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觉现象学》的"前言"是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个宣言,尽管看起来梅洛-庞蒂追随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实际上他一开始就创立了他自己的现象学风格。本文通过探讨"前言"中五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哲学,进而探讨了意义与涵义、涵义与本质、意义与神秘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前言"中所预示的从现象学向存在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存在与虚无》的现象学存在论工作是哲学人类学化的,换言之,正是一种哲学人类学立场促使其最终作出"人自由而无用"这一双重判定。与此同时,从理据上看,该判定在根本上乃是以"纯存在"和"自为自在"两个形而上学观念为奠基。有鉴于此,可以说《存在与虚无》的现象学存在论工作不仅是人类学化的,归根结底更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3.
生态存在论是生态危机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生态存在论是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生态存在现象,形成"生态现象学"方法论:一是"悬搁"理性主义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研究生态现象存在的本体基础;二是"悬搁""祛魅"的机械论世界观,回到"返魅"的有机整体生态世界的存在现象本身。《管子》的生态存在论特色:其一,虚静其心,因应自然的朴素生态现象学方法论;其二,生态存在的终极基础是混沌道体与阴阳合德之道用;其三,天人合一的生态生存论。  相似文献   

4.
要彻底地理解《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乃至这部著作的整体,就必须追根溯源地对此"导论"中所提出的一些至关重要且内在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就是这样的"根源"。正是基于从"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的"动荡"那里获得的对"存在"的新领会,《存在与时间》的"导论"才极力突显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与时间》的"导论"提出,对存在的最原初解释必须以时间为视域,这意味着必须以前理论的方式恰当地理解动荡意义上的存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宣称存在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这意味着只有形式显示、解构和解释学的方法才适合于通达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缘在、时间和存在自身。  相似文献   

5.
《逻辑学》既不是单纯的思维工具,也不是哲学家神秘的观念游戏,而是西方哲学史上传之久远的"逻各斯"概念与"思有同一"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结晶。由于它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核心,又涉及西方形而上学史上许多艰深的问题,因而颇不易把握,在研读时须遵循一定的路径。本文从《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和《逻辑学》开篇的若干论述出发,探究《逻辑学》的起点;继而分别以"存在""反思"和"推论"三个范畴为切入点,通过对全书结构的梳理表明,该书在"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个层面上分别以越来越具有思辨性的三种不同方式,遵循了概念与事情本身两者同步进展的模式,尤其不可忽略"事情本身的自我展露"这条"暗线";最后简要讨论《逻辑学》与其他体系著作的关联问题,认为只有在充分尊重两类著作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双方良性的互镜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柯 《世界哲学》2016,(5):29-38
对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思想,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可能仍未彻底澄清其为何如此重要。海德格尔本人在《宗教现象学导论》中曾罕见地用一章篇幅详细阐释了"形式显示"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一文本作为所有相关研究的基石理应得到彻底阐明。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前后期海氏思想语境,我们将会看到,"形式显示"事实上具有"存在论差异"和"存在与人之关联"的双重意蕴,也正是这两种至关重要的意蕴决定了"形式显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深层论述,对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做一总体探源,跨越实然、应然,回归本然,指出"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和合为一。最后,总结"归返自身,由在而显"为《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极成。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法国哲学的主导思潮是现象学,但明显围绕实存主义(l existentialisme)而展开,身体和实存是其最核心的概念。列维纳斯尽管与实存论现象学家有很大的分歧,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并没有绕开这两个概念,这在《从实存到实存者》和《时间与他者》等著作中,在《存在论是基础的吗?》等论文中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在《整体与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一书的主题描述为对"何谓实体"以及"何谓实体的本原"的追问。本文采用概念甄别的进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学界已有讨论,对《形而上学》相关文本展开深入解读。本文认为,调和两者的关键在于厘清"存在论上的依赖",以及更为广义的"解释上的依赖"这两种依赖关系,并得出结论:就现有的文本证据而言,追问"何谓实体的本原"是该书更为恰当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本文尝试采取中间立场,力图揭示二人对现象学基本问题之理解的差异及差异的根源。德里达对胡塞尔理解的偏差表现为这几方面:首先,赋予口头表达以特殊地位,以至于把意识等同于"声音";其次,把含义引入符号的规定之中,导致了符号与客体、能指与所指的混淆;最后,轻视了滞留与再现作为两种意向性的根本差异,导致他不再坚持滞留与再现、意向与意志的严格区分。这些有意或无意的偏差,最终被揭示为德里达以所谓"原初辩证法"为出发点的结果。这说明德里迭自始就运思于现象学之外,也正是这种致思路径的分野最终决定了他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1.
一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思考已被证明是一条富有效果的途径。这种研究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海德格尔通过存在论的分析把现象学引入了另一个方向,即所谓的现象学解释学。本文试图从历史性角度研究海德格尔的思考的具体特性以及历史性概念在这种思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考察立足于下面的理解:与海德格尔使用现象学方法同样明显的是,他并不以建立一种与胡塞尔不同的现象学,也从来没有把纯粹先验的主体作  相似文献   

12.
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的可能性。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借助现象学存在论阐释,《老子》的美学意蕴展现为:“观”的审美态度,“有无相生”的生存体验,以语言悖论为特征的美学话语。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尤其道家美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正>朱熹对《大学》所提出的命题"明明德"极为重视,他常教导学生为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进而指出:"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朱熹,2002年,第十四册,第433页)他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内涵丰富而思想深刻,是他运用先秦儒家学说与宋代理学思想分析和探讨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质的全面总结。经过朱熹对"明明德"的诠释,这一原本只是普通政治道德的概念,获得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简称《观念》)被公认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但是,胡塞尔并未将《观念》放置于他本人在1907—1911年间获得的双重意向性的基础之上,致使他对先验现象学的首次系统展示中潜藏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这种在内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的解读和分析,阐述了海德格尔知觉现象学的意义和特征。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借助对康德存在论题(“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的现象学阐释,表明了对知觉行为进行现象学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他自己的知觉现象学:一方面,是对知觉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指出了知觉行为的意向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阐明了知觉行为的存在论基础,进而突显了知觉现象在此在存在论建制中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耿宁教授2010年出版的关于儒家心学的一部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年,约100万字)的结束语。其中对该书主要阐释的论点做出回顾与总结。尤其谈及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念和精神经验,有必要以现象学的方式(意识分析的方式)继续探询的八个重要论题。全书已由译者译成中文,计划2012年交由商务印书馆于"现象学文库"中出版。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节中,卢卡奇论证了无产阶级意识自觉的可能性,但这一可能性尚处于抽象性之中,而不具备现实性。为此,他又在《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中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以此作为无产阶级意识达于现实性的关键环节。而该理论与他所借助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家"观念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这集中表现在二者的地位与作用上的相通性上。这是其思想中的黑格尔主义要素的体现,是其恢复马克思主义中能动方面的理论努力。然而,由于卢卡奇所欲解决的问题同黑格尔辩证法逻辑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与"现象学家"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张力,这要求卢卡奇超越这种总体性辩证法,但他最终并未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哈金以"中国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即从以"文革"前后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变化到以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除了这一明显的时空上的流变之外,故事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等待》和《自由生活》两部小说为例,可以看到哈金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探讨了更具普遍性的精神困境问题,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创作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