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抑郁症及抑郁情绪已经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分别为心理、生理疾病,从传统医学模式的角度看两者互不相干,但从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理解以及各种研究表明它们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心血管疾病的美国模式看肿瘤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已上升至前三位。自从美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方针以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减少了50%,死亡率降低了25%,人们称之为心血管疾病的美国模式。与此相应的是上海市癌症俱乐部提出了“群体抗癌”的新模式,倡导了“第四医学”和“第三人生”的新理论,10年努力的结果,使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延长了3倍,10年生存率延长了2-3倍,创造了癌症康复的中国模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血压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不仅是引起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且患病后也会导致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发生,本文就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以及高血压病心理治疗的医学认识观和实践观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首位疾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基石,但专科的进一步细化也带来相当多的弊端.因此,需要以患者为核心,摒弃学科的分野,将各种医学知识和防治手段有机融合,构建一个新的整合医学体系去培养年轻医师,切实控制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如今心血管疾病成为主流慢性病,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同时焦虑、抑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作为医生首先要能够正确识别医学无法解释的焦虑、抑郁的躯体症状,运用明确的阴性的客观证据使患者了解自己症状并非器质性病变,同时给予相应的抗焦虑、抑郁的治疗,以真正消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的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正在经历从创伤到微创到预防的过程,实现微创的关键是如何适度、合理地使用技术,在循证医学评价系统的指导下,以人为本,以最小的创伤、最合理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疗效.达到微创医学的目的:为人类提供最人性、最科学、最先进、最规范和最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硬技术必须软着陆,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引导,需要社会的参与,需要学科重构.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医务工作者主观上落实该模式的理论与能力缺乏应有的准备;最深层的原因则是其客观上实施该模式的卫生资源与市场需求不足.所以,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主观上必须锻铸落实该模式应有的理论与能力;客观上一定要努力挖掘和有效利用实施该模式的卫生资源与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语言使用模式能反映心理状态和精神病理学特征。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语言使用模式存在差异, 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有助于抑郁症的预测和诊断。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和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均表明, 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消极情绪词, 更少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和积极情绪词。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一些抑郁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语言标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确认更具抑郁特异性的语言标志, 并进一步探索语言标志与抑郁症状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医学社会学角度探讨我国传统的社会规范与医学观念对抑郁症病患心理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的调节作用,探查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本土文化根源,丰富我国抑郁症研究的医学社会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抑郁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能体现身与心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特点。但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的诊疗率不足1%。这说明现有的诊疗理念和方式没有将心血管疾病和精神障碍联系起来,给患者全面全程的干预和管理。这样的缺陷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功能障碍,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增加患者及社会的医疗负担。本文结合临床经验,从心身一体的诊疗理念,谈谈抑郁焦虑与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2.
探讨择期介入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术前术后焦虑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连续调查我院心内科行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10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记录患者静息血压和心率,填写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自制担心评定量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PSS 17.0软件对焦虑抑郁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介入患者术后血压(141.2±10.6)mmHg /(75.1±11.9)mmHg 较术前(145.4±18.0)mmHg/(79.8±12.2)mmHg 显著下降,心率(72.1±11.6)次/分也较术前(78.2±12.9)次/分显著降低;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43.4±8.4),焦虑水平与学历、血压及心率均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介入术后患者焦虑水平显著下降(41.2±7.6,P<0.03);抑郁水平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本结果提示择期介入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术前存在明显焦虑,焦虑水平与年龄、学历、血压、心率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1protein,HMGB1)是一组高度保守的非组织核蛋白,存在于多种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其可通过活化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进入胞外,并与配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诱导炎症介质的产生,扩大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表明,HMGB1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This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for treating depression in older, primary care patient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psychotherapy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 patient preference for psychotherapy, and the utility of primary care versions of therapy in treating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The discussion is supported with examples from three ongoing research projects, specifically the 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 Depression in Late Life Study, the Hartford Foundation/California Healthcare Foundation IMPACT study, and the NIMH PROSPECT study. The findings presented here support the value of offering psychotherapy as a treatment alternative in primary car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5.
那些长期困扰患者和医生、查不出病因又久治不愈的病症,被称为“疑难杂症”;然而部分“疑难杂症”并非真正的疑难杂症,而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所用医学模式出现了问题,医生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模式,忽略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医学模式应该从实际工作中进行转变,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笔者就临床常见的“怪”现象、医疗对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阐述了辩证思维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必要性。从系统论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述了传染病和慢性病并重和区别对待的疾控观;通过消除病因和医防一体化以控制流行病。最后得出与哲学思维协调发展是流行病防治基本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式分类的中医医案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已积累了大量数据,特别是从古到今的医案数据,但这些数据因没有用现代信息手段整理、分析,而不能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将模式分类技术应用于医案数据的分析中,从已知的病症推断出所属的证型。该方法能够进行自动学习,不需要专家的辅助即可从医案中学习到病症和证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提出以人为主体,将人作为一完整系统,人与环境合为大系统,以整体论的健康观为理念的“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旨在更好地推动中西医结合和预防医学的发展,加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唤起健康和环保意识,以及更加重视政治和法律政策对现代医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extremely common in the elderly with medical problems. They can manifest not only as symptoms of a primary psychiatric illness, but also as physiologic sequelae of medical illnesses and medical treatments.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the medically ill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If these states go untreated, they result in highe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igher health care costs and utilization, and poorer functional status and outcomes. Three of the most common medical illnesses that afflict geriatric patient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will b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difficulty in recognizing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the impact of treating these symptoms in the medically ill elderly.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combining optimal medication regimens an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can be effective for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medically ill elde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