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4,37(4):834-839
本研究探讨了性别二态线索、面孔吸引力和表情对正视面孔偏好的影响。实验1基于面孔参照,被试普遍偏好正视面孔;相对男性化/厌恶和生气/低吸引力的面孔,被试更偏好女性化/高兴和中性/高吸引力的正视面孔;实验2基于观察者参照,总体并未表现出正视偏好;对低吸引力/中性表情/男性化面孔更偏好斜视面孔。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评价不同性别二态线索和吸引力的面孔图片来考察儒家文化下人们心中帝王面孔形象。采用FaceGen Modeller 3.1操作面孔性别二态线索,并通过PhotoShop CS5合成面孔材料。研究发现:被试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比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具"帝王相";低吸引力的女性化男性面孔比高吸引力的女性化男性面孔更具"帝王相";不同性别被试之间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偏好具有女性化面孔特点的帝王。  相似文献   

3.
研究考察了不同女性面孔吸引力情境对男性被试诚实道德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ERP技术对社会情境中面孔吸引力的信息加工方式特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高面孔吸引力记录员情境中被试倾向更加真实地报告自己的预测结果而表现出更多诚实的道德决策;ERP结果则发现高吸引力记录员面孔较之于低吸引力记录员面孔在反应提示界面在大脑中后部诱发更大的早期N200成分。结果提示,在与面孔审美评价无关的社会情境中个体面孔的吸引力信息能够被快速识别与自动化加工,同时也会直接促进他人自身的道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标准的黑白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让41名大学生观看不同倾斜角度(左倾、竖直和右倾)的面孔图片,并对之进行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同时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结果显示:(1)被试观看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小于观看竖直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观看左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大于右倾面孔;(2)被试对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对竖直面孔的平均注视时间,同时对左倾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右倾面孔;(3)被试对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注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竖直面孔的平均注视次数。实验结果表明,面孔的倾斜角度很可能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孔吸引力的审美偏好中存在"角度效应",即竖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倾斜面孔的吸引力,左倾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右倾面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延时匹配任务,旨在探讨性别和种族因素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男、女被试对女性面孔识别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优于男性面孔;(2)被试对不同种族女性面孔识别的优势存在差异,被试对高加索女性面孔的识别表现为更高的正确率,而对中国女性面孔的识别表现为更快的识别速度;(3)面孔种族是导致女性面孔识别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面孔识别受到面孔种族、面孔性别和被试性别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 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温芳芳  佐斌 《心理学报》2012,44(1):14-29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眼动探讨了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偏好的影响。实验1发现非面孔线索未掩蔽和掩蔽时, 感知男性化技术与原始照片条件下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 性别二态技术条件下, 非面孔线索未掩蔽时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实验2表明被试对男性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和注视次数均大于和多于女性面孔, 首次注视时间短于女性面孔; 被试对男性化面孔的首次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持续时间均长于女性化面孔。  相似文献   

8.
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鸥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72-479
面孔吸引力是传递社会情感性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性别二态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近年来, 研究者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拓展到动态面孔上, 并采用fMRI技术发现当让被试评价有吸引力的面孔时, 杏仁核、眶额叶、腹侧枕叶等脑区被激活。研究者从进化论取向与认知取向两方面来解释人们为何偏好有吸引力的面孔。以往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尚存不足, 这正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面孔吸引力是传递社会情感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性别二态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且面孔吸引力评价与信任度,表情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采用f MR I技术发现当让被试评价有吸引力的面孔时,杏仁核、眶额叶、腹侧枕叶等脑区被激活,并且发现关于面孔吸引力的大脑活动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着色范式和再认范式,检查被试在不与目标人物进行人际互动条件下,考察女性教师面孔吸引力程度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内隐模仿程度更高,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再认率也更高;(2)男、女大学生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内隐模仿程度存在差异性,男大学生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内隐模仿程度更高;(3)青年组和中年组年龄特征面孔吸引力程度对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自尊影响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然而由于能动性特质自我评价能够预测自尊,高自尊的个体拥有更高的能动性自我评价,因此自尊对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的影响是否只体现在能动性特质维度上还未可知。60名女被试分别评价高、低吸引力女性目标在能动性和社群性人格特质维度上的符合程度。结果发现:能动性维度上,高自尊被试对高吸引力目标在积极特质形容词的符合程度评价显著高于低自尊被试,低自尊被试对低吸引力目标在积极特质形容词的符合程度评价显著高于高自尊被试;社群性维度上,高、低自尊被试均认为高吸引力目标与积极特质形容词更符合。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对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动性评价上;在社群性评价上,高、低自尊被试都表现出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大学本科生33名,采用情绪启动范式与再认范式相结合,要求被试依次完成情绪词识记、目标面孔性别判断及情绪词再认任务,探讨保存于工作记忆中的情绪性刺激对面孔性别判断任务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中性和恐惧情绪启动刺激条件下,被试对目标面孔性别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悲伤条件。(2)在愉悦情绪启动词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差异显著;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启动刺激的不同情绪效价差异显著。(3)对情绪面孔性别与被试性别一致性/非一致性两种条件下反应时对比发现,男、女被试在情绪面孔性别判断任务中均表现出异性相吸效应。综上所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情绪刺激会对面孔性别的识别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考查自我相似面孔这一亲缘线索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结果,面孔自我相似水平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对男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显著,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对女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不显著。对上述性别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对"性印刻"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不同面部特征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研究一选取大学生被试150名采用评定法比较不同面部特征(眼睛和嘴唇)卡通面孔的吸引力;研究二选取44名大学生,采用实验法,通过点探测的实验范式,探讨被试对不同面部特征(眼睛和嘴唇)卡通面孔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对于女性卡通面孔,大眼睛-厚嘴唇的面孔吸引力的得分显著高于小眼睛-厚嘴唇的评分,大眼睛-厚嘴唇线索面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被试,都偏爱大眼睛-厚嘴唇的女性卡通面孔。  相似文献   

15.
人们经常通过对他人外表进行特征推断,其中,面孔给我提供了大量信息,其表现出的吸引力和性别特征往往影响人们做出判断和抉择。女性在选择男性搭档并做利弊权衡时会参照由面孔提供的一系列线索,对其而言,选择一个面孔男性化的男性作为伴侣很大程度上关乎到后代的遗传利益。但作为一个系统的个人差异,女性对于男性化搭档的选择又是多变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线索-靶子实验范式, 要求被试完成面孔性别辨认任务, 从注意定向方面探讨面孔性别靶刺激返回抑制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有效线索位置上面孔性别靶刺激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无效线索位置上的面孔性别靶刺激的反应时, 即表现出明显的返回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 男性被试对同性和异性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无显著差异, 表明男性对面孔刺激的返回抑制不受面孔性别的影响; 而卵泡期女性对异性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显著小于黄体期女性, 表明女性对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与面孔性别和生理周期的交互作用有关。这些结果再一次为返回抑制的盲目机制提供了部分实验证据, 同时我们推测面孔性别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可能依赖于观察者对性信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选取88名大班儿童(43名女童和45名男童)及90名在校大学生(42名男生和48名女生)为实验被试,通过心理量表评分,探讨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和亮度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结果显示:(1)幼儿与成人对卡通面孔最佳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评价存在差异;(2)幼儿评价女童卡通面孔眼嘴间距离占面长24%时吸引力最优,两眼间距离占面宽41%时吸引力最优,但未达显著。成人评价女童卡通面孔也存在纵向“黄金比例(19%)”现象;(3)男童卡通面孔不存在最佳比例;(4)幼儿偏爱偏白肤色,而成人偏好白里透红;(5)受众性别与卡通形象性别均对肤色偏好有影响;(6)亮度高的儿童卡通面孔更具吸引力。结论:卡通面孔吸引力受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与亮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卡通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众来设定面部特征空间关系与肤色等要素。  相似文献   

19.
运用眼动仪技术,探寻微笑对面孔吸引力认知加工的影响及其眼动模式。眼动结果发现:被试注视微笑图片嘴巴部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中性图片嘴巴部位;被试注视高吸引力图片眼睛部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低吸引力眼睛部位。被试先看嘴巴,后看鼻子,最后是眼睛部位。首次注视持续时间从长到短依次是:嘴巴、鼻子,眼睛部位。结果表明微笑影响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及其眼动模式。嘴巴对微笑图片有影响,眼睛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