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在19世纪20年代初,西方宗教、文化、科技等逐渐涌入我国,我国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一条促使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画改良运动由此产生。康有为最先提出中国画改良问题,成为促进中国画现代化转变的主要推动人物,另外陈独秀、徐悲鸿等人掀起了一阵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中国画在西方美术技巧与形式的冲击下,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生转变。基于此,文章将对中国画的改良与现代化转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此过程中有些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落后了,远远不及西方的油画具有观赏性。这种说法有一些偏颇,西方油画较为注重造型与结构,画面的立体感较强,中国画有自身的特点,具备优秀的审美文化,文章基于此对中国画的构图和意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了更好地进行论述,文章首先阐释了中国画的概念,分析了中国画的构图,再对中国画的意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正>面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面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趋向,我们有必要从当代美术研究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当代美术研究本身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在反思中寻求中国画发展的话语体系、理论基石与最终出路。最后,我们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平 《美与时代》2023,(8):15-17
相比古代美术,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不管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品类与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该时期的中国美术具有新旧交替和中西交融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我国美术与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画的内涵入手,讨论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分析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指出论争从宏观性命题向微观性命题的转化,并就中国绘画现代化发展进行思考,表达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富有传统意义的色彩国家,从中国画诞生以来就一直秉承着传统中国的审美原则,并根据这样的审美原则产生了自己特有的色彩观和施色的方法。由于受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熏陶,在漫长的时间内中国画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理念不同,他们对于绘画艺术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中国画色彩偏向于内在的意向性,而西方的色彩则偏向于用绘画外在的东西表达作者的思想,将中西方的绘画色彩理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绘画色彩审美观相较于西方具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特征。根据我国中国画的色彩探究以及现代审美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意义进行思考,集中对传统中国画色彩以及当今时代审美下的中国画色彩发展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对中国画色彩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写意性表现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精髓和核心,中国画重在表意,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其与西方绘画的重写实、模仿、强调客观存在截然不同,这种写意性不仅表现在物象本质,更重要的是文化、思维、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画论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伴随着中国哲学文化、书画同源理论和时代意义而逐步完善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值心理问题高发期,抑郁症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的患病率上升有直接关系。社会因素有:社会大环境与中国的经济转型,东西方民族心理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的不同认知,计划生育政策的消极效应等。社会应根据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渊源很深,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整个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与中国哲学水乳交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哲学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从中国画中能够看出中国哲学的的发展趋势,那些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哲学和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9.
周锐 《美与时代》2016,(9):34-35
油画作为一门古老的西方艺术,自明朝起传入我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与东方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艺术家通过对中国画元素进行大胆借鉴,使油画具有浓郁的东方神韵,并且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特色的艺术体系,即中国油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带给中国社会的是各方面的巨大进步,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所形成的历史机遇,推动着文化事业空前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以来,解除了极左思想路线的束缚,中国画恢复了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态势。虽然涌进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带来冲击和压力,曾有人预言古老的中国画将穷途末路,将被西方现代艺术的大潮所吞没。但30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画的道路越走越宽。其间,虽然难免曲折,也决不平坦。但是,在不长的时段内,中国画界生机勃勃,新作涌现,新人成长,市场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除绘画本身外还包含诗词、书法和印章,这些元素构成了中国画的显著特点。中国字,最早是来源于画的象形字,以画达意。故字或画,多少都含有诗意,皆离不开意境。传统中国画丰富的精神内涵、审美理念和思维特点体现了中国画文学性的主要内容。诗词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分支,其文学性作为中国画的养分使中国画成为一朵生命力旺盛、永不凋落的独秀之花。文章以古代诗词和中国画间的相互交融为主题,来逐一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手法的涌入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与形式,影响了中国画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理念,这些革新直接反馈在画面当中,体现在对不同构成元素的学习和发展当中。在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中国画不仅应当传承传统精神文化精髓,还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能够极大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维度,丰富其对不同题材的表达和呈现。只有勇于创新、勇于学习,才能够使中国画一直走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前端,使中国文化永远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 (熟人 )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 ,强调的是伦理性 ;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 ,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 ,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 ,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 ,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实现传统伦理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窦炎国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进入了当代转型期,不仅劳动生产方式和社会利益关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上层建筑领域也将进行必不可少的改革,这些均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面临着更为深刻的转型。应该说,中国古...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新的文化交流和国际化的趋势,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将以史无前例的丰富内容和坚定自信的姿态去迎接意识形态前沿的冲击。多元格局形成的趋势,促使中国画必须在国际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又能被国际化社会所接受的形式。保持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大胆地对中国画进行实验,加强中国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既要保留纯粹的审美精神、宇宙观文化哲学,提高中国画的现代韵味,又要在中两交流中兼容并蓄,并注重拉开与西方艺术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记载着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国画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并且中国画也具备着特殊的文艺理论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内容,它是遵循了我国传统文化特点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现今我国中国画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技能的教学,却欠缺良好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注重画面的美感,却完全忽视了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所以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一定要将文化特点融入到教学中,有效地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提升中国画中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崇尚意境是对文化的最大关怀。较之东方古典绘画美中笔墨渲染的"境生象外",西方更在乎透视现象显现出的理智科学、如同"镜像"般的真实。选以文人画中"雪中芭蕉"的争议大抵都是关乎西方绘画中遵循自然原则来剖析进而深入探讨这就是中国画所崇尚的意境并非是西方绘画用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影响后来隐士"士者情结"甚至是整个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的不自觉构成,所以中国画崇尚意境对东方文化文化价值也是值得我们自此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立足于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流的背景,思考着中国画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为中国画寻找出路和良方。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担忧中国画的衰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衰弱的纠结,源自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弃绝的焦虑。  相似文献   

19.
上古时代,美术指石器时期之后至形成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之前的美术,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形成的开端,处于中国艺术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艺术主要表现在岩画、陶器、青铜器等之上。与西方古典艺术追求科学严谨及完美的人体塑造不同的是,上古时期的中国美术表现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抽象写意性,且越往后发展意象性越明显。上古时期的艺术特性为后来中国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画的写意性与当时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前半期,徐悲鸿与林风眠对我国现代美术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意义。由于徐悲鸿先生与林风眠先生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探索都大相径庭,因此其中国画的艺术创造道路也截然不同,对中国画的改良也有很大区别。徐悲鸿先生将西方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结合,改变其因循守旧之风,开辟了中国画写实主义表现路线;林风眠先生则将西方现代派中表现主义的色彩与构成元素利用起来,大力改革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通过比较两者对中国画的改良,以期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