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理治疗常见误区种种第一军医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广州510515)严金海在我国,心理疾病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开,有心理疾病看心理医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接触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由于对心理治疗的一般性质特点缺乏了解,人们往往对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近来心里老是闷闷不乐,要求助心理医生了,”这话出于美国人口中,再平常不过了。但同是出于中国人的口里,许多人都会认为你精神不正常了,以后你就别想过平安日子了,你敢去看心理医生吗?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是否正常。患了心理疾病的人,行为怪异,心理健康状况达不到一般人所应有的正常值,应该请心理医生进行矫治。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的干部也不能幸免,他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4.
作为心理医生,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个桥梁,去与当事人沟通。因而,不少人戏称心理医生就是“卖嘴皮子”的,亦有不少人羡慕我们“能说会道”、“善解人意”,询问我们有什么诀窍?有什么决窍呢?我的体会是:一、理解尊重为上“医生,如果你觉得我戴着‘绿帽子’,没本事,看不起我的话,你就直说吧!”一位青年男子因妻子有了外遇欲与妻子离婚,妻子却死活不肯,表示一定痛改前非。为此,他内心十分矛盾:离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6.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几十年商海沉浮,年近不惑的我面对来自社会、事业、家庭多方面的压力,深感疲倦。朋友建议我看心理医生,我很想试一试,但心中还有些顾虑,不知道面对医生时该怎么办。请问康先生,与心理医生打交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威  相似文献   

7.
想好开头说什么 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争取一个好的开始。 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看人先看脸,看脸先看眼。”因为人的眼睛是心灵之窗,它最能反映人的情感变化。看报纸也是一样,按照一般习惯,人们首先要浏览报纸的标题,然后再根据标题来挑选所要阅读的内容。一条好新闻,如果标题平平淡淡,那就难以吸引读者;如果标题做得好,那就有如绿叶扶红花,给新闻本身增添了色彩。标题和新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标题是从新闻中提炼出来的,新闻离不开标题。那么,制作新闻标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这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加州,如今兴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如果你情绪不好、心理压力过重或是紧张消沉,那么医生会为你开一个特别“处方”一看好莱坞影片,这种疗法被称作电影疗法。这种疗法之所以仅仅在加利福尼亚最为风行,是因为加州有心理问题的人特别多,还因为美国电影王国好莱坞就在这个州,所以很自然地这个州就兴起了“电影疗法”。  相似文献   

10.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大腕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共同表演的小品《心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患者因为买彩票中了奖而举止失常,不住抽动。妻子带他去看医生,住了好几天院才治好他的毛病。出院之后他还买彩票,又中了三百万元的大奖,妻子怕他承受不了更大的刺激,再去医院找医生,医生让他找心理医生,说一般的医生治不了这样的病。患者一听让自己去看心理医生,顿时怀疑自己心里得了不治之症,抽得更厉害了。由赵本山扮演的所谓的“心理医生”确实运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比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采用所谓的“崩溃疗法”,其实这是心理…  相似文献   

11.
漫话偷窃癖     
偷窃,是悄悄拿走公家或者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一种卑劣行为。人为什么会偷窃呢?古人认为:“饥寒起盗心。”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取得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物质财富,便想到了去偷窃。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生活中也有人并不存在温饱问题,甚至十分富有,却还要去偷窃,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偷窃  相似文献   

12.
检讨西方哲学史 ,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两大平行演进的问题 :一是“是” (being)的问题 ,一是“应该” (ought)的问题。“是”的问题也就是“事实”的问题 ,“应该”的问题也就是“价值”的问题。对“是”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是否存在“事实” ?能否以及如何认识“事实” ?对“事实”的表述何以可能 ?对“应该”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何谓“价值” ?存在着哪些价值 ?“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准是什么 ?应当说 ,这两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 (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 )中都同时存在 ,但古希腊传统以开掘“是”的问题见长…  相似文献   

13.
教会书坊     
《天风》2001,(6)
1、《证道与解疑》 本书共有讲章52篇,问答100题。讲章多属基本要道和初信栽培方面的内容,作者善用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徒的信仰生活和处世为人的方法和原则,从一篇篇讲章中流露出来,叫人看了、听了以后如沐春雨,如饮苦泉。问答100题所涉范围较广,而且这些问题是大多数信徒会碰到的,或者是大多数信徒想要知道的。“信徒蒙了神恩应该用什么方式感谢神?”“把病人送到堂点就能有平安吗?”“什么叫永生?”“一个已经蒙恩的基  相似文献   

14.
据说,有位大师有“运气帷幄,治病千里”奇功——他可以通过自己强大无比的意念,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而且居然能“意到病除”,也不管患者患的是什么顽疾绝症。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心理按摩”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奇效。什么是“心理按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手法”,对那些出现“心理疲劳”、“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暗示、开导、说服和矫正,以让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精神及心理问题患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如今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愿望。于是,心理咨询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职业,许多医院、学校、媒体甚至一些打工人员和江湖游医都纷纷开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人的问题的争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学术理论上看,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说因情志过度、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必须运用说理开导、七情反制、假药真用的心理疗法来给于治疗,其他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因此,运用“心药”治“心病”,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曾留下不少传闻趣谈,今略举数例,以说明心理疗法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已有很久的渊源了。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的一天,在天津市东北角新华书店二楼,一位女士正在全神贯注地翻看一本名叫《心里的豁口》的书,她丈夫轻轻走到她的身边问:“看什么书呢?这么专心?”那位漂亮的女士指着书名对丈夫说:“陈仲舜出书了,一套六本这是其中一本。”他丈夫说:“他出的书咱可得看看,你等着,我去买一套来。”妻子听了,冲着丈夫会心地一笑。当时正在买书的我,把这个镜头看个满眼。在一次聚会中,我将这事讲给陈仲舜教授听。他笑着说:“在天津几百万人口中,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想到的第一个心理医生是我,我就很满足了,这就是我个人的荣誉吧!”一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仲舜个人心理热线咨询手记,总共有100万字,由《性爱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百岁箴言     
1924年,奥地利最负盛名的滑稽大师保罗到那不勒斯城演出,场场爆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在全城人皆大欢喜笑破肚皮的口子,一位病人走进了意大利著名的心理医生汉克斯的诊所。他满面愁容地说:“医生,我忧伤极了。好多年来,我不愿见任何人,吃饭也没有胃口,每晚入睡都要靠镇静药帮助。我怀疑患了自闭症,或是患了别的什么心理疾病。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朋星 《佛教文化》1993,(4):21-23
有人说,现在多了一件时髦的事:谈禅。其实,谈禅不是时髦,而是传统,是传统的复兴。谈禅好不好?我看无所谓好与不好,倒是可以问问有用没用?我认为只要正确引导,便会有用。这正如河上的船,无所谓好不好,只要能渡人,便是有用。有用即好。谈禅有什么用?一不能充饥,二不能解渴,却有一大用处,治心病,凡心眼狭窄、心绪杂乱、心神不安、心情烦闷……举凡心中想不开的事,请您听听禅中倒是怎么说的,不妨琢磨琢磨。兴许哪一天您就大彻大悟了,岂不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