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先秦儒道死亡思想各有特点。在对待死亡态度上 ,儒家重生轻死 ,对死亡存而不论 ;道家则由反对悦生恶死 ,进而歌颂、赞美死亡。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上 ,儒家认为死由命定 ,是天意的体现 ;道家则认为死是气聚气散的结果 ;同时二者又都认为死亡本质上是一种安息。在对待死亡价值问题上 ,儒家强调把死亡落实到道德价值的开拓上 ;而道家则坚决反对给死亡以价值判断 ,强调避死全身才是人生之根本。在超越死亡的途径上 ,儒家认为只要生活充实 ,为理想而奋斗 ,创造了某种永恒之物 ,便可超越死亡 ;而道家则强调通过“心斋”“坐忘” ,达到与大道合一 ,从而实现死而不亡  相似文献   

2.
丧礼"禁乐"是周代主导性的制度规范和文化现象,不同于其他典礼中大多礼乐不离的情况。从礼乐相济的角度探讨儒家哲学已蔚为大观,而对丧礼中"有礼无乐"的哲学探讨则付诸阙如。丧礼"禁乐"彰显了儒家既生死有别,又生死一如的"既仁且智"的生死观。同时,它还显明了性情论视域下"乐者乐也"以及从形上层面为其确立根据的"乐从和"的观念。而天地阴阳的宇宙论视域下礼乐在相互对待中的性质差异,则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把握丧礼"禁乐"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哲学内涵,对进一步理解儒家生死观和礼乐的差异关系,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阎续瑞 《学海》2003,47(4):153-157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先秦、两汉的许多文人以不同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到了魏晋时代 ,人的生死问题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魏晋文人的生死观形形色色 ,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或炼丹吃药追求长生、或发愤努力冀望建功立业以成就此生 ,或沉湎于酒而放浪形骸以忘却生死、或信佛而寄希望于来生 ,陶渊明则在自然田园中真正超越生死、达到委运任化的境界。以上种种生死观形成原因颇为复杂 ,除了时代、社会等原因外 ,儒、道、佛、玄诸思想对魏晋文人的不同影响亦不容忽视 ,而个人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的不同也是影响其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但是魏晋文人无论执著于此生还是超脱了生死 ,其内在实质皆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询与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生死话旅途     
生死是大事,是自然规律,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死观似应属文化范畴。“视死如归”与“贪生怕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好死不如赖活着”表达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者的生死观,莫子先生这篇短文是切身的体会,是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生死观。在本特辑中也算当代佛教文化的一个内容吧!(田言)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人生旅途的终点是死吗?这个问题历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一世论,那么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便是当然的答案;二、二世论,生命结束后,灵魂升上天堂,或者下到地狱,那么死显然并非终点,而是永生(生在幸福或…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人类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一样,在其发展中形成死亡禁忌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悦生恶死”的观念已经积淀到国人的死亡心理中;先秦儒家则承接传统以生观死,形成“重生轻死”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死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是如此。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已把“反省”,“以己度人”的思想发展到高度,而这些思想正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对此,我已在拙作《试论先秦儒家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中谈及,现在试问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自我意识问题的看法怎样呢  相似文献   

7.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论语》的“先进”篇有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这段话常被近代学者所引用而且判定为孔子坚持事人而不事鬼 ,知生而不知死的铁证。既然儒家的“创始者”突出人事和生命世界而忽视鬼神与死亡论域 ,儒家价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取法“先王之道”,心怀“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推崇“尧舜禅让”的政治制度,执掌和传承着夏商周三代因损益而“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但是,礼崩乐坏的现实与他们心怀的崇高理想落差巨大,故而先秦儒家一直处于无法实现理想的政治焦虑当中,而这种焦虑也表现在他们对于使用语言表达见解的方式和态度上。在“百家异说”、“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下,孔子、孟子恰恰对于言辞辩论保持着谨慎态度,到了荀子则开始转变了对待言语的这种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11.
郑晓江 《学海》2006,(2):146-153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之形上本体,又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这不仅为儒者之积极入世、道德践履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从本根上确立了儒式的生死观。本文从对周敦颐生死思想的探讨进而对儒家的生死哲学进行反省,以期推动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宗教现象学     
宗教现象学(荷兰)范·德·莱乌1.现象学是对现象的系统论述,而宗教是一种逃避我们观察的终极体验,一种在其本质上是,并且仍将是隐蔽的启示。可是,我将怎样对待如此总是逃避和隐蔽的东西呢?我怎样能在没有现象的时候继续谈论现象学呢?我到底应该怎样来指称“宗教...  相似文献   

13.
论伊斯兰的生死观黄义全伊斯兰教是两世兼重的宗教,认为今世是来世的播种、耕耘之场所;人的寿数是由真主决定的,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必然结果,生与死都在真主的掌握之中,即使是倾人类之全力也休想改变丝毫。真主说:“你们原是死的,而他以生命赋予你们,然后使你...  相似文献   

14.
儒、道生死观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岸的永恒”是儒、道生死观的合命题。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用彼岸世界的永恒性弥补此岸现实人生的有限性,导致宗教,而中国的儒道则不然。儒家和道家对于死都坦然处之,但推论则不相同。儒家把理性个体自我融入群体“自我”,用德行、功业克服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道家则是用否定的方法,探寻自我的解放,一旦重返生命的本真状态,与道同一,生命自我就有了永恒归宿,获得了最高价值。儒、道获得永恒的途径也于印度和西方不同,只须在现实人生中获得,但两家又有“伪世”与“游世”的差异。儒、道生死观使中国人没有沉湎宗教的迷狂,甚至中国佛教也受到影响而具有此岸性。这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也导致了疏异科学,鄙夷感性而高扬理性,轻视物的价值和逻辑实证。  相似文献   

15.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他在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道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今天读来对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杜光庭在总结前人的形神观的基础上,运用“道气”的概念来说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得道则生,失道则死。他说:“有形之物,有情无情之众,禀冲和道气则生,失冲和道气则死也。”①就人而言,人禀道受气、得俱形神,也就具有了现实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要求人们在面对必死的结局时,更应该埋首于现世生活,专注于伦理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实践活动,从而通过立下不朽的功勋,成为世人的楷模,以及撰写出伟大的著作名垂千古,从精神上超越死亡。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通过观“死”而为人生充上巨大的动力与冲力的生死智慧。中国古代的佛家则不然;佛学完全沟通了“生”与“死”,要求人们完全弃绝只有一生一死的认识,这样,人之“生”就成了生生死死“轮回”之中的“中介”,人们亦永受苦难。因此,人在必死的结局胁迫下,决不应该孜孜于事功的获取和死后留名,相反,应该窒…  相似文献   

17.
<正>生命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死观是生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未知生,焉知死",主张将死亡视为一种归宿而泰然处之。缺乏对死亡意义的探寻,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死亡对人的生命所具有的终极关怀意义。这种生死观导致中国人长期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缺乏对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个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多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没有不探究人生问题的,也没有不为统治者设计治人方案的。为了治人不能不对人进行深入考察,这种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研究,便构成一门单独的学说,这就是入学。由于各家对人本身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力主其说,自立门户,于是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学派。孔子主“仁”,墨子重“兼爱”、“相利”,老子尚“柔弱胜刚强”,杨朱倡“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唯我主张。不过,无论是墨家,还是道家,或是名家、法家,都没有儒家对人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 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人无论是在面对自己的即将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时,都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死亡态度.先秦时期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诸子各家在对待死亡上也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儒家是哀伤和理性,道家是顺化与旷达,墨家是轻生重死,法家是冷酷刻薄,他们的死亡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