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人们的意识最后堕落到只有感觉才能认识事物的地步,圣言甘愿自己成为肉体,目的是,他作为一个人,以他自己的存在处于人们的感官之中,通过他的行动转变人们的意识,而他的行动所表现的他不  相似文献   

2.
因此,没有什么可害怕的。现在众人的救世主为我们的利益而死,信基督的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的死亡,而是完成了法律的要求,惩罚结束了,因复活的圣宠,腐朽被除掉了,我们在天主给每一个人的美好时光中扔掉了必死的肉体,获得了复活。就好像种子在土壤中,经过籽粒的腐朽而蒙生。就像它们一样,我们也要再复活。死  相似文献   

3.
克里希那穆提的死亡观新颖独特,曾在世界各式人等中产生巨大震撼。他认为,死不仅是可感、可触、不可怕的,而且是精彩非凡的;死就是生,死就是爱,死就是绝对孤独,死就是摆脱一切。他的演讲既令人为之倾倒,也让人疑窦丛生:死亡真相果真如此吗?活着能够体验死亡吗?假想能够替代事实吗?新的不是源自旧的吗?观察能不引起思考吗?人们尊克先生为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宣称思想有害、信仰无益和教育无用,这是他死亡观的要害。  相似文献   

4.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人们对死亡的共识,但对于死亡意义的阐释在不同宗教中却各不相同。卡尔·拉纳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德国天主教神学家,从基督信仰方面对死亡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本文简要梳理了拉纳对于死亡的几个主要观点:他不仅对传统基督信仰中死亡、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人作为整体的存在,而且首次提出了死亡是向上帝的全面开放,是人整个生命的圆满事件;最终突出了在基督信仰之内与耶稣基督同死同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岫峰 《中国道教》2000,(5):43-44,52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完整地展现了老子的生死观。“死而不亡者寿”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精辟地概括了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这一理论的提出 ,涉及到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观的重大问题。“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 (见王弼注《道德经》)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 ,不可能长生不老 ,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消失了 ,而他的学说 ,他的思想 ,他的精神 ,都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讲 ,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转引自陈国庆、张爱东注释《道德经》)笔者赞同这一…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 创世和堕落 第一节 天主的圣言就是天主,因为是这圣言创造了天地万物,世上一切受造物,也都  相似文献   

7.
第一端死亡是确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普遍规律。人生下来一定有一天要死,这句话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后果。死亡是分离,死亡就是同财产、荣誉、欢乐、职位、亲友、事业等人世的一切事物完全分离。对人类社会来说,死亡是一种毁灭;一个人死了、他对于世界没有份了,不能再参加任何活动了;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不久人们再也不思念他了。谁若认真地观察、研究、思考一下,这的确是使人胆颤心惊的。人的本性对死亡都有反感,因此千方百计拒绝死亡。可是这一切,同死亡的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5,(6):1-1
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 主同在。万物是借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 (若1:1-5)  相似文献   

9.
"尸解"是道教的重要信仰之一。通过分析修道人尸解成仙的身体表征及变化,将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的尸解故事重新分为"肉体死亡,灵魂飞升"和"肉体不死,蜕而成仙"两大类。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学、人类学、美学三重维度解读这两类故事背后的道教信仰、原始思维和美学意义,同时论证道教思想对原始信仰的传承、修正及创新。  相似文献   

10.
言行一致     
“你们应按这圣言来实行,不要只听,自己欺骗自己。”(雅1:22)雅各伯宗徒以自己真实的行动回应了圣言的召唤,并最终为这圣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一个蒙天主召唤的人,都是他所喜爱的。我们不能够只接受主的祝福而不设法回报他,这要求我们该以实际的行动来回应。为了不让我们的眼盲目,主基督亲口交给了自己的门徒一份向主祈祷的经文——主祷文。  相似文献   

11.
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天主造人,原为使人在世经受考验,功德圆满后,进入天国,永享天主的福乐,故人可能不死。即死,死亡也不是痛苦的诀别,而是幸福的门户,导向永生永福的通道。可是,一经元祖逆命犯罪,死亡便成为原罪可怕的惩罚,是一个风险三岔口,引善人升天堂,驱恶人下地狱。由于结局的迥异,死有善恶之分。圣母得天独厚,始孕无玷,不受原罪之累,可免一死,但为肖似耶稣,甘愿接受死亡的常律,当然她的死是由于爱,无病无痛的,真正安眠于主。另外圣母是天主之母,怀孕哺乳过耶稣,天主不能让圣母长眠地下,尤其她的肉体曾为主耶稣作出极大的贡献。当主忍受过“致命者母后”的剧苦,按情理,天主要论功定赏,提前让她的肉身复活,与灵魂重新结合后,升  相似文献   

12.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境界     
生命是什么?对人而言,人的生命就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肉体是有形可见的,因此在芸芸众生中,可辨别那一个是“自己”;灵魂是看不见的,但灵魂会思考,当思考到灵魂的施予者———上主时,才真正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死亡又是什么?信仰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就是灵...  相似文献   

14.
尽管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不少人对于“死亡”,仍不免怀有恐怖,生出苦恼。然而佛教对“死”的价值判断,却另外给“死”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含意。对于佛教徒来说,涅槃寂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脱生死的精神状态。郭沫若曾作名诗《凤凰涅槃》,赞美的正是那样一种辉煌的境界。按照佛教理论,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也是两大苦,生与死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生是精神依附肉体而生长发育的过程,死则是精神离逝、肉体消灭的过程。死是生的前提,死后将重生,而又生便又有死,如此循环不已……也许由于对“死亡”的解释别开蹊径,有如此的信念,所以“死”对于佛教徒来说,不再恐惧、不再严峻、不再沉重、不再灰暗。它是这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片断,是回归自然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他们安祥地迎接死神到来。他们从容地等待涅槃寂静……对于活佛的涅槃,藏传佛教除全辕哀悼、举行盛大诵经超度仪式外,还举行诵经祈祷,祈祷大师功德圆满,祈祷他的灵魂早日附着于另一肉体——他的灵童早日转世。这便是“回向”,即虽然功德圆满,却依然重返人间,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再宣佛音。  相似文献   

15.
圣言的诠释     
《天风》2009,(7):66-66
<正>《圣言的诠释》是汪维藩教授多年来对圣经诠释学的研究成果,汪老师(大家喜欢这样称呼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牧者,与他接触的人,很难不被他对上帝的执着和对教会的深情所感动。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一睹他丰富的内心与学识。  相似文献   

16.
紫晶 《天风》2016,(4):44-46
正耶稣生,福音大剧开始;耶稣死,福音大剧高潮;不是剧终,没有剧终,因他复活,直活到永永远远。基督生平,跌宕起伏。生即为死,向死而生。生下来就为受苦,受死在十字架上,是他的人生使命。十字架,也就成了他人生的聚焦点。神使髑髅复生,神使腐朽化为神奇,神使咒诅成了祝福,神使十架变为荣耀。  相似文献   

17.
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大地;圣言的光辉照耀在心底。双手捧握着天主的圣言,我的内心被慈爱包围。这部来自天主的经典,处处流溢着活水的江河。翻开她,你会见到许多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节以及可歌可泣的他和她。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真实的女性——天主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相似文献   

18.
尸解是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与养生类方技不同,它有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方式。这一特点导致汉人对尸解思想缘起的认识发生混乱。事实上,尸解是在战国时期死后复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方仙道的"形解销化"方术也有一定关联。战国的死后复生思想糅合了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观念,这一特征成为尸解在汉代及其后出现多种发生形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耶稣复活     
“耶稣基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应在新生活中度生。”(罗马书六,4) 一、耶稣基督埋葬坟墓,并不是为长久留下去的。吾主耶稣所以甘心情愿忍受死亡,是为以后克胜死亡,使死亡服从他的命令。今天我们欢度耶稣复活大瞻礼,在这个奥迹上我们应当特别提及的,就是吾主耶稣是因他天主圣子全能的力量自己复活的。吾主耶稣原是不受死亡约束的;他愿意死,就死;他愿意怎样死,就怎样死;他死后,也完全有能力在他预定的时间摆脱死亡的羁绊。他复活自己同复活他人有  相似文献   

20.
关注生命     
徐蕙照 《天风》1994,(1):38-39
生命,我是从濒临死亡边缘开始考虑的。 儿时,体弱多病,常常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想象死亡的情景,加上各种描述死亡的传说,使我对肉体通常要在生死的临界点历经万般痛楚后,走向从来没有人回头的死亡的幽谷这个事实恐惧万分。 多年之后我知道,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如果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但年轻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注意到生命与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