,14(4):311-317
采用信息板技术探讨了时间限制条件下成就动机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限制影响了个体职业选择过程的平均决策时间、信息搜索深度和信息搜索模式,但未对决策满意度造成显著影响;(2)追求成功动机影响决策时的信息搜索模式,避免失败动机影响决策时的信息搜索深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闭合需要(NFCC)与预期后悔(AR)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基于两种预期后悔启动方式,采用2(高NFCC,低NFCC)×2(不启动AR,启动AR)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完成了两个单独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NFCC个体的职业决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NFCC高的个体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少;(2)预期后悔显著影响个体的职业决策过程,启动预期后悔条件下个体表现出更为谨慎的决策过程;(3)预期后悔能有效缓冲高NFCC个体的认知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160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由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感知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2)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1261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个人规划问卷和抑郁量表,考察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规划(探索和投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对抑郁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性:教育探索和投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探索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投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职业探索和投入均不能预测抑郁;(2)性别能调节婚姻/家庭探索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女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男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则不能预测其抑郁。  相似文献   

11.
夫妻相似性和婚姻质量的关系一直是婚姻适应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然而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而且两者间的作用机制也没有得到充分探讨。为此,从澳门选取132对夫妻,采用夫妻独立作答的方式,对他们的价值观,沟通模式和婚姻适应进行测查,以探讨夫妻价值观的相似性和差异,以及沟通在夫妻价值观相似性和婚姻质量两者关系间的作用。经t检验、阶层内相关和结构方差模型分析,结果发现:(1)夫妻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相似性,其实夫妻的相似性明显多于随机配对的夫妻;也存在差异,其中丈夫比妻子更看重权力和成就;(2)丈夫报告的双方回避沟通明显多于妻子,但其报告的婚姻满意度和情感表达明显好于妻子;(3)研究不仅验证了以往研究结果,即夫妻越相似,其婚姻质量就越高,而且进一步发现这种关系通过沟通起作用。最后,研究得出结论,伴侣选择应是相似和互补结合的产物,而沟通是夫妻关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63对夫妻的原生家庭父母冲突、夫妻冲突解决模式和婚姻质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个体的原生家庭父母冲突与自身以及配偶的婚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丈夫的原生家庭冲突可以预测自身以及妻子的冲突解决模式,妻子的原生家庭冲突可预测丈夫的冲突解决模式;(3)丈夫夫妻冲突解决模式在双方原生家庭父母冲突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妻子夫妻冲突解决模式在丈夫原生家庭父母冲突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证实了原生家庭父母冲突可以通过夫妻冲突解决模式对自身或配偶的婚姻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婚姻满意度问卷、协同教养问卷调查全国336对青少年的父母,基于成对数据分析的行动者-对象互依性模型(APIM),探讨青少年家庭中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协同教养之间的关系,检验其中的父母差异及婚姻满意度相似性对协同教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协同教养之间,既存在外溢效应,也存在交叉效应;(2)婚姻满意度与协同教养间的外溢效应与交叉效应,在父亲与母亲之间不存在差异;(3)父母婚姻满意度相似性越高,母亲协同教养的冲突行为越少,但父母婚姻满意度的相似性对父亲的协同教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俊  邹泓 《心理学探新》2012,(4):376-383
该研究以37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理财教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部分符合Shim(1996)提出的二阶模型(包括质量导向、非理性导向、享乐导向和价格导向等四个二阶因子);(2)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品牌导向上高于女生,在流行导向和娱乐导向上低于女生;(3)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可划分为决策随意型、决策紊乱型、决策理智型和决策实惠型;(4)父母消极的理财教育方式会导致中学生形成非理性导向或享乐导向的消费决策风格,而积极的教育引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中学生的非理性决策风格,促进其形成质量导向的决策风格。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澳门(118对)和东北地区(266对)夫妻进行研究,以检验两地夫妻沟通模式的差异,及其对婚姻满意度的主客体效应。结果发现:澳门夫妻双方回避沟通显著少于东北夫妻;两地夫妻报告的妻子要求/丈夫回避行为多于丈夫要求/妻子回避行为;建设性沟通对两地夫妻婚姻满意度正向预测力最强;要求/回避沟通只对澳门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有负向预测力。两地妻子的建设性沟通都能显著正向预测丈夫的婚姻满意度,而只有东北地区丈夫的建设性沟通能正向预测妻子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60岁以上的老年夫妻进行间隔两年的重复测量,探讨在夫妻关系内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共收集两次数据,第一期有效被试为615名,平均年龄67.48岁(SD=5.08);第二期数据在两年之后收集,共追踪到有效被试352名,平均年龄66.88岁(SD=4.95)。采用第一期数据分析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回归分析显示接受、灾难化、沉思和理性分析策略的使用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两期的追踪数据做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前期的婚姻满意度可以预测随后两年间他责、沉思策略的使用,婚姻满意度越高的个体在随后两年中会更少使用他责和沉思策略,而前期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两年后的婚姻满意度无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对 MAU决策辅助对个体和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1 )使用 MAU决策辅助时 ,群体决策不仅在信息利用上优于个体决策 ,而且在多数心理效标上也占优势 ;(2 )在 MAU方法的利用效率上 ,只在任务较难时 ,群体决策更优于个体决策 ,且群体决策时间明显长于个体决策 ;(3 )不使用 MAU决策辅助时 ,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在心理效标上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决策在信息加工效标上优于个体决策。  相似文献   

18.
王光荣  朱凡钰 《心理科学》2013,36(1):189-194
危机情景下个体和群体的决策行为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探讨愤怒和恐惧情绪对个体危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看电影片段的方式有效地诱发了愤怒和恐惧两种情绪,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危机决策情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恐惧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危机决策时间显著长于其在愤怒情绪状态下的危机决策时间,且情绪变量和性别变量在危机决策时间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恐惧情绪状态下,女性被试的危机决策时间显著长于其在愤怒情绪状态下的危机决策时间,并且也显著地长于男性被试的危机决策时间。同时,男性被试对其危机决策的满意程度显著地高于女性被试,且情绪变量和性别变量在危机决策自信程度指标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3)随着方案数量的增加,尤其当方案数量为4时,被试的危机决策时间较其他两种情况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的内部动机促进创造力,但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与质疑。最新的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亲社会动机能使个体不仅关注新颖性,而且重视实用性,从而提高创造力。本研究采用2×2组间设计,操纵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其中一种条件下完成一项创造任务。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只有当亲社会动机高时,内部动机才显著提高创造力;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均高时,个体创造力最高。本研究证明了亲社会动机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从实际和期望支持、情感和物质支持两个维度考察了老年人配偶支持的特点,并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配偶支持、夫妻依恋和婚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289位有配偶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年龄范围为60~88岁.重要他人问卷、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及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问卷分别用来测量老年人的配偶支持、夫妻依恋和婚姻满意度情况.结果表明:(1)性别、年龄及受教育水平不同的老年人在配偶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2)老年人的配偶支持与夫妻依恋和婚姻满意度三者两两相关,配偶支持以夫妻依恋为中介影响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