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选国 《学海》2023,(1):177-187+216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3):132-138
公共行政的本质是相关主体基于其意向而生成的行动网络,是为实现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而采取的行动总体。强调行动意义的公共行政最初酝酿于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再次用实践理念思考人类社会,对社会生活机构与运转进行反思的实践转向,在反思传统理性主义秩序基础上审视行动逻辑的重要性。其次,因为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及知识观在公共行政领域的运用,公共行政是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行动经验的建构过程,需要关注互动性的结构化实践过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语境及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公共行政行动主义指向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活,需要在行动理论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前进—逆溯",找寻构建本土化公共行政行动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8,(3):125-131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历史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断裂,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区隔,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内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活动的梳理,分析总结当时的知识精英阶层探讨宗教问题的理论背景、实践出发点、关注角度以及相关特征等,从而以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把握“宗教”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进入汉语学术界之后的知识生产与解释实践。并从社会调查的具体宗教问题入手,勾勒出知识精英阶层对中国本土宗教现象的理论生产,及其背后产生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8,(1):117-124
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理论的倾向。本文认为,社会理论有助于恢复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有助于社会工作回归其使命。本文从结构-话语、身体-行动两个维度分别讨论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及巴特勒的社会理论,并探讨了其观点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和可能运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一种行动-话语理论的构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结合中是必要而关键的。  相似文献   

6.
《学海》2020,(1):113-118
服务学习的运用能有效克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本文通过探讨服务学习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碰撞结合,通过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服务学习如何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方式进入通识教育的课程中,并取得了何种效果,从而指出服务学习作为社会工作教育通识化的途径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7,(2)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我国司法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与少年司法机关合作,通过专业服务实现少年犯罪预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实务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对于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的合作而言,理念一致是双方合作的先决条件,司法实践的需要是双方合作的动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可能。正是这些基础条件的具备,才使社会工作和少年司法从关系亲和到真正互动,并促成了双方真正的牵手与合作。然而,国内各地开展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进程不尽一致,实践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理念与制度层面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工作和少年司法的理念与制度进行梳理,分析二者合作的政策基础以及产生实践困境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开展合作的政策可行性,以便为国内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的脉络里,作为草原生活者的牧民背负着草原破坏者的标签并处于边缘化的失语地位.本文认为干旱区、半干旱区草原作为气候变异率高、自然资源极不确定的非平衡生态系统,"专家技术知识体系"对其管理并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以与"不确定性"共存为主旨的本土生态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智慧.本文结合档案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经验,重构了游牧本土生态知识作为"知识-实践一信仰"复合体的整体性涵义.游牧本土生态知识不仅是以"风险感知"为中心的"关系性"的知识分类系统和以"流动性"为中心的放牧技术,更是一套以牧民自主决策、互惠合作为基础的富于弹性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以"神圣自然"观念为基础的自觉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8,(1):125-133
围绕着社会工作面临的12项巨大挑战,本文归纳出社会工作理论界存在的四大理论争论,分别是问题为本对优势视角、技术治疗对社会干预、实证主义对解释主义、专业主义对本土经验。本文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社会工作通用整合模式并不能解决社会工作的价值使命和实务模式之间相互背离的发展趋势。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指出了学院派的理性逻辑模式和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之间分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反身实践的社会科学模式。这为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和专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思斌 《学海》2012,(1):82-89
本文以四川“5.12”地震之后社会工作进入灾区学校和开展服务的过程为例,分析了社会工作在进入由自上而下行政力量主导的学校系统所遇到的困难和过程,指出社会工作进入灾区学校是其获得实践权的过程.文章在社会空间的概念框架下,指出社会工作实践权的获得受教育系统权威人士认可、社会工作群体建构和社会空间的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文章认为,在中央18部委《意见》公布之后,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有获取实践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5):126-130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一直未能跳离"专业化-本土化"的二元实践迷思。在此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寻求专业合法性地位,但却陷入追求"专业化"而致"专业本位"的陷阱,依附"政府购买服务"体制而致"建制化"的异化现实。本文试图将"社会创新"重新带回到社会工作的实践内核,讨论追求公共性构筑的社会创新理念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同构与契合,并以此为我国当代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7,(2):136-140
通过对历史的纵深考察,不难发现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体现出较明显的同源互构特征。然而,从当代实践来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发展呈现出理论分殊与现实分野的结构性张力,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本文认为,公益慈善应该更注重专业性、社会性以及道德属性的回归,而社会工作需要重拾其社会与公共属性以及倡导一种本土智识引领下的创新的、科学的公益慈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重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关系,并将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中,以实现对其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军亚 《学海》2023,(1):54-60+93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中国实践和经验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中国经验并非既有知识体系的“注脚”,或者创造性地适应于既有知识体系,而是要在学术研究的知识体系内做出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田野政治学将田野现象和经验作为知识生产或概念建构的来源,“板结社会”是源于中国经验的概念建构,在国家建构的知识体系内,是基于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所遭遇的乡村社会政治形态做出的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对于国家建构而言,国家权力穿透社会遭遇中间阻隔的一般规律赋予“板结社会”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有效性,它为20世纪上半期国家建构遭遇“内卷化”的结局提供了解释力,也为1949年后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1):144-150
缘起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由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主导、立足社区联结学校的上海联校社会工作服务不失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创新探索,其不仅增进了青少年学生的亲社会联结,而且促进了家庭、学校与社区和社会的协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亦遭遇到教育行政壁垒、社会工作标签化及社会力量挑战等困境。为可持续与创新性发展,需立足社会教育,以社会治理和家庭教育为契机寻求联校社会工作制度的突破;立足社区分类联结,重点联接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避免强嵌,选择从影响学生到影响教师和家长的策略转向。  相似文献   

15.
侯俊丹 《学海》2023,(2):116-123
本文从李安宅与早期燕京社会学之间的联系出发,呈现了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理论的价值论基础。受基督教社会福音派学说的影响,李安宅从宗教作为一种伦理信仰的维度上,看到了以融通儒教、藏地宗教和基督教来建构一个统一文明体的精神基础的可能。李安宅指出,复活儒家礼运传统的起点要以汉地知识分子从文化自觉出发,并外化于边疆的伦理行动来实现,因为边疆在“自然”观意义上提供了祛除汉地知识分子官僚习气的社会条件。此外,综合性的区域社会建设构成了李氏边疆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维度。“区域”所指涉的文明走廊地带定义了边疆社会工作的边界范围,通过建构“区域”间的社会分工交换体系,汉地和边疆实现互惠性的交往和接触。最后,本文指出了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理论对思考新时期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文化原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20,(1):119-122
社会工作的双重聚焦决定了微观实践和宏观实践的同等重要性。反思社会工作的"技术化"或"临床化"倾向,推进宏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厘清其现实和理论的脉络,西方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反观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回应中国社会面对的结构性挑战,是社会工作不可回避的宏观使命,"积极而非激进"地推动社会变革是既定政治框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而社区发展、组织建设、政策倡导和价值引领是宏观社会工作的重要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被称为“本原伦理学”,它关注人类整体伦理生活的 形而上根据,似乎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个体行动的道德根据等伦理论题不以为意 。然而,由此得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完全不关注伦理行动者的个体实践,或者直 接断定伽达默尔拒绝将伦理意涵赋予“孤独的个体存在”,不仅失之于简单粗暴,亦缺乏一 种对伽达默尔伦理思想进行辩证综合考量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理解的理智耐 心。至少我们在伽达默尔的短文《科学与公众》中看到了一种例外。在这篇短文中,伽达默 尔通过分析技术化时代科学的话语霸权及其控制效应,揭示了现代权力格局下学者自主性研 究缺失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学者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伽达默尔将这种伦理困境归咎于 现 代规范伦理学,指责规范伦理学用普遍规则规训个体行动,在行动理由问题上饰智矜愚,不 了解活生生的日常经验作为行动理由更具有原初的本根性。为此,伽达默尔要求接榫亚里士 多德实践智慧与诠释学以拔丁抽楔,走出规范伦理学迷津,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伦理 困境。  相似文献   

18.
陈劲松 《学海》2013,(4):88-94
近年来,发生在一些地方、关涉灵性的实践活动,实际上陷入了各种误区。这表明,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中的个体成长来说,一方面是日常生活中大众对灵性资源的极端渴求,另一方面则是灵性资源的极其匮乏。灵性视角及其实践,是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领域中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作为积极介入生活实践的社会工作,应当在当代中国社会追逐灵性的"实践误区"中,发挥专业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莉娅 《学海》2012,(1):94-102
在不同的国家及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的学生服务机制是有差异的.在我国的中小学校,目前实施的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机制,它由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及后勤保障服务等六大系统构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校学生服务机制,为学校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这套学生工作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它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与服务理念的差异、学校任务为本与学生需要为本的差异、工作的问题视角与优势取向的差异、服务的控制管束与授权增能的差异、工作者的独立作战与团队合作的差异、更多关注意识形态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中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以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为例,提出在现有学校服务体系中嵌入社会工作的战略及策略: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组建学校社会工作科际团队,明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职责;责成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向学校教职员工传达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理念、功能及助人方法,帮助学校人员了解、接纳认同社会工作.对合作团队的成员进行参与式的系列培训,培养本土社工.  相似文献   

20.
何珊君 《学海》2007,(2):129-136
非政治公共领域是本人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本土概念,通过非政治公共领域主体与法律秩序之间二种不同形式的行动实践剖析,揭示非政治公共领域主体是如何通过行动实践促使社会结构变迁和转型的,从而在微观层次探索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之潜在动因。同时,通过这二种形式的行动实践的微观分析,试图对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做出新时代的解读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