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江怡 《世界哲学》2004,(5):36-38
在《非理性的悖论》一文中,戴维森指出,"非理性是在理性范围之内的失败".这似乎向我们表明,非理性并非存在于理性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理性范围之内的东西.但既然是在理性之内,那么我们又如何会把它称作"非理性"呢?  相似文献   

2.
论意志软弱     
杨国荣 《哲学研究》2012,(8):98-106
考察行动与实践,常常面临意志软弱的问题。从知行关系看,意志软弱主要表现为"知其当行却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从理性与意欲的关系看,意志软弱则更多地关乎理性与意欲等之间的张力。在形而上的层面,意志软弱进而以可能性、偶然性的存在为其本体论的前提。对意志软弱的理解与应对,无法回避以上问题。一戴维森曾对意志软弱的特点作了如下概述:"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戴维森,第462页)"较佳判断"属广义的理性判断:它既不同于自发的意识,也有别于非理性的冲动,是基于反思、比较、权衡而达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论坛荟萃     
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中所出现的波折大多与理性的失范有关。它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失控,政治与权力的失范,文化发展的扭曲等多种非理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是由于理性自身的过度...  相似文献   

4.
自戴维森在 1967年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真理与意义》后, 学界把他关于真理与意义的理论称为戴维森纲领 (Davidson’sprogram)。戴维森纲领的卓越之处在于戴维森将塔斯基的约定 -T (conven tion T) 做了适当修改, 将真理理论相对于特定的语言及其使用者, 使约定 -T与意义联系起来, 为自然语言的恰当的语义学提供了一个清楚的、可检验的标准。戴维森基于“彻底解释” (radicalinter pretation) 概念提出的解释理论是戴维森纲领的重要内容, 其要旨在于说明理解 (understanding, mak ingintelligible) 一个言说者的言说行为所必须涉及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的话:在当代美国哲学中,唐纳德·戴维森是继奎因之后与普特南齐名的著名哲学家;在我国哲学界,戴维森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不仅由于他关于真和意义的理论挑起了当代语言哲学中的重大讨论,而且因为他对多元文化中的理性活动的关注,使得他被看作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2003年8月30日,戴维森不幸仙逝,使得他与中国哲学家们之间的一个被推迟了的约会成为永远的遗憾。现任教于美国的牟博是这个约会的发起人,而北京的王路和台湾的方万全则是这个约会中众多参与者的成员,他们既是戴维森的学生和朋友,更是戴维森思想的见证人。这里编发的一组文章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戴维森的深厚思想,而且真实地记录了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许科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7,30(5):1193-1195
信任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一直是信任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在对理性信任观和非理性信任观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在"有限理性"和"心智成本"的框架下,提出了信任的有限理性观点,对信任的理性观和非理性观点做一整合。  相似文献   

7.
冯玉珍:理性、非理性与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人类精神是理性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理性表现为人类超越自我有限生命,追求必然性、普遍性及永恒无限的能力,是生命的灵性之光辉。非理性体现着生命的自然欲望和冲动,表现为追求感性、具体、有限性的特性。理性和非理性是互...  相似文献   

8.
理性和非理性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实质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及其对人的意义。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及其对人的意义,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也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哲学始终都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根本课题之一。不言而喻,理性与非理性也就成为一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哲学范畴。但是,究竟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这在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和界说。这是研究和解决理性与非理性相关问题的一大障碍。认真研究和全面考察作为哲学基本范畴的理性与非理性概念,不仅对于研究和解决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及其对人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哲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人的非理性和主体性胡敏中非理性是指不受人的理性所支配的人的无意识、直觉和情感等精神因素和精神过程,它是作为人的精神因素和属性而存在的,它和理性一道共同表征着人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的非理性、理性以及自然性和社会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总体的和一般的性质,即人本论意义上的人性。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自为性和创造性,它表征的是人在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处于支配、控制和统治的地位。人的非理性是和人的理性相比较而得以规定自身的。人的理性具有自觉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征,而人的非理性则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瞬时性、非抽象性和非逻辑性等特性。以上说明,非理性和主体性分别是在不同的参照和定义域中来规定自身的含义的。然而它们又都是规定人的,都是人的特性,相互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主体性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之上,并且是它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和集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仅就人的理性、非理性因素和主体性而言,如果说人的能动性和自主自为性的发挥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那么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则主要依赖于人的非理性。在科学和艺术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总是和人的无意识、直党这样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理性和非理性之界限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华东师大哲学系童世骏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问题并不是一个现代问题。但在现代以前,这个问题主要是作为心理活动的几种类型来讨论的:柏拉图把理性同激情和欲望相区别,孟子重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都是讲理性和非理性之...  相似文献   

11.
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类主观世界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它的内隐性和个体化特征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现代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基本倾向于:一是把它作为理性的补充,尤其表现在哲学认识论领域的研究中;一是把它作为同理性相对立的因素,这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表现尤甚。如何在尊重非理性因素的“独立品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1.对宽容原则的解释 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宽容原则认为,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他们是理性的存在,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只有明确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的选择,才被认为是理性的选择。而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心理或行为,如同情心理或行为,则因其与自利不相容而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森通过分析同情心理或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因素,反驳了将理性仅限于自利心理或行为的狭隘认识,为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理论在利己与利他、经济理性与道德情感上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为弥合社会科学领域的"斯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道德判断的理性加工与非理性加工展开。已有神经影像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包含非理性加工,但是否包含理性加工仍存争议。当道德判断视为类属概念时,研究倾向支持道德判断的非理性加工;当视为类似记忆的连续体时,倾向支持理性与非理性的双加工。研究还显示,个体进行风险回避的道德判断时多是基于行动的非理性判断;进行奖赏趋近道德判断时多是基于意图的非理性判断。未来研究应完善实验设计,在整合检测技术基础上,对亲社会道德判断和反社会道德判断及基于客观和主观损益的判断加工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抽象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抽象对立复旦大学吴晓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隔绝,是当今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情形和问题,因而也是思想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这种分离隔绝,在今天往往采取着尖锐对立的形式,以致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疏远和矛盾,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较早的...  相似文献   

16.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相似文献   

17.
爱情哲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地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1)爱情的生活实践;(2)与爱情相关的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3)文学艺术对爱情所作的深刻描绘和提出的一些精辟见解。 爱情哲学的基本问题总以其独特的方式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的诸多矛盾。其中本能的、生理的、社会文化的、道德审美的种种要素矛盾地纠集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使得爱情既是非理性的本能的冲动,又是理性的合理的节制;既是非理性的自私,又是理性的自觉;既是非理性的自利和残忍,又是  相似文献   

18.
非理性"哲学范畴的内涵及二重性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非理性”范畴内涵的确定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应是对意识、行为主体中种种非理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既包括未经大脑的主体行为,也包括虽经大脑,但未被主体自觉意识的精神现象和主体行为。具体说来,“非理性”哲学范畴的丰富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其一,就人类精神整体而言,“非理性”哲学范畴是对统一人格中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现象的反映。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我”不仅是逻辑思维的主体,即求知、理性的主体;而且又是情感、意志的主体。情感、意志以及相应的兴趣、性格等是主体精神活动中伴随理性化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9.
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决策的结果。犯罪行为决策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说明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其成果能为国家制定刑事政策与犯罪预防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主要可分为犯罪理性模型、犯罪期望效用模型和犯罪前景理论模型。犯罪行为决策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心理物理法、过程追踪法、访谈法、投射测验法和犯罪统计法等。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探讨犯罪行为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并加强对犯罪行为决策的验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 个体在意愿上偏好即时利益和目标, 并且会做出许多非理性决策行为。在梳理自我损耗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基础上, 指出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的注意机制和执行机制:一方面, 损耗使个体注意力更容易为即时利益所捕获, 进而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即降低个体关注未来的能力; 另一方面, 损耗导致个体缺少计划性和行为实施的执行力, 即降低个体坚守未来的能力。此外, 损耗对决策理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和情境两个方面的重要边界。未来可结合眼动技术验证损耗降低决策理性的注意机制, 进一步探究潜在边界条件以及寻找助推理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