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德国古典哲学大致可算作哲学史中异口同声对哲学提出如下要求的最后一个时代:哲学能够而且必须以体系的形式加以阐明.彼时所提出的以体系为形式的要求缘起于此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是科学,因而必须以体系为形式加以阐明.倘不具备体系之形式,自然无法要求其成为科学.一种科学需要--根据当时的理解--体系为之形式,因为,只有这一形式才能满足科学性以之为根本的双重要求:诸主题的内容必须有内在的关联,而此种关联不得如虚构作品中那样像是浮在半空,而是必须以明确的原则为根据.  相似文献   

2.
3.
学界对黑格尔哲学导论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围绕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至今尚未达成共识。随着耶拿文献群考据工作的完成,对此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面向。黑格尔在1801—1802年《哲学导论》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两部讲义中,首次提出哲学导论之必要性问题,并把导论任务落实在逻辑学中,直至1805—1806年关于现象学的构思才打断了这一做法。本文将研究起点回溯到黑格尔耶拿手稿中的最初导论立场,阐明哲学导论由逻辑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看待哲学全书与精神现象学之间体系关联性的开放性视角。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既不是单纯的思维工具,也不是哲学家神秘的观念游戏,而是西方哲学史上传之久远的"逻各斯"概念与"思有同一"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结晶。由于它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核心,又涉及西方形而上学史上许多艰深的问题,因而颇不易把握,在研读时须遵循一定的路径。本文从《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和《逻辑学》开篇的若干论述出发,探究《逻辑学》的起点;继而分别以"存在""反思"和"推论"三个范畴为切入点,通过对全书结构的梳理表明,该书在"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个层面上分别以越来越具有思辨性的三种不同方式,遵循了概念与事情本身两者同步进展的模式,尤其不可忽略"事情本身的自我展露"这条"暗线";最后简要讨论《逻辑学》与其他体系著作的关联问题,认为只有在充分尊重两类著作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双方良性的互镜关系。  相似文献   

5.
赵林 《现代哲学》2001,(4):93-96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的经验科学”虽然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导言或开端,概念运动在这里虽然还只是表现为经验的意识形态运动或精神的现象过程,而不是表现为绝对理念的抽象的逻辑运动——外化或异化——异化的扬弃和无限地返回自身的整个三段式发展过程,但是思辨的概念体系在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逻辑学绝不是无现实意义的诡辩,它不仅具有古希腊辩证法的思想来源,而且将之提升为一种现代逻辑,可被视为自身规定的奠基性哲学方案,并且为现代自由概念建立了基础。逻辑学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三者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概念论才是黑格尔逻辑学的重心和最深层的领域,可以说是逻辑真理的策源地,有必要在当代哲学语境下重新解读。文章首先考察作为逻辑学核心与密码的"概念自身",然后重构概念论中从概念通向理念的逻辑理路,最后探讨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绝对统一之理念的逻辑结构及其向自然领域的过渡,以此来革新研究界对黑格尔概念论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倪剑青 《哲学研究》2012,(11):70-77,129
##正##黑格尔哲学将自己标识为绝对唯心主义,而"绝对"概念乃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绝对"这个概念并未得到过真正的澄清。不仅黑格尔本人对此语焉不详,而且他似乎有意避免对"绝对"这个最为关键的概念作出清晰的说明。这样做可以被认为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没有一种说明能够让自己达到绝对的高度与深度。(参见海德格尔,第135-136页)但对研究者而言,则有不可推卸的责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哲学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体系时期,中学时代黑格尔已有从哲学上来研究历史的想法,他在耶拿初期把世界历史放在绝对精神的结尾,又在《精神现象学》中呈现出一个精神认识自身的历史性的进程,为世界历史哲学的提出做了准备;第二个阶段是体系时期,他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中把世界历史放在客观精神的结尾,并确定了世界历史哲学的基本思路;第三个阶段是开设世界历史哲学课程后,黑格尔对世界历史哲学的丰富阐释溢出了哲学体系的框架,成为了对客观精神的历史性重述,并与《精神现象学》一起构成了黑格尔历史性思想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作为后康德计划,证明不存在“给定的”对象,意识已涉及自我意识,而理性的现代性权威导致精神危机;生命过去的那些表现方式削弱了它们关于价值和忠诚的主张;碎片化世界表明“优美的灵魂”成了“道德世界观”的沉默的代言人。因此藉着新发现的哲学见解,黑格尔赋予他最早关注的应认作现代宗教的东西完美的声音。“绝对知识”在于历史化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体现在《精神现象学》将现代性看作人类自己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道教涂炭斋法是一种古老的道教仪式,在历史上曾经流行了数百年之久。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对这一古老斋仪的渊源、形成及流变作了初步探讨。并指出涂炭斋法起源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其流变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其原始的成份,而最终消融于其它斋仪之中。  相似文献   

14.
15.
以中国罪犯为被试,对Hare精神病态量表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罪犯精神病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的Hare精神病态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犯罪次数是影响罪犯精神病态得分的重要因素。20-29岁年龄组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30-38岁年龄组;文化程度高的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低于文化程度低的罪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罪犯精神病态得分最低;未婚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和离异的罪犯;累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初犯。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以Sarasvathy提出的效果决策逻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决策逻辑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共访谈28名成功创业者,并借助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效果逻辑是一个5维结构,包含资源导向、变通性、利用偶然因素、战略联盟、可承受损失。成功的创业者和新兴领域的初创业者都更倾向于效果逻辑;在相对确定的创业领域,初创业者更倾向于因果逻辑。本研究启示是创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潜在创业者的效果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8.
19.
A Note on Binary Inductive Logic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We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over languages containing binary relations and outline a way of interpreting and constructing a class of probability functions on the sentences of such a language. Some principles of inductive reasoning satisfied by these probability functions are discussed, leading in turn to a representation theorem for a more general class of probability functions satisfying these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20.
de Rijke  Maarten 《Studia Logica》2000,64(2):271-283
We introduce a notion of bisimulation for graded modal logic. Using this notion, the model theory of graded modal logic can be developed in a uniform manner. We illustrate this by establishing the finite model property and proving invariance and definability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