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眼动分析法在学前儿童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动分析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眼动记录的原理、眼动指标,并对该方法在研究学前儿童的图画观看、图文阅读、视觉搜索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介。最后,对眼动分析法在学前儿童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可以揭示其内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通过记录眼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100年前就开始了。在过去的百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眼动记录仪的性能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快捷,数据分析因计算机化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20世纪20年代,在国外开展了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一直持续到50、60年代。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数寥寥。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国外眼动仪产品也增多。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购置眼动仪,天津师范大学也于80年代末从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购置眼动仪一…  相似文献   

3.
眼动分析法是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时刻所加工的信息是什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眼动仪来记录阅读者的眼动轨迹,然后依据记录资料,分析阅读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是反应时法的深入。在阅读时,人的眼睛做了什么样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是:“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运动的,而是跳跃式的运动”。1908年哈伊出版的《阅读教学和心理学》一书中的许多研究资料就是用眼动分析法所取得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眼动过程中注视和跳动有所不同。”到30年代左右,精确摄影技术的发展,眼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按照3~5年级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在各年级中分别选取年龄相同的高、中、低三组儿童作为被试,要求他们阅读适合本年级阅读水平的5篇短文,探讨同一年龄段内读者阅读水平的高低对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影响是否存在发展上的差异。通过记录其眼动轨迹,结果发现:9岁儿童的阅读眼动注视模式受读者本身阅读水平的影响最大,10岁次之,到11岁,随着儿童基本眼动行为的成熟,这种影响随之消失。表明读者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发展动力来源于语言操作技能和眼球运动协调性提高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迪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01,9(4):319-324
眼动技术在英文阅读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可以探测阅读活动中的即时加工过程。在中文阅读研究中,眼动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文章讨论了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眼脑距离问题、知觉广度问题、阅读研究中眼动分析指标的选择问题等,希望能对没有进行过眼动基础问题研究的中文阅读研究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6.
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迪  舒华 《心理学动态》2001,9(4):319-324
眼动技术在英阅读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可以探测阅读活动中的即时加工过程。在中阅读研究中,眼动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章讨论了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眼脑距离问题、知觉广度问题、阅读研究中眼动分析指标的选择问题等,希望能对没有进行过眼动基础问题研究的中阅读研究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7.
阅读过程中眼动特征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国利  白学军 《心理学探新》2001,21(4):25-28,56
对国内外有关阅读过程中眼动特征的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国内的有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对相关内各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最后作者对阅读过程眼动特征的发展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研究进展,具体探讨了阅读过程中关于注视点停留位置、跳读、回视和注视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并对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最新提出的E—Z读者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吸收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考虑中文与西文阅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操纵目标词的预测性、词频和阅读技能水平,考察句子阅读中词汇预测性对高、低阅读技能儿童眼动行为的影响,揭示其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儿童对高预测词的跳读率更高、注视时间更短,且预测性与词频交互影响跳读率和注视时间;预测性对高阅读技能儿童早期的跳读率影响更大,而对低阅读技能儿童晚期的再阅读时间具有更大影响。结果表明:词汇预测性影响儿童阅读的眼动行为和词汇加工,且作用大小和发生时程受阅读技能调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总结了20年来汉语阅读眼动控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时间(when);(2)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位置(where)。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研究从词边界信息、词频、熟悉性、预测性、语义透明度、具体性、非注视词的特性、词汇获得年龄进行了探讨;对于第二个问题,已有研究从汉字字号、笔画数、字结构、词长、词结构、词间空格、词频、预测性、合理性、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发现,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特点与拼音文字的眼动控制特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因此,汉语阅读的研究者需要在现有眼动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汉语特性的眼动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系统总结了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 2 0年代到 3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的初期阶段 ;从 4 0年代到 7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的中期阶段 ;从 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深入阶段。从发展角度看 ,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云  申继亮  沈德立 《心理科学》2003,26(2):199-203
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对85名小五、实二和高二年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和难度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年龄发展特征;(2)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有图课文大多显著优于无图课文;(3)学生阅读不同难度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易课文显著优于难课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眼动仪记录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效应,这些效应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阅读过程的认识.本文将从阅读材料的空间信息、词汇特性、语言因素和词结构四个方面总结在词汇加工中所发现的重要效应.最后,对各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词汇加工的理论模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眼动技术与ERP技术相结合的多样化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眼动记录法对阅读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眼动法来研究阅读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它在探讨词、句子、篇章加工过程以及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介绍并评价了眼动记录法运用于阅读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并指出了眼动法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370篇眼动研究文献(1980—2009年)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眼动研究从2003年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以阅读方面的实证研究为主,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文阅读材料和图片为研究材料,以Eyelink-Ⅱ和ASL-504眼动仪为研究工具,重点关注眼动指标和阅读指标;(3)天津师范大学是国内眼动研究的重要力量;(4)成果发表以心理学期刊为主,其中《心理科学》发表最多;(5)合作研究已成为眼动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6)大多数眼动研究受到各类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16.
目前, 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常用的实验研究范式包括移动窗口范式、移动掩蔽范式、边界范式、快速启动范式、消失文本范式和视觉—情境范式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实验范式的具体实验操作程序、内在的实验逻辑关系及相应的研究成果, 同时总结了在应用各种眼动范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 本文对阅读的眼动研究范式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1)眼动研究范式在验证当前阅读的眼动理论模型中的作用; (2)不同眼动研究范式的有效结合及其在场景知觉等研究领域的迁移; (3)眼动研究范式和电生理/脑成像技术的结合; (4)眼动研究范式在中文阅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该系统总结了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20年代到3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的初期阶段;从4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的中期阶段;从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深入阶段,从发展角度看,中的眼动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有很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聋人读者普遍存在阅读困难,通过眼动技术来探索聋人阅读中的基本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聋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其独特的眼动模式。在回顾以往聋人阅读眼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1)眼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聋人阅读研究的一个新趋势;(2)从跨文化研究视角探究中外聋人阅读加工的异同;(3)考察聋人视觉注意的特点与语言加工之间的关系;(4)通过眼动技术考察聋人读者的手语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9.
儿童早期的文字意识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预测变量之一,在幼儿时期表现为对文字的关注。研究以121名4-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TobiiT60眼动仪记录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对文字注视的眼动。结果发现:1.幼儿在自主阅读情境下仍然首先关注图画、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关注图画,自主阅读情境中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远高于亲子阅读情境中的比例。2.年龄和文字面积是幼儿图画书自主阅读中文字注视的核心影响因素,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文字面积通过年龄对幼儿的文字注视起作用。3.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经历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学前末期,幼儿逐渐成为一个初步的文字阅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中文阅读及发展性阅读障碍眼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荣  邓铸 《应用心理学》2005,11(3):284-288,240
中文阅读眼动特征的评估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停留位置、眼跳、回视和注视时间等。基于眼动技术,并结合生理技术,研究者已揭示出正常读者中文阅读的多方面特点和规律。但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国内还没有开展起来。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这里总结了正常读者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并探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眼动特征及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