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湘西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还有宝贵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从功能性、地域性、商业性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湘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价值,分析湘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现存问题,论证数字技术在湘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提出数字技术在湘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不同时期的演变进行分析,结合桃坪羌寨的实际案例,提出只有加强村落文化建设,以村民为主体,整合多方资源,才能更好地激活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力,促进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及重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更新和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村落实现文化空间保护与重构,在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在研究过程中,以广东东莞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重构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乡民艺术是村落文化体系中的外在性组成内容,在乡村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甘肃临潭太平社火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展演内容、时空场景描述的基础上,以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探讨了乡民艺术与村落历史、宗教信仰及文化秩序建构的关系。文章认为乡民艺术是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与当地的生产、历史、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同时,受村落具体语境的影响,乡民会对艺术进行个性化的重构,赋予历史和宗教的特征,使其成为村落的标志性文化。  相似文献   

5.
岳慧 《美与时代》2023,(3):79-81
云南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存完整、文化多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水环境不仅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是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究水环境与传统村落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空间是农民的生计舞台、公共记忆、地方秩序和精神家园。作为现代型公共文化空间,马庄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发挥村落的内生动力。乡土知识具有重要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对地方知识进行挖掘和创造,上升至共同体意识,形成文化合力,完成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最终形成文化空间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存在较多的传统村落。正是因为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凝聚古代文化、艺术,传统村落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提出的有关政策有助于保护传统村落,减缓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只有对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加以分析,探索其空间形态类型,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村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伴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乡村何去何从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问题。在现代化的村落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传统村落规划的先决条件。如何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前提下,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重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变迁进行研究,以解决乡村空间的科学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多民族聚居特色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兼具民族族群特征与地域性特色,形成了东北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实践案例相比南方、关中等地区也更多。通过对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不但有效继承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活动内容与内涵,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操作,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态肌理,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岳楼村是一个典型的单姓血缘型传统村落,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目前村落中宗族文化保留完整,在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通过对该村落的聚落空间进行研究,探析其环境、选址以及重要的构成元素,从而体现出在这类村落中宗族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向我们展示出中华传统建筑、空间、民俗文化的精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传统村落正逐渐消亡。如何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延续,如何在新城镇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社会的焦点。以广州练溪村的岭南印象园为例,从古村落的保护方法,更新策略出发探讨如何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12.
生态设计作为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出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改造。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结合小洲村的岭南文化特征,提出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适应性规划。首先分析生态设计在传统村落景观规划中的意义;接着通过分析小洲村的景观特点,提出小洲村景观的更新设计需求;最后研究提出对岭南特色水系的整治、公共空间的塑造、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及对街巷的整体设计,构建传统村落景观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大量的建筑古迹、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传统村落的衰败。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谈话,提出了村民参与、共同发展的指示,致力于将传统村落再生,让传统文化延续。如何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不破坏传统村落的肌理和建筑文化,保留并发扬其历史、文化、建筑等特色成为不可避免的难题。文章以南京杨柳村为例,从景观空间形态方面对杨柳村进行再生设计。  相似文献   

14.
杨震 《美与时代》2024,(2):55-5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衰弱现象愈加严峻,许多传统村落不断萎缩甚至凋敝,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已迫在眉睫。在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我国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并剖析了云南省和安徽宏村传统村落保护及建设经验,以期为推进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与促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加快推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刘紫云 《美与时代》2023,(2):129-131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保留,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意义及策略进行阐述,以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环境建设、经济关系建设及相关教育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发展的,这种传承和创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下,传统村落却日渐凋零衰落,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基于地域文化,从文化基因角度出发,解析豫北传统村落核心文化基因,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中的"根"。以林州西乡坪村为例,从村落自然肌理、风水理念文化、石文化、建筑文化、风土人情等几个具有明显地域村落特征的文化因子出发,对其内涵进行深度解析,为未来村落的整体保护、品质提升以及村落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承载着古城千年的兴衰更迭,是地域物质资源与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传统村落的微更新改造是动态地保护历史遗产,隶属典型的活态遗产范围。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为研究对象,将活态传承的保护与微更新理念引入侯官村改造中,打破乡村自身空间局限,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针对传统村落历史文脉环境进行微更新的研究,通过小范围改造和修复,活化传统村落环境风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王迪 《美与时代》2014,(11):20-20
目前传统村落民俗旅游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作为传统村落意象的一个承载体,在乡村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前提下,村落街巷的空间尺度与功能关系则成为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