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主流文化。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征。13-19世纪前半叶,缅甸佛教艺术正处于战国时期,这一阶段缅甸佛教艺术单尊佛教造像明显增多,样式较为统一,差异甚微;叙事性题材完全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但数量大幅减少;佛教造像中的印度教因素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以佛教艺术为主体造型风格。19世纪后半叶以后,缅甸进入殖民地时期,佛教艺术得到了自觉发展,有了新的特点,装饰变得极其繁缛,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启了缅甸佛教艺术多元化路径,促进了缅甸佛教艺术特色的形成,装饰构件极其繁杂,造像审美风格日趋精美。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其主流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骠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是稚拙的代表,骠国后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不断走向"精致";蒲甘王朝时,印度教艺术来到缅甸并融入了缅甸佛教艺术造像中,佛教造像体量由小变大,叙事性题材的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这是继缅甸后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5.
牟云环 《美与时代》2014,(3):112-112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退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转化成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风格,原本庄严的神像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了世俗人间,佛教造像所体现的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到一体,展现出属于盛唐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6.
麦积山石窟在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西秦时期,开始创建并有作品保存下来。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其雕塑造像与中国众多石窟佛教造像不同的是,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著称于世,各个石窟的造像艺术不仅因朝代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流派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论"秀骨清相"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佛教造像的形态朝向南朝文化审美风格的方向发展,盛行[秀骨清相]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产生的新艺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艺术,必须溯其渊源,了解古代印度、犍陀罗、秣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从佛教艺术入手,研究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魏都城平城的研究,还可以了解皇权对云冈石窟雕刻的影响。云冈石窟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正是体现了佛教艺术对石窟创作的影响,其中庄严宏伟的佛教造像、技艺精湛的石刻及其所传达的佛教故事,都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佛教造像自印度传入中国有约两千年历史,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源头在印度,但千百年来她在不同历史时期,吸收内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异文化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形  相似文献   

10.
正从早期"昙曜五窟"的印度服饰为主,到中晚期的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式服饰,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一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从北魏文成帝(440-456)复兴佛教开始,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止,开凿时间历经近70年之久。云冈石窟艺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佛教造像在继承古印度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本土信仰与艺术风格,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汉地佛教美术,而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在这一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佛教造像,并结合有关佛教造像的文献记载加以说明古印度佛教造像至中国式佛教造像的汉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石窟造像艺术的东传之路,是不断被中国文化影响而发生风格改变的道路。云冈二期的造像已经出现了明显世俗化的趋势,加上北魏"太和改制"的影响,石窟艺术中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增多起来。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国的石窟造像艺术更是步入了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快轨道,由北魏到唐代,龙门石窟历史地见证了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文革期间被破坏的大批佛教寺院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建设,随之古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统艺术的衰退与失传,严格地说,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开始引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也如同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开始崇尚西化。  相似文献   

15.
巩义石窟寺的飞天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型呈现,在体型比例与动势展现上格外协调,并在形象塑造上吸纳了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核心表现方式,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外艺术交流以及佛教中国化渐进过程的典型特征,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牛超丽 《美与时代》2023,(1):117-119
以北齐天保时期刻凿的小南海石窟石板经书法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北齐文化范围进行研究。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的石窟、寺庙等就跟着兴盛起来,逐渐在全国各地显现。现存的北齐佛教刻经和造像题记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等地,而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南海石窟中的刻经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发展和造像题记的重要载体。小南海石窟的石板经是隶楷杂糅的书法风格,也是北齐时期复古思潮在书法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李翎 《中国宗教》2012,(3):63-65,85
国家博物馆佛造像展体现了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和风格多变的特点,当我们仰望它们的时候,这些造像"远不止是传播宗教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与人类情感的载体。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在开馆推出的诸多重要专题展中,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  相似文献   

19.
佛光寺彩塑的塑造,有着复杂、厚重的皇家背景。佛光寺唐塑和东大殿木构建筑共同物化和象征着唐代社会的精神和气度;佛光寺唐塑主像的组合,体现了朝廷对佛教的认识和意图,具备了中国古代皇家道场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佛光寺唐塑艺术造像是唐代社会文化、风俗时尚的物质凝结,也是晚唐艺术潮流乃至哲学、宗教思想在佛教造像中的典型体现;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佛光寺唐塑,是后人很难攀顶的一座艺术山峰。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