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以前,西方的学术著作对“宗教”(re-ligion)的定义基本上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人对神的信仰”(Man’s worship for god)。这是一个有关主客体关系的极为概括的定义:主体是“人”,即宗教只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客体是“神”,这是只有人类社会才能想像出来的超自然的存在者;联  相似文献   

2.
关于同性恋的病因,临床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homosoxuality),从操作上来定义,就是在相同性别的人(不管是男人或女人)之间产生恋情,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还是一个陌生、新奇、讳莫如深的话题, 并非少见——流行状况 同性恋并不是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才有的独特现象,事实上,不仅在古希腊,古代中国就有,而且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洲、任何一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都存在着同性恋这种人类性爱的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3.
统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在讲到《复合判断》时,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不少语文参考资料认为,那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应改成‘有天上有黑云,今天才会下雨。’我不能苟同这种意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只有天上有黑云(A),今天才会下雨(B)’这句话,是否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是:‘在有A未必有B,无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的两条主要线路分别发源于沃尔夫林的思想和潘诺夫斯基的思想。沃尔夫林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对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以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多样与统一以及清晰和模糊这五对基本概念为主线,概括了古典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他的这一理论使风格学研究方法成为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都曾有学者认为, 从哲学-文化传统的特性上说, 西方是两个世界, 而中国是一个人生(世界)。韦伯曾经把儒教伦理与清教伦理在对待尘世的态度上作过如下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儒教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 那么清教伦理与‘世界’则处在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之中。”“在中国从未出现过与‘现世’的紧张对峙,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超世的、提出一个伦理要求的上帝作过伦理的预言。”(韦伯, 第257、259页) 钱穆对这种差异作了如下说明:“西方人常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 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与‘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 …  相似文献   

6.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7.
在威廉姆斯(B.Williams)看来,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最好的出发点,它要优于‘我们应当做什么’或‘我们怎样才能是善的’甚或‘我们如何才能幸福’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预设了太多的东西,而人们又总是很难在这些所预设的东西上达成一致。(Williams,p.4)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在当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中充满混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西方书籍不断涌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在国内兴办各种展览、艺术会,中国有志之士对艺术向前发展的推崇和呼吁,换来的是一大批艺术群体和新兴艺术思想的迸发。在民国时期,国家乃至民间艺术团体对于艺术的追捧和热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艺风社"顺应时代的潮流诞生于这个政坛动荡却艺术百家争鸣的时代,它所拥有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个艺术团体在民国时期对民国的艺术时事、艺术作品进行收集整理,更在于它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坚持不懈地将艺术展览发展下去,为后来中国展览的向前发展起到了铺垫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地艺术作为西方后现代的一个艺术流派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实验艺术的先驱杜尚提出的观念艺术,基于对传统艺术的场所局限与审美经验的反叛,而实质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工业社会与现代文明。大地艺术从二战后到当下,在西方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都经历了在地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大地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乡土景观设计的视野,源于21世纪以来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与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公共意识在文化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乡村复兴的社会背景,催生了大地艺术作为乡土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文章从大地艺术的视角切入乡土景观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通过对比和案例分析进一步阐释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在当下学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虚词与概念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任何一个概念都是通过词或词组来表达的。实词表达概念是毋庸置疑的,虚诃是否表达概念则有待研究。我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一般说来,是表达概念的。对于连词,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一书中作了如下论述:“有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例如,虚词中的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我是同意的。  相似文献   

11.
“形式”蒙宠于现代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 ,乃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事件。 2 0世纪伊始 ,当索绪尔称说“语言是形式 ,而不是实质”时 ,胡塞尔已经提出了“对象在认识中构造(诚然是‘形式’意味的‘构造’——引者 )自身”的命题 ,而弗莱和贝尔借着对绘画的研究也曾如是断言 :艺术品的通性只在于其“有意味的形式”,审美原不过是“一种对准了形式的感情”。弗莱和贝尔是专就造型艺术发论的 ,然而这别开生面的话题自始就同一个深广得多的审美时潮牵连着 ;索绪尔和胡塞尔甚至从未留下切近于审美或艺术的文字 ,但他们的相系于“形式”、“构造”…  相似文献   

12.
在今日西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日益成为一种时髦.当法国的Le Monde于1981年向其晨报读者宣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没作崇”时,也许并没料到,“‘后现代主义’现在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①在专业杂志和新闻报刊上,人们几乎随处可以遇到它.然而它到底指什么呢?有趣的是,尽管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著述汗牛充栋,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关于它的公认的定义.它的歧义性也可谓是空前的.也许客观地考察一下西方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会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它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美学假设".从贝尔的目的来看是想给艺术寻找一个最普遍和最抽象的定义.如他所言:"如果我能发现一种性质,它对于所有能激发审美情感的对象(指艺术品--引者)来说,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那么我们将发现一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本质素质,即把艺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16.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17.
<正>汉斯·哈克是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要的观念艺术家,20世纪中期,他开始关注艺术和商业赞助的联系,用社会学家的视野和调查方式创作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市场中商业赞助的秘密,如董事会和政治决策之间的关联、政商权贵主导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性质的走向、文化机构的私有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了原因和结果的探究。一、时代背景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顺应大流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游戏规则,企业式的运作逐渐进  相似文献   

18.
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开篇以富有激情的笔调描述道:“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晚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嵇文甫,第1页)的确,晚明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代,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潮面临一次深刻的转型。伴随着专制政治危机的深化、商品市场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崛起,知识阶层的批判精…  相似文献   

19.
翻阅资料,读到一位知名大学博士的文章。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表明人对科学的迷信。这里引用原文:“比如一个人炼(应为‘练’字——笔者注)什么功,相信自己可以飞,于是摔成了肉饼。这是(应为‘时’字)我们会说,因为他‘不相信’科学,所以遭到了科学规律——在这里是落体规律——的惩罚。但是,科学靠什么实施这种惩罚呢?如果跳下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玻璃杯,这只玻璃杯摔成了碎渣是否也是遭到了落体规律的惩罚呢?另外,科学为什么要对人实行惩罚,从这个说法里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不相信’。如果以‘不信’为理由实行惩罚,又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这个拟人法中,规律(科学)实际上被拟成了具有人格的神。这就是唯科学语境中的科学形象。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许多人是以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见2001年2月9日《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的一个激变期。当代中国画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画界思想得到解放,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如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追求自我、主观、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等,在当时被许多艺术家所接受。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导向作用和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作用等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出现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