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其既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亦在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宗教研究之深入,学术界对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宗教研究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工作也愈发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审视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宗教传统,探索认识和研究中国宗教传统的具体路径,并且回答社会各界提出的与信仰和宗教相关的问题,这些是中国宗教学者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以往考察儒家问题时,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只顾其思想与学说,并且先秦时期高度理性化与宋明时期高度理论化的儒家学说还具有先入为主的地位;第二,更多地是注意儒教中的信仰观念,包括它的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天命观念。此外,有不少研究虽也注意到儒家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但往往是从纯粹的思想来论述的,因此即便冠以儒教的名称,其宗教性特征其实并未得到彰显。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现在对儒教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本文试图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考察儒教问题。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儒教形成的时间概念,共包括五个节点,即周代、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和魏晋南北朝;(2)儒教的主要信仰观念有四个方面: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占卜与巫术、天命论;(3)儒教或儒学的两个问题:由祭祀活动导致了仪式化和形式化,作为儒家精英层面与社会普通层面的疏离或隔离;(4)儒教在宋代以后出现了新气象,这主要是儒教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儒教从原本的信仰性宗教发展成伦理性宗教;(5)儒教伦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戒律化,并且有法规的担保,这与犹太教是相似的;(6)儒教伦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普世性,其中包含了大量人道、仁爱、趋善、改过的内容,所有这些都是儒教与基督教相同的地方。而宋代以后的伦理性儒教正是儒教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11月内容简介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教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中能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不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当前,推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已不可能回避宗教问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民族诸种特征中的活跃因素,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民族关系,影响到民族团结。强调民族的宗教性有利于增强同一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亦可能加深不同信仰民族之间的分野;信仰殊别主义提升民族尊严与自信,但亦可能拉大不同民族间的心理距离;宗教交流可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但文明冲突亦会给民族心理留下创伤;宗教资源与宗教权威的竞争可能会增强某些民族群体的号召力,但对异端的攻伐会加深不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有鉴于此,崇正抑负,发挥宗教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7.
是什么使宗教如此强大?是什么使人们即使背叛宗教,还誓言信仰宗教?是什么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别人信仰宗教的荒谬却蒙蔽于自己的信仰?该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独一无二的精彩阐释。该书认为"上帝"如同病毒一样,存在并发挥作用;没有宗教,人们可以生活得更有道德;抵御"上帝病毒"的有效工具便是科学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当今有五分之一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在书中,这些不信仰宗教信仰者包括无神论者、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还包括天主教传统的叛逆者、世俗的犹太人,以及数百万的不参加任何宗教组织的人。这些人形成的团体已经越来越有组织地遍布于全国各地。该书对美国当代世俗主义的历史做了系统的、富有意义的考察,出版  相似文献   

9.
英格兰宗教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英国信仰冲突与信仰态度的众多案例,而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青年的身影。通过对这些青年活动的考察,我们发现早期宗教改革者将青年作为新教未来的希望,十分重视青年的宗教教育;受到教育的青年又积极地参与到宗教改革之中,在新教的兴起的过程中扮演了旧宗教的"破坏者"和新宗教的"传播者"。总之,青年在新教的兴起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Rodney Stark和Roger Finke的理性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以山东省泰安市的城区教会为个案,来分析中国城乡教会的差异问题,例如乡村教会的实用主义、灵恩倾向、容易接受神灵,以及保留先前信仰的某些方式等。认为他们的宗教文化资本概念与36和37命题在理解城乡教会方面颇具启发意义,可以把中国人在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在信仰上的某些持续性,即信仰的功利性以及重视神迹奇事的灵恩倾向等,视为宗教文化资本的保留和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