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海》2017,(6)
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经过八年的发展已成为公益慈善与社区发展领域一种新的趋势。本研究通过多个案研究对中国社区基金会的数量、类型、发展脉络、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中国的社区基金会虽然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但自身却是地方政府和社会为了突破中国当下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资源不足的瓶颈而寻求的本土解决道路,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汲取本地资源,并将地方社会资源与社区社会组织链接。在社区基金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政府干预和激发民间活力、克服内部治理"失灵"、构建多元筹资体系、提升其战略资助能力仍然是很多社区基金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7,(3):115-119
社区资本镶嵌在社区经济中,具有动态发展及持续变化的特点。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背景下,社区经济计划被视为居民增加社会资本、提高经济收入、参与社区治理的出路。本研究以香港S会社区经济互助计划为案例,分析其在创始期、发展期、调整期及现状等四个阶段的变迁过程,为社区社会资本理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策略及社区经济计划等领域提供实证资料及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层社会关系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微观社会空间.与社区的重要地位紧密相连的,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社区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长三角城市化及社区发展的实践告诉人们,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面临着人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权威的再造、社区制度的构造、公民社会的培育、城乡社区协调发展等重大课题与任务.因此,城市化进程,要将社区发展纳入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社区知识的生产,着力于社区制度的创新研究与设计,探索社区民主的可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永益 《学海》2013,(4):101-106
我国当代社区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从行政控制为主到多中心协同治理的历史跃迁,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导向是实现社区和谐善治。但当前社区治理陷入公共精神式微,公共意识匮乏的"德性困境",而社区和谐善治必须是以德性化为指向的,需要公共精神提供道德支撑。社会资本理论所强调的普遍的信任、社会关系网络和共同的规范有助于从多重维度消解社区治理的"德性困境",对促进社区活力和走向社区善治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可以有效地培育社区诚信友爱、互惠互助、平等合作、积极参与、邻里和睦等社区公共精神,为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和谐善治转向奠定坚实的德性根基。  相似文献   

5.
社区变迁与社区建设的沿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南客 《学海》2001,(4):97-101
社区是指聚集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人口共同体.本文首先从社会史学的角度勾勒了人类社区发展演变的三种形态,即血缘型社区、地缘型社区和业缘型社区的各自结构特征;然后结合对20世纪中叶展开的国际社区发展运动的回顾,分析了当代社会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和国内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居民的家园,是社会的细胞。而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思想基础,是衡量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创建“精神文明社区”的社会实践有了较大发展,但社区归属感缺失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并难以有效解决。从培育社区归属感着手构建社区共同体,应该深化政府职能,加强社区的自组织建设,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参与,创新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社区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欣清 《学海》2001,(4):105-108
本文指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不仅包括社区物质文化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包括社区文化精神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建设,而后者在我们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中却没有被很好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当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沟通融合问题;注重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同完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社区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居民心目中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论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卫  张超 《学海》2001,(6):71-7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区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及功能等作了较多的研究,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社区建设到底建设什么?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在社区建设指标体系上,力图从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构置的功能与原则等方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将社区建设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作为社区前进车轮的润滑剂,它的存量与公民参与存在高度相关性。本研究基于2014年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生活调查中关于X社区的数据,分析"社区志愿者身份"对居民的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将社区社会资本操作化为"小区的认识居民户数""与周围邻居的交往频次""对社区普通居民信任度"三个维度。分析发现,具有"社区志愿者"这一身份的居民对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显著影响,社区志愿活动在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上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区志愿活动有利于社区的自治共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社区体育看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守明 《学海》2005,6(5):185-188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体育既可以强身健体,满足个人的健康、娱乐的多方面需要,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体育在古代被视为一项神圣的、普及性的公益活动,今天的体育,尤其社区体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福利事业,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社会福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区体育与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assesses a perennial concern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n relation to such a community. As an entry point into this broader question, we turn to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4C), which has consistent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Yet, not unlike pragmatist notions of community more broadly, the P4C community has largely focused on the goal-directed, purposive, aspect of the process of inquiry. The purpose of our paper is to move beyond P4C (as i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conceived) in order to theorize a non-instrumental, in-tentional, educational community without pre-conceived goals or intentions. Drawing largely from the work of Italian philosopher Giorgio Agamben, we describe the P4C-classroom as one that refuses to be operative (moving forward toward reaching common goals) and thus undermines the taken-for-granted logic of means and ends that underlies how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are typically depicted and justified. Again drawing from Agamben, we identify the specific ways in which the experience of love and friendship (both of which are pure means rather than means to an end) constitute the in-tentional community. The silence of the voice of the teacher enables the experience of love and friendship to come about. Being included as an exclusion via his/her silence, the teacher is neither immanent (facilitator of student learning) nor transcendent (outside or beyond learning) but alongside the community as a paradigm of friendship.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scholarship aimed at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by empirically investigating sense of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SOC-R) in relation to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sense of community (SOC) and indices of satisfaction, engagement, and leadership in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ve settings. Findings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that, although both are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SOC and SOC-R emphasiz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at experience and operate under different theoretical mechanisms of influence. SOC emphasizes community as a resource which was found to be a more salient aspect in differentiating those who will be more or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experience. In addition, SOC was found to predict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SOC-R emphasizes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as a responsibility which appears to be a stronger predictor in explaining higher order engagement requiring greater investment of time and resources. Even more importantl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OC-R is uniquely equipped to help us advance models of community leadership. As such, i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xpa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drive members’ willingness to give of themselves toward collective aim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