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目前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成熟、定型的手术方法,但术后再狭窄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疗效,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者对CABG术后再狭窄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注重整体性、动态化和系统最优化。试用系统论方法探讨CABG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随着冠状动脉分流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广泛开展,CABG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CABG术后RS的研究需要遵循综合、全面、均衡的科学理念.只有在综合、全面、均衡的科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加深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增进研究的科学性,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冠状动脉分流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的广泛开展,CABG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CABG术后RS的研究需要遵循综合、全面、均衡的科学理念。只有在综合、全面、均衡的科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加深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增进研究的科学性,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正在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原则.用综合的思想看待支架术后的再狭窄问题有重要意义,从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的概念到再狭窄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防治方法,无不体现综合的思想.正是这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联系推动着冠心病支架术后的再狭窄防治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从再狭窄这一个单纯的问题,可以体现出医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综合思想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IVS6+ 95 (C/G)基因多态性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再狭窄的意义进行探讨.UAP患者行PCI术(TIMI血流达到3级),3个月~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选取血管腔内径狭窄≥75%者(再狭窄组)86例、无再狭窄组(对照组)152例,测定术前术后24 hPAPP-A、hs-CRP水平.采用基因测序法分析IVS6+ 95多态性.再狭窄组术后血清PAPP-A、hs-CRP水平较本组术前明显增高(P<0.001).对照组术后血清PAPP-A、hs-CRP水平较本组术前明显下降(P<0.001).再狭窄组IVS6+ 95中CC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而等位基因C频率无明显差异.PCI术后PAPP-A、hs-CRP血清水平可作为预测冠脉再狭窄的指标,IVS6+95(C/G)多态性可能与术后再狭窄有关,其中基因型CC是致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选取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并完整填写术后半年、1年、2年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 、SAS)及 SF-36问卷的患者,得出 CABG 术后2年内抑郁的发生率为32.4%,术后半年、1年、2年分别为29.4%、27.7%、23.6%。 CABG 术后2年内焦虑的发生率为18.2%,术后半年、1年、2年分别为14.7%、16.9%、7.9%。在术后生存质量的比较中,得出术后半年、1年、2年情感障碍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要明显比非情感障碍组差。抑郁焦虑症状的高发生率,及其明显地降低了 CABG 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示临床医生须对冠心病及 CABG 术后患者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是老年冠心病(CHD)患者治疗的常用术式之一,但实际临床应用中有一定几率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人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有关。为研究Lox-1在冠脉再狭窄中存在贡献,本研究选取了近4年的行PCI术的老年CHD患者66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及老年健康人进行血清Lox-1检查。研究发现Lox-1可以作为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诊断指标,且Lox-1激活NF-κB信号通路加速斑块形成,激活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作为严重冠心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术后再狭窄影响了介入治疗的效果。本文基于古代哲学系统中的"有无"思想,以传统文化阐释中医理论,分别从心的生理特性、解剖结构与PCI术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理解术后病理状态,以期发挥中医药综合调治、既病防变的优势,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将传统文化与中医辨治理论相融合,更好地传承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9.
讨论采用颈部横切口,实施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性疾病中的疗效.总结2009年4月1日到2009年10月20日共1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的比较.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狭窄部位均获得完全改善.术后3个月,切口处皮肤基本没有麻木感.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再狭窄率低、增厚内膜及斑块剥离彻底等优点,应用改进的颈部横切口,切口沿皮肤自然皱纹,并采用皮内缝合方法,术后不用拆线,既达到美观效果,又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首例成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完成于1960年,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CABG手术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为代表的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尽管冠脉介入技术(PCI)以其创伤小的优点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蓬勃发展,但是CABG在远期通畅性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因此CABG仍然是冠心病治疗的效果确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