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5)
正第二章南山律宗之教一、什么是南山律宗(一)释名南山律宗是由曾居终南山的唐朝道宣律师基于"四分律",融摄其他小乘律部和大乘教理而契合汉地机缘开显创立,以戒律作为主要诠解内容,以持戒作为主要修行方式,而兼行进修定慧六度以得解脱成佛的佛教宗派。"南山",是终南山(地处陕西省秦岭)的简称。因道宣律师在此撰写著作,研弘戒律,后人便尊称  相似文献   

3.
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清凉山志·高僧懿行》为其立传,云:“律师尝游清凉。《广清凉传》卷下亦载道宣至五台山,曾在中台弘律传戒,下山后亲自宣传五台山灵迹,对整顿五台山宗风,使五台山原有律学转为律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次后,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北方著名戒坛。道宣,作为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3)
正一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时期,亦是汉传佛教八宗鼎立之全盛阶段。一时间,诸贤争鸣,群说竞唱,律学也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而开启它的正是被后人尊为"南山律祖"的道宣律师。道宣律师,俗姓钱,江苏丹徒人。17岁依智頵律师出家,20岁依智首律师受具。随后十年中精进研律,听受《四分律》达20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律宗实际创始人道宣以"四分通大乘"确立了大小乘戒律的地位,形成声闻戒为主体、菩萨戒为补充,两者并行流传的历史传统。但自道宣之后,不少律宗高僧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兼弘菩萨戒,尝试对大小乘戒律进行融合,唐朝鉴真、宋朝元照、辽代法均、明清时期的读体见月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他们既继承了道宣弘扬《四分律》的传统,又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奉行中促进声闻戒和菩萨戒的融合。三坛大戒制度创立,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置于同坛同期授受,标志着大小乘戒律最终走向融合,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本相 《法音》2000,(1):28-30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唐,以其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形成了天台、华严、禅、净、密、律等中国式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大多在福建流行过,唐道宣律师所创的南山律宗就是其中之一。现将律宗在福建的弘扬,分三个时期略作介绍。一、兴盛时期律宗从中原向南传播而进入福建后,在沿海一带得到迅速流行和发展,并逐步向闽北、闽西内地渗透,一直延续至宋,尤以唐代最为鼎盛。弘律名僧辈出是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在唐代,象宣一、志彦、弘则等律师就赫赫有名。据志书载,宣一律师不但精通《四分律》,而且躬履力行。…  相似文献   

7.
湛如 《中国宗教》2020,(2):78-80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较早成立的宗派,主张止观双运、教观总持,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有效尝试,而长安西明寺是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居住过的重要道场。西明寺与天台宗的谱系传承及相互关联,是了解中古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有益路径。一、西明寺律学传承西明寺律宗之传承,始自道宣,为《四分律》无疑,但其后继之人模糊不清。道宣之后,多有人前来学习瞻仰遗迹。道宣同时代的律师,在西明寺中还有数位,道世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律宗是研习与传持佛教戒律的宗派。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律典(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也相继在中国翻译流传,这些律典都属于小乘律。南北朝时代开始出现以大乘教义来阐释小乘律的律学研究潮流,到了隋唐时代蔚为大观,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律宗。律宗形成以后,向全国传布,福建也不例外,现试阐述之。  相似文献   

10.
一、缘起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圣贤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时至今日,去圣时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挽回世道人心,续佛命脉,令正法久住,  相似文献   

11.
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台律融合现象发端有二,一是律学僧向天台止观的亲近,一是天台传承中对律学的探求与弘扬,双向的进程导致台律双弘并在宋初发展成二宗兼挑,终以律学融入天台为尾声。在此融合现象中,呈现了江南地区在四分律传承中由相部律到南山律的轨迹变化,以及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宗派”之间融合发展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2.
学诚 《法音》2008,(10):29-32,33-44
七、南山之后清规兴,敬守戒律三品持 南山道宣律祖(596—667)之后,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众生的根机等又逐渐有所变化,一些新的人事状况需要特别应对,一些戒条在现实社会中更加难以实行,但没人敢自比道宣律师那样的盛德而针对律典进行删补取舍,于是有的高僧大德便另外制定清规以补充或替代戒律。清规的制定比较灵活,因而适应性很强,较好地使僧团稳定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3.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连原始功能也无法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四分律》,探究佛陀结戒的本真意旨,恢复戒律之于“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始功能,对于佛教正法久住,力挽律行不严的颓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也是中国佛教律宗的祖庭。早期律学传播过程中贡献最著者应首推北魏时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律师。《四分律》于姚秦弘始十年(408年)译出后一直未曾广弘,从北魏道覆律师继承法聪,作科文式的《律疏》四卷以后,才打开研习  相似文献   

15.
<正>弘一早年是才子,中年是艺术家、教师,晚年是一代高僧。他皈依佛门后,甘守枯寂,精研律典,广布佛法,并身体力行,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太虚一生致力于中国佛教的改革与复兴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在次第受戒的过程中,戒  相似文献   

17.
律宗祖庭净业寺杨作舟净业寺,亦称白泉寺,位于陕西长安县沣峪口内,走向五里,东望山腰,沿溪而上,再行三里,即后安山,寺依山崖而建,颇具形胜。距古城西安六十华里。林壑幽静,风景优美,远离尘嚣,便于静修,堪称终南名刹。唐道宣曾住此寺潜心著述,弘宣律学,开创...  相似文献   

18.
上座部巴利文律藏注释书Samantapasadika是巴利语佛教注释家觉音所著,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汉译律论《善见律毗婆沙》与巴利Samantapasadika有很深渊源关系。由于《善见律毗婆沙》在汉译过程中插入了《四分律》的内容,因此在古代汉传佛教中一直被误认为是法藏部《四分律》的注释。这一误解出自唐代律宗相部律师定宾,后唐和宋代的景霄、允堪、元照均沿袭了定宾的误解,进而影响到日僧凝然对《善见律毗婆沙》与《四分律》关系的判定。1896年,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通过对勘研究巴利Samantapasadika和《善见律毗婆沙》,才澄清这一误解。  相似文献   

19.
明末之际,社会动荡,政府为救济灾荒和筹措军饷,恢复鬻牒制度,使出家众人数大增。鱼龙混杂,凡圣同居,丛林规范、律法戒仪被冲击得荡然无存。丛林窳败现状,促使佛门中人起而反省并投身于兴律救亡的活动中。有一部分律宗僧人立足于戒律的立场来重建律幢、再铸戒纲,经数十年不懈努力,使几于断流的南山一脉得以恢复、延续。明末真正使律宗重见复兴气象的是古心如馨律师及其弟子三昧律师之千华法系。如馨(1541-1615年),字古心,万历十二年(1584年),他将南京定淮门内马鞍山的古林庵改寺,建弘律道场。明神宗曾赐“振古香林”匾额。诏请于五台山圣光永…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4)
正第一章南山律简史一、《四分律》——南山律的前身佛陀灭度后,五百罗汉结集三藏,优波离尊者诵出《八十诵律》。一百年后,随着佛教传播及众生根机的不同,产生了五个部派,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五位部主各自从律藏中选取与所在地域的众生相适应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