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的人感觉原来的好朋友“铁哥们儿”披提拔当了领导以后,开始有了官架子,于是认为此人忘恩负义。其实不然,这是由于没有意识到朋友之间原有的或新出现的心理距离,而使人际交往出现隔阂。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生活中,代沟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它是指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隔阂形成的对立、冲突。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独辟蹊径地在《文化与承诺》中认为,从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考察出发,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  相似文献   

3.
<正>家长来信:儿子在初三时,心理上出现过一些状况,比如说常常疑心老师、同学背后在说他坏话,感觉别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针对他的。在家里时明明没有人,他说会听到有同学、老师在评论他的声音。儿子其实是一个憨厚老实,性格内向的人,虽然没有特别的朋友,但也从不与人有任何冲突。所以当他告诉我们这些事,我们不当一回事,觉得可能是初三,升学压力大,有点耳鸣,或者就是他自己胡乱联想。进入高一半年  相似文献   

4.
拆毁与建造     
许恩杯 《天风》2006,(2):14-15
有的人的人生是建造,也有些是拆毁。建造的人走到哪里,把爱的种子也播种到哪里,在他所到的地方,到处有欢乐、有和睦。拆毁的人,他所到之处尽是毁坏:家庭没有和睦,同事不能和平共处,朋友不能信任,甚至说没有朋友,或者说没有永久的朋友;朋友只是互相利用,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是自己的好处,惟我独尊。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主题是:拆毁和建造。一、拆毁那该拆毁的家庭里的生活很重要,我们在外面可以带假面具与别人打交道,在家里就没有办法带面具。我们人是怎样的,在家庭里必定会完全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频频发生,研究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缅甸整体的宗教格局。本文采用2015年缅甸综合社会调查(Myanmar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运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的概念和方法对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缅甸的小众宗教群体中,基督教信众所受到的心理歧视最小,之后是印度教信众,伊斯兰信众排在最后;在宗教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中,性别、民族、居住地(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城市化和普及教育是促进宗教多元国家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爱仇     
说到爱与被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身感受。父母之爱、子女之爱、亲情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这些爱都包涵着人性中的真善美,融入着自然的情愫。在渴望爱的获得中,那一份期盼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在爱的施舍过程中,那种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们知道似乎有些人喜欢冲突和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宁愿避免它。然而,艰难的沟通有时还是不可避免的。下次你发现自己在和一个朋友、配偶、或同事谈话有争议的时候。试试下面这九个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对古希腊社会的考古发掘中,咒符(curse tablet)是非常典型、直观地表现古希腊人进行巫术行为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本文主要根据英国威尔士·思旺西大学教授丹尼尔·奥登先生的考证成果,来说明咒符用途、起源、形式、分类等等问题。而且通过这些分析,也能明显让我们看出:巫术观念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已经和他们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分野。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同希腊与东方文明在文化上的隔阂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表现为忧虑、紧张、失望、烦躁、恐惧、焦急等某些心理反映。焦虑的产生缘于心理的冲突或遭受挫折。心理冲突使人处于矛盾状态或两难境地,在现实面前无法做出选择。遭受挫折则会使人  相似文献   

10.
牵手之前(2)     
从友 《天风》2012,(2):13-13
(续上期) 五、要先“性”还是要后“幸” 有人研究说男人是为了性而爱,女人是为了爱而性,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在恋爱中都已经把婚前性行为潮流化了。过去,婚前有了性关系,在朋友面前得藏着、掖着,今天谈朋友的人若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反而觉得自己“落伍”了。在这样的风气下,婚姻的神圣性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良心是人的自我意识中对个人品德起着自我审判、自我监控作用的成分。良心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个人内心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此伴随的情感体验。良心泯灭和良心发现都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平衡不平衡运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外部事件的影响,引导这一运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扬克勒维奇的伦理思想展现了人在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矛盾冲突中的痛苦体验。他认为,善与恶只是与主体有关系,它们体现在主体的行动中。一切都通过行动而开始和结束,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道德的源泉。为了去爱,我应该存在,但是为了真正去爱,我却应该不存在(忘我)。爱是对存在的超越,是对自我的放弃。人一旦存在,就被打上了一个永恒的印记。我们因而生活在"永恒的道德瞬间"。  相似文献   

13.
和平的福音     
任军海 《天风》2002,(1):17-18
经文:弗2:14-18 世界上为什么总有冲突,战争?人类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两次的世界大战不知道吞没了多少个生命,北约轰炸南联盟又不知道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仍有冲突,不断有人员伤亡的消息传出。还有,家庭为什么总有争吵,不和睦?婆媳关系,婚外情、夫妻冷战、离婚率越来越高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但上帝就是爱,因为爱,上帝主动地寻找人“你在哪里”,因  相似文献   

14.
李兰成 《天风》2004,(9):12-13
认识上帝是慈爱的,我们的回应是爱神爱人。 约翰一书4章8节:"上帝就是爱"。这个爱有什么特点呢?人间的爱,比如父母对子女之爱,夫妻相互之爱,朋友之间的友爱,都是人间的亲情友爱,是非常美好的。上帝的爱要比这个爱还要深,还要广。 1、是永远的爱。耶利米书31章3节,是先知耶利米对那些遭遇艰难,甚至国破家亡的以色列人说:  相似文献   

15.
李晓庆  权朝鲁 《心理科学》2005,28(3):598-603
对1330名初中生进行间隔一年的追踪测试,通过交叉滞后的方法探讨亲子冲突、朋友冲突和孤独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对男生而言,先前亲子冲突对随后朋友冲突和孤独感预测作用不显著,而朋友冲突与孤独感为相互预测关系,亲子冲突和朋友冲突不存在显著预测关系;对女生而言,先前亲子冲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随后孤独感,而朋友冲突则不能,亲子冲突与朋友冲突为相互预测关系。结论:朋友冲突对男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亲子冲突对女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对1330名初中生进行间隔一年的追踪测试,通过交叉滞后的方法探讨亲子冲突、朋友冲突和孤独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对男生而言,先前亲子冲突对随后朋友冲突和孤独感预测作用不显著,而朋友冲突与孤独感为相互预测关系,亲子冲突和朋友冲突不存在显著预测关系;对女生而言,先前亲子冲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随后孤独感,而朋友冲突则不能,亲子冲突与朋友冲突为相互预测关系。结论:朋友冲突对男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亲子冲突对女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因为我有位爱“吃醋”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渐渐地对我敬而远之了。而一些“不识时务”的新朋友,又难免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夫妻情感的长河波澜壮阔。 前几天,我看到妻又习惯性地撅起了小嘴,我知道又有麻烦事发生了。  相似文献   

18.
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的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的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的支配下,对物的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的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的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的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的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的方式展现人对万物的仁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天风》1995,(7):4-5
爱是一种哑子能够讲,聋子也听得懂的语言。爱能使人与人之间生活得更加和谐,爱也能把人的心牵引得更紧密。爱能使大地充满了生机,爱能使万物复苏。法国作家拉马丁曾说过:“爱,是每一颗心灵中最美丽的黎明。”人间有朋友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夫妇之爱、情侣之爱等,但无论哪一种爱都比不上母亲爱儿女。母性之爱,那是与生俱来的,那是一种只求施予,不求回报的爱。中国古代诗人孟郊笔下母亲的形象是:  相似文献   

20.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因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逆反,在思想上与教师发生抵触,使师生矛盾表面化,从而对抗教师管理的行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让班主任劳神费心的事件很多,但最让班主任尴尬头疼的莫过于师生冲突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寻找预防和避免冲突的办法,但事件发生时,由于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往往令人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