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姚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05-105
一、引言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两位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80年代共同创立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由此,目的论对翻译过程提出的三项基本规则中,将“目的规则”作为翻译的首要规则。“目的规则”强调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目的进一步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文本从来不是一个封闭自足和凝固不变的存在,而是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传统作者论时期,文本对于它的接受者而言,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存在;在现代,随着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出现,读者地位得以提高,文本对于它的接受者而言,是一种主动的意义阐释对象.在读者的阅读范式转型下,当代批评实践强调文本意义是由读者生产而不是由作者准备好的现成品,从而在对语言结构的认识中重构文本的诗性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ormati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when mercy seasons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5.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论和诗作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英美诗歌,而且也对中国的现代诗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将就顾子欣翻译的《咏水仙》中文译本从文本类型,语言基调,功能意图等角度做翻译批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模式,分析电影译名的文本类型、语言要素、非语言要素,以及是否具有特殊功能,并依据这一思路赏析中英电影译名,体会到翻译之难。  相似文献   

7.
佛经文本崇拜的表现形式形形色色,其所关涉的因缘也是深刻而复杂。圣人崇拜、学而优则仕、宗教信仰等是其发生的主流因缘。而这因缘的追溯,又牵涉到中印文化的分别,以及儒、佛、道、民间习俗甚至世俗权力等多因素的互动。实质上,佛经文本崇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觉而非仅仅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陈红敏  莫雷  冷英 《心理科学》2005,28(2):491-493
文章对文本阅读中概念提取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虽然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都力图揭示文本阅读中概念提取的信息加工机制。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文本阅读中概念提取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文本类型、文本中心确定方式和抑制是主要因素。其中,文本中心确定方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是文本阅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多年以前研究者就提出的再认双加工模型,该问题研究的主要范式有记得-知道范式、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研究中经常结合使用。当前,研究者使用最新的研究范式对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已经初步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志丹  侯惠勤 《学海》2007,1(4):67-72
文本研究是马克思著作研究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基础方法.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是推进马克思文本研究,把握马克思本真精神的前提.当前马克思文本研究存在三大方法,分别是考据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前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应用空间,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创造性地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入马克思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于翻译本质的思考是从事翻译工作不可逃避的问题,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就无法对其深入了解,在对待翻译工作时就无法总结分析,形成个人见解,翻译也就会成为留于表面的文字游戏。对翻译的本质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可取之处。翻译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行为,对翻译本质的思考应该从人入手,因此文章观点是翻译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转换语言的技艺。同时,翻译不是客观的文本之间的转换,没有任何译本称得上真正完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翻译。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政治性——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个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羽佳 《现代哲学》2007,1(2):33-38
在马克思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本土化的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思想就作为一种陌生化的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的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的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的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思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的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的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作为一种政治的修辞学,翻译其实是一种面对读者的再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康德<启蒙之我见>的英译本以其普世性、严肃性、抽象性、逻辑性、思辨性为显著特征,但其汉译本中,这些特点不但未得到体现,有些地方语义表达也显得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本文以实例分析为手段总结了造成误译、错译的原因;结合哲学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翻译特点,比较与其它文体翻译的异同,从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阐明观点,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现代解释学以其独特视角开启文本研究大门之后,文本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不过,随着围绕各种具体文本而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文本研究并非铁板一块。从研究者与文本互动的角度来看,文本研究实际上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文本阅读、文本分析与文本延展。表面看来,上述  相似文献   

15.
王瑞明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3):272-279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虽然当前研究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存在着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这三种理论争议。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种理论争议的主要观点和实验证据,特别是重点分析了三种理论争议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雷  曾庆 《心理科学》2005,28(1):2-5
研究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模式。实验1探讨被试在阅读分为两个故事的每篇材料时,后面故事的信息能否通过共振激活前面故事的信息;实验2进一步验证读者是否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一个文本来阅读。结果表明,被试是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两个文本来阅读,并且阅读后一个故事时可以跨文本激活前一个故事的信息。本研究证实了跨文本的共振激活,深化了O’brien等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冯建新  乔瑞  李茜  潘婷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2,35(5):1054-1059
通过三个实验分析比较同一篇文本前后两次阅读过程中每个句子的阅读时间,探讨汉语文本阅读中的重复获益效应。结果发现(1)汉语文本阅读中存在重复获益效应,并且被试倾向于对没有标题的文章命名;(2)产生重复获益效应的重要因素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情境模型;(3)当前后两篇文本的情境内容高度相关时,主要是情节重复效应影响文本阅读,当情境内容低相关时,抽象重复效应将影响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文和合本圣经出版九十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宗教所基督教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5-7日在四川大学举办了"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经典与诠释"国际研讨会。这次受邀参会的学者有三十多位,共提交论文三十三篇,分七组进行讨论。研讨会以圣经文本为中心,对圣经在汉语语境中的翻译、传承、理解与诠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2025-2039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